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幸枝(神學院老師)
安妮.愛思庫(Anne Askew,Ca.1521-1546)是英國傳奇人物,英國播客(Podcast)歷史劇第250及251集都在報導她的故事。她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是面對宗教迫害為自己抗辯的勇士;她是政治鬥爭下的受害人,是倫敦塔審訊文獻中唯一留下被嚴刑拷打記錄的女囚犯;她也是堅持新教聖餐觀點的神學人,是在熊熊烈火之下無辜受害的殉道者。
在十六世紀英國宗教改革初期,年僅25歲的她,不畏砍掉皇后和忠臣腦袋的英王亨利八世,不攀附對歐陸新教釋出強烈善意的皇后凱瑟琳.帕默(Catherine Parr),不出賣其他支持歐陸宗教改革立場的人,至終自己一肩承擔火刑的痛苦。
在行刑當日,許多群眾湧入刑場觀看。她的事蹟馬上被當時兩位知名的男性記錄下來;並且在兩百多年後,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再次被拿出來宣揚。在近期廣受注目的英國《都鐸王朝》第四季第七集中,安妮.愛思庫再次現身,成為被焚燒於烈火中的「浴火鳳凰」!
出身貴族家庭受改教思潮影響
1520年出生的安妮.愛思庫是來自林肯郡的望族,父親是威廉.愛思庫爵士(Sir William),母親是愛思庫夫人(Lady Askew)。雙親在林肯郡與諾丁罕郡擁有很多莊園,是傳統天主教家庭。安妮為他們第二個女兒,出身貴族家庭使安妮從小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兄弟們也就讀劍橋大學。
安妮.愛思庫生長在一個對女性仍有諸般制約的時代,她15歲那年被迫嫁給湯瑪斯.基每(Thomas Kyme)。基每原是安妮姊姊的未婚夫,因為姊姊生病過世,父母竟把她嫁給基每作為替代品。在男方將就、安妮被迫的景況下,註定了這是一場不幸福的婚姻。安妮曾經生下兩個孩子都陸續夭折,他們夫妻之間並不恩愛,安妮也拒絕冠上夫姓。
當時宗教改革運動方興未艾,改教思想延燒到英國。英國宗教改革先驅丁道爾(William Tyndale)將原文聖經翻譯為英語,並為此付上生命的代價,但複印本已流傳民間,這使得安妮在青少年時期有機會閱讀英文版的聖經。
閱讀翻譯的母語聖經在當時並不普及。在改革浪潮的衝擊之下,1538-1543年間,亨利八世允許英國的各地教堂,放置一本大本的英文版聖經供會眾翻閱,唯獨制止女性及中下階層的男性,在公開場合讀經,主要理由是怕這些「無知小民」曲解聖經。然而,安妮.愛思庫不管這項規定,不僅在眾目睽睽之下翻閱英文版聖經,還會一邊讀經,一邊解釋給那些被制止公開閱讀聖經的人了解。
或許受到就讀劍橋大學的兄弟們的影響,安妮也讀了一些歐陸改教家的思想,潛移默化之後,開始跟她身旁的人分享。她所講的內容,讓她的丈夫和當地天主教神職人員感到憤怒與不滿,丈夫竟然將她趕出家門。
不畏強權 捲入宗教政治鬥爭
早在居住林肯郡時期,安妮.愛思庫就不怕鄉民的閒言閒語,作風特立獨行。這種大無畏的作風,在她離開夫家前往倫敦之後,成為吸引倫敦人的強烈特質。她果敢、熱切,令許多跟她接觸過的人印象深刻。
安妮有一些親人是在皇室任職或與貴族交好,這使她有機會讓一些言論思想進入這些有權有勢的核心圈;不過她也很快被敵對宗教改革的反對黨盯上,他們皆是國王亨利八世身旁的要人,透過不當的行使權力,數次逮捕安妮接受審訊。
起初安妮還有被釋的機會,不過隨著暴風中心愈來愈近,使她終於被捲入都鐸王朝宗教摻雜政治的角力,成為鬥爭之下的犧牲品。
事件源自殺妻如麻的英王亨利八世,當年他為了要跟自己的原配西班牙公主離婚並繼娶安妮.博林(Anne Boleyn),他不惜與教皇撕破臉、脫離天主教。英國宗教改革人士只是趁勢順水推舟,想藉君王之力推動改革志業。
但是,跋扈強勢的亨利八世原本在離婚事件尚未發生之前,就敵對歐陸宗教改革。他雖與馬丁路德身處同一時代,卻對路德這個德國人看不順眼,曾寫文章抨擊他的改革,還受到教皇的表揚。
