2020-03-20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華福網路直播研討會之二】疫情下教會網路崇拜是崇拜嗎?拋去聚會慣性重新建構牧養觀、對盼望認知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圖左至右)陳韋安博士、莊信德牧師、松慕強牧師(圖/本報資料照片)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四處引爆,對教會有很大的衝擊,尤其不少主日實體聚會被迫暫停,必須改用網路直播,即使有的教會繼續聚會,人數也大為減少,連帶奉獻也減少,這也讓各地教會反思「網路崇拜是崇拜嗎?」、「如何延續敬拜的生命?」「沒辦法聚會的時候要如何彼此牧養?我們未來的盼望是甚麼?」

由世界華福中心三月19日晚上舉辦的「疫情中前行的華人教會」網路研討會,香港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FlowChurch流堂發起人陳韋安表示,網路崇拜也是另一種實體崇拜,只是在家參與。關鍵在於如何透過不同方式帶領弟兄姊妹全人投入。台中磐頂長老教會莊信德牧師也表示,這次疫情重新建構我們「對教會本質的理解、對聖禮和對盼望的認知,以及對福音的語法」。

網路崇拜也是真實崇拜 關鍵如何全人投入
研討會連結海內外華人牧者和神學院老師,透過神學探討和實際運作的實例提供意見。由救世傳播協會會長謝光哲和石牌信友堂董家驊牧師主持。陳韋安表示,崇拜廣義來說,是我們整個生命的敬拜,是沒有時間限制。崇拜是上帝的工作,也是人的回應。舊約猶太人在聖殿敬拜,但是耶穌說:「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對今天教會來說,提醒我們的敬拜不是在某一個特定的地方或某個空間,「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約翰福音四章24節)主要是我們透過聖靈來誠心敬拜上帝。

陳韋安也提到,上帝是個靈,祂能透過不同方式,讓我們敬拜祂,所以祂也存在於網路。上帝是世界的主,祂也存在於每個空間。網路不單單是一個平台,讓我們發表意見,上帝也存在網路空間裡,不論世俗用的電腦、麥克風或ipad等,都可以被上帝使用成為上帝的工作,我們透過網路媒體開會,有美好的團契也是上帝存在的空間裡。

他強調,網路崇拜不是「虛擬」,也是「真實」的,主要是我們透過網路仍能與三一神連結;而且是全人參與,所以「網路崇拜也是實體崇拜」,只是在家裡參與,不是在教會現場。教會現場崇拜比網路崇拜好,這是不可否認的。

網路崇拜在神學上合乎聖經,關鍵是如何全人參與?透過不同方式讓更多人去投入、敬拜上帝?以他的教會過去三個月網路崇拜經驗,他提醒要注意:一、不單是讓弟兄姊妹看視頻的過程,而要讓人更加投入敬拜。所以一定要全程參與,不單是看講道,而是從頭到尾參與,不遲到、全程投入,不要分心做其他事情。二、若是一家人,最好全家人一起參與,讓崇拜能增加人氣;在網路上也能看見更多人的存在,畫面不只是人和文字。三、增加人與人的對話互動敬拜,鼓勵弟兄姊妹在直播上留言回應,讓人不只是單向看直播而已。

他說,網路不單是一個媒體,也是新的宣教媒體;網路崇拜像是一個新的空間,也是上帝給教會的空間。重點不是能不能參與,而是如何存在這空間,有真實的敬拜?這次疫情也讓教會重新思考「教會的本質是什麼?」並發展教會的未來。

莊信德2

莊信德牧師分享教會本質,讓會眾更理解教會的意義。(截圖/世界華福中心直播)