雖然亨利八世後來為離婚事件與天主教教皇一刀兩斷,但實際上他關注個人皇朝子嗣的延續與君權利益,遠遠超過他對信仰的熱心。在起初由他發展出來的「英國國教」只是政治骨子,看起來像個外皮包上天主教禮儀的合成品。這也促使許多有心人士,想再進一步推動信仰的改革。
亨利八世因著病態的猜忌與子嗣繼承的憂慮,休了好幾任皇后,也砍下了其中兩位的頭顱,包括生下伊莉莎白女王的親母,也就是曾一度對改教釋出善意的安妮.博林在內。直到1543年亨利八世娶了第六任的妻子凱瑟琳.帕默,他已行將就木,否則凱瑟琳.帕默遲早也會遭他毒手。原因來自於凱瑟琳.帕默的娘家與安妮.愛思庫有往來,他們本身也受到歐陸改教家思想的影響。
殺雞儆猴下的政治祭品
凱瑟琳.帕默皇后並不漂亮,卻向來以聰慧伶俐深獲好評。她當時不僅在宮內成立研讀新教書籍和聖經的小組,影響亨利八世在劍橋大學成立三一學院,也因她智慧溫柔的懿行,培育了亨利八世及前面幾位皇后生下的孩子,包括愛德華王子與後來成為女王的伊莉莎白一世,都受她薰陶至深。
哪知無形之中,凱瑟琳.帕默為自己埋下殺機。她在亨利八世晚年身體不好,病痛纏身之際,一方面悉心照護,另一方面也為了轉移他對自己身體不適的注意力,而開始跟他討論神學,讓國王更多被腦力激盪,理解新教提倡的思想。
亨利身旁的主教加德納(Bishop Stephen Gardiner of Winchester),甚至聽到亨利走出房間時說:「聽到女人變成傳教士還真過癮,讓人感到安慰,我在老年時還從自己的太太受教。」這令反宗教改革者緊張,使他們不得不儘快採取陷害皇后的手段,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她身旁的安妮。
加德納早已注意到凱瑟琳.帕默皇后的信仰立場,於是開始在國王身邊挑撥離間。亨利八世的身體愈來愈差,繼任的國君愛德華王子受到凱瑟琳.帕默的影響甚大,因此他們擔心儲君將來登基,恐怕還是會沿用亨利八世的宗教政策,並且大力傾向新教改革。
天主教陣營的人開始對他們的未來感到不安,因此採取政治手段來處理這個危機。在推動陰謀詭計的過程中,凱瑟琳.帕默差點慘遭亨利八世毒手,幸好她靠著機智脫身。可是安妮.愛思庫就沒這麼幸運了。在一個箝制女性公開發言的時代,勇敢為改革發聲顯出她的特立獨行,不久年僅廿五歲的她,成了信仰鬥爭的祭品。
遭受逼迫依然著述不輟
1545年三月,安妮遭到逮捕接受審訊。在十幾天被拘禁的日子,她寫下審訊過程,後來出版《第一次的檢視》(The First Examination)。
隔年三月,想摧毀帕默皇后勢力的人再次告發安妮,亨利八世下令以異端之名拘捕她入獄。經審訊後,她再次被釋放,但是安妮五月份第三度被捕,這次是在格林威治國王會議上被傳喚,接受總理大臣里奧謝斯利(Thomas Wriothesley)和加德納的審訊,她被宣布以異端之名處以火刑。
1546年六月,安妮.愛思庫被移監至新門監獄(Newgate Prison),期間還做了一些歌謠,藉此想激勵人能效法她的榜樣忍受迫害。這些歌謠不僅被保存下來,也被人傳唱。她在新門監獄寫下了《第二次的檢視》(The Second Examation),記錄她被拷問、逼供和判刑的過程。這本書收錄了安妮.愛思庫在審訊期間,為自己辯護、勇敢爭取閱讀並解釋聖經的權利、要求讓女性參與宗教議題辯論,甚至是擁有檢視教義的權利。她在《第二次的檢視》一書中寫下她的信仰告白:
「我安妮.愛思庫有好的記憶,憐憫的主以困難給我當餅吃,以艱難給我當水喝,但這些遠比我的罪所配得的都還要輕。我在上帝榮耀的寶座前承認自己是個罪人,我渴望祂的赦免與憐憫。因著法律的不公義,我成了眾人眼中的死囚,但我在創造天地、至憐憫的上帝面前作證,我的教導沒有違背祂至神聖的話語。我信靠我大有憐憫、賞賜諸般恩典的主,祂必恩待我,助我對抗各樣抵擋祂信實的邪惡思想。上帝是我的見證,我向來竭力,並且直到生命的盡頭,要盡一切所能地恨惡這些邪惡思想。
他們對外宣稱我教導以下的異端:在神甫祝聖之後,所祝聖過的依然只是餅。他們教導在神甫祝聖之後,所祝聖過的不再是餅,而是變成當初掛在十字架上受難的肉體、寶血與聖骨,將這教導稱為絕對的教義。我否認這個教導,因為它讓大公信經成為錯誤。信經說基督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又要從那邊降臨審判活人和死人。這就是他們說我所謂教導的異端,我必須為此被處死。關於至聖潔有福的聖餐,我相信它是對主耶穌的受苦與死亡最不可少的一個紀念。此外,我對聖餐的信仰都是耶穌基督我永恆獨一救贖主所要我相信的。」
在書中末了,她向上帝獻上她的祈禱:「喔主啊!仇視我的人比我的頭髮還多。主啊,求你不讓他們用虛謊的話語勝過我,願你成為我的光,我把一切的憂慮都卸給你。他們用一切的惡毒攻擊我這你所造的可憐人,但甜美的主啊,求你救我脫離他們的詭計,因為你是我心中的歡喜。主啊,我全心懇求你按著你至恩慈的美善,赦免他們從過去至今對我所施加的暴力。懇求你開啟他們昏瞎的心眼,好叫他們從今只行討你喜悅的事,藉此顯出你的信實,除掉一切罪人的虛假。主啊,願你的旨意成就!」
在安妮.愛思庫即將行刑之前,她被送到了陰風慘慘的倫敦塔,那裡曾有亨利八世的忠臣與皇后們在這裡斷送他們的生命。反對改革一黨的人違背當時的法令,對身為女性的安妮.愛思庫嚴刑拷打,想藉此逼出皇后以及其他貴族暗挺宗教改革者的口供。但是她毫不貪生怕死,堅持守口如瓶,即使雙腿都因酷刑斷裂也不改其志。
1546年七月16日,安妮.愛思庫被送到倫敦的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處以火刑,同行者另包括三位新教徒在內。由於安妮.愛思庫雙腳已被打斷,旁人只能用支架支撐她的身體,讓她坐著接受火刑。有人因不忍看到他們被火苗咬噬,想迅速終結他們的痛苦,便在火焰中投下一枚火藥,火刑場轟然一聲發出如雷般的巨響,四人很快死亡,卻也加添了他們殉道者的傳奇色彩。
見證信仰成為浴火鳳凰
曾於英國改教時期流亡德國的牧者約翰.貝爾(John Bale),在安妮殉道的該年與隔年,根據安妮第一本及第二本《檢視》的內容,融合自己的註釋,出版了《安妮.愛思庫的檢視》(The Examinations of Anne Askew )一書,介紹安妮.愛思庫的生平事蹟,以及收錄她的信仰自述。他把箴言章卅一章26節放在安妮的自我陳述的印刷版首頁,並在那頁經文上方,放了一禎愛思庫踐踏蛇的圖畫,蛇就是教宗。
不過,這本書的出版招徠不少批評。約爾.貝爾採「對話」方式回應她的《檢視》,有人認為他還是以對女性抱持偏頗的見解在註釋安妮.愛思庫的信仰表述。倒是1563年約翰.鮑瑟(John Boxe)寫的《殉道者之書》(The Book of Martyrs or Acts and Monuments),將安妮描述成一個剛強無懼的勇者。約翰.鮑瑟自己後來也為改革而殉道,身上流著殉道血的他,特別能將殉道的安妮刻劃得傳神貼切。
安妮.愛思庫殉道不單是政治鬥爭所帶來的迫害而已,其中也包括她的神學立場被控訴為異端。她堅持拒絕接受舊教的「化質說」。她曾說:你們把一塊餅稱作上帝,那麼請把一塊祝聖過的餅放在箱子裡,這餅照樣會發霉不能食用,因此我只能說祝聖過的餅不可能成為上帝。
她認為按常理判斷,上帝怎麼可能存在於以任何型態出現的物質中,何況使徒行傳八章48節及十七章,不管是司提反或保羅的論述,都讓我們知道上帝不是住在人手所造的屋子裡。而另一個她無法接受的論點是,天主教認為彌撒是基督的再次獻祭。她無法接受這種說法,因為祂已從死裡復活,不需一而再、再而三的獻祭。
宗教改革時期破除許多天主教的傳統,當然也顛覆了一些帶有神秘元素的聖禮觀,其中聖餐中的化質說與獻祭說,就是安妮.愛思庫最耿耿於懷,堅持反對立場的部份。而這樣的立場在宗教政治的運作與抹黑下,竟然導致她被判處異端,送上火刑架。不管是她為了堅持聖禮神學付上生命的代價,或是與她立場相左的人對她採取的報復措施,這大概是在今日後現代多元主義思潮影響下的現代人,覺得最不可思議的地方,也是最能顯出因著信仰誤用而被合理化的宗教暴力,令人不勝唏噓!
問題討論:
1.宗教改革時期,基督教與天主教陣營對待教義分歧的異議份子時,常採取逼迫的手段。回顧這段歷史,是否也提醒我們以更和平理性的態度,去面對與我們信仰立場不一樣的人?
2.面對暴力對待的安妮.愛思庫,竭力保護支持改教立場的英國皇室女眷免於像她一樣的逼害,我們從她為朋友及信仰立場捨命,寧願殉道也不改其志的典範,可以學習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