網路崇拜 鼓勵邀兩三人一起參與
iM行動教會松慕強主任牧師回應說,他很認同陳韋安老師所說的。八年前,iM行動教會開始嘗試網路崇拜,當時沒有很多工具,只有單向。疫情發生後,全面開始網路崇拜,也很順暢。最重要的是如何加強、加深人的敬拜感。過去幾週,人分散在各處,除了信息單向傳遞,之後一起交通,所以他不鼓勵一個人看手機敬拜,像是收看一個節目。他挑戰弟兄姊妹打開家,邀請兩、三人一起看直播、敬拜神,會後彼此禱告。起初他很擔心成效,沒想到弟兄姊妹產生動力,會思考要邀請誰到家裡來,竟有20多個家庭開放。神透過疫情,讓教會反思崇拜的意義,若只是希望聚在一起完成每個程序,卻可能忽略人在靈裡和神,與人的互動交流團契。舊約時期的猶太人從聖殿被打散到小會堂聚集,新約時代,門徒從耶路撒冷教會四散到各地,讓他們信仰傳到各地,落實在生活裡。

當教會「沒辦法聚會時,如何彼此牧養?」台中磐頂長老教會莊信德牧師表示,首先的衝擊是「聚會慣性被打破」。很多教會掙扎「如果沒有聚會,是否代表我們沒有信心?」在希伯來書十章25節,這段經文說:「不可停止聚會」,但重要的是「倒要彼此勸勉」,若只有聚會,而沒有關係間的彼此勸勉,聚會常變成服事的分配。若慣性被打斷,讓我們也重新反省,彼此連結的關係是否真實?

其次的焦慮是「奉獻減少」。身為牧者真實面對聚會人數減少、奉獻減少的問題,若能透過耶穌在路加福音廿一章提醒,窮寡婦投的兩個小錢,焦點不是兩個小錢,乃是寡婦與奉獻對象之間的關係,是她對神的信心重新被看見。若透過疫情,也讓奉獻的焦點和意義重新被看見,即便教會沒有例常性的聚集,弟兄姊妹也願意繼續奉獻。

莊牧師也提到,人常面對的焦慮是誰生病了?或確診的數目增加多少?不可諱言,這些都會造成真實的焦慮。但耶穌和撒該的會遇,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去關心那些被疫情或被標籤影響的人。從舊約到新約,一個信仰群體的本質,始終是不斷從中心離散,只有被打散的教會才有可能祝福萬民。

聖禮在紀念基督 直播聚會也可領聖餐
「直播聚會又如何領聖餐?」莊牧師說,很多人糾結聖禮的神聖性。但聖禮重點不在表面形式或是過去慣性,乃在「紀念基督」。真正改變不在禮拜的空間,乃在於我們如何在聖靈中被改變。當疫情變化超出我們控制範圍,神的話提醒我們,我們的盼望是甚麼?是生活的安全穩定嗎?耶穌再來的日子「像賊來一樣」,嚴重挑戰我們的安全感。理論上我們信耶穌後,有很強大的確定、安全感,但基督透過我們不能掌控的現代安全感,讓我們只能持續警醒。原來「我的盼望乃是用警醒來延伸!」當聚會都被限制時,我們無法再大聲唱歌、敬拜讚美,或用某一種形式表達信仰,「我們的生活不能再盼望平安無事」。

他也提到,疫情震動的是以「教會中心的福音」還是「基督中心的福音」?我們現今常為教會如何繼續運作而焦慮,期望疫情趕快過去,再恢復運作,但這次疫情提醒我們信仰焦點在於「基督中心的福音」。每次疫情都像「小考」,幫助我們思想我們信仰「最後的盼望–基督的再臨」。

松慕強牧師回應時也提到,牧養在於建造神的國,而這神的國在我們心裡是否不被震動?雖然這次研討大家分在不同地方,但心連在一起,靈的相遇才是重點。運用網路牧養,技術上已經沒有問題,也會成為未來生活模式。他認為,這次疫情不僅震動聚會,最大的震動是教會帶領者。對於聚會人數變少或奉獻變少,不應是教會優先的考量,而是要考量羊群身心靈的健康。疫情也重心反思「牧養觀」是甚麼?是讓信徒成為教會資產還是健康門徒,以致於他們能完成神的大使命。網路是最大的禾場,更是最美的草場,我們可以去那裡為主得人!

主持的謝光哲會長和董家驊牧師

主持的謝光哲會長和董家驊牧師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