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6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連假出門人擠人、居家檢疫趴趴走 牧者提醒:別讓你的自由成了別人的恐懼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韓 蕓婧 追蹤
【記者韓蕓婧台北報導】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但剛結束的清明假期遊客擠爆多個風景區,夜市人潮更是摩肩擦踵,毫無安全社交距離;而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雖然每天平均有2500人解除居家隔離,但接受居家檢疫的人數仍有3萬3千人。多數隔離者都配合政府在家實施14天居家隔離,但仍有到處趴趴走」的案例。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大家寧願冒著感染風險四處遊玩?為何許多居家隔離者不願意配合14天的隔離管制?

行動限制是侵犯自主權?

從新聞報導可見,許多人認為自己身體並沒有不適也無任何症狀,不應被政府管制行動侵犯「自主權」。這樣的現象也同樣發生在國外,當美國、義大利等國家疫情爆發時,當地首長紛紛宣布禁止十人以上的集會,也呼籲百姓盡量待在家不要出門,避免造成群聚感染的風險。

但仍有許多年輕人,為了不讓規劃已久的旅行計劃泡湯,堅持成群到海邊遊玩或是聚集開趴,不將肺炎病毒視為嚴重的疫情,反倒覺得是外界將事情誇大來說。不少當地首長通過直播忠告,不要無視疫情的嚴重性,更要求百姓必須遵行政府宣布的防疫實施,共同努力將疫情的傷害減至最低。

美國慕主先鋒教會的江秀琴牧師表示,目前美國處在鎖國狀態,所有的人都必須在家辦公,當全世界都在努力面對疫情時,「趴趴走」的行為確實造成了社會恐慌;因為許多人是在無症狀的情況下確診,現今無一人能保證自己或所接觸的人是安全的。她也說,這次疫情也讓我們打開個人主義的狹窄思維,從自主權及自我約束中找到平衡點。「擁有自主權並非不好,而是不要讓自主權成為他人的恐懼!」

不讓自主權成為他人恐懼

長期牧養大學生的聖約翰科技大學吳興祥校牧受訪時表示,其實我們都是活在群體當中,而「自主權」指的是一個人能有成熟的自主管理權利。當疫情擴散時期,社會責任本該大於個人自由權利,為他人及自己的安全著想,居家檢疫者應當配合政府完成14天的居家隔離。

「其實人們每天都在被世界帶來的刺激,不斷做出反應,並沒有太多的時間慢下來,重新反省自己與人與世界的關係,這段時間是很好讓自己完全慢下來的機會。」他說,宅在家的日子,不要一味去想不能做的事情,而是要重新找回生活掌握權,趁這個機會做自己過去無法安靜下來做的事情,即便是好好喝一杯咖啡也好。

在實施隔離期間,許多居家隔離者感到受限制無法「正常生活」,像是與外界斷了線似的。吳牧師也提及,雖然居家隔離者確實在行動上受到限制,但其實人際關係依舊能夠藉著網路維持交流,並不會因為無法見面導致關係變質。

他也從這次疫情頻頻傳出的「趴趴走」行為觀察到,這些隔離者是即便知道自己有可能被政府逮捕的風險,無論是去參加派對、逛街,他們寧願違反規定也要違反,離開隔離的住處。「原來我們都活在對人際關係不安全感及焦慮的社會裡,這也讓我們重新反思現代人內心對人際關係的恐懼,已經失去了真正感受到愛的那份關係。」

趴趴走」反映人們內心對關係恐懼

當然,實際生活上需要「與世隔絕」14天,對隔離者而言,絕對會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這段期間身邊的人更為重要,家人朋友能成為隔離者的抱枕。除了顧及隔離者生活上面的需要,其實他們內在承受了無形的壓力,也很需要願意傾聽他們的人,讓那份孤獨感得到真正的關心、接納及包容。

這次疫情雖然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開,但關懷是不會減少的,反而有更多的人需要這份愛的關懷。他鼓勵,基督徒要知道,這個時代使人與人靠得更近,沒有任何事情是屬於別人的事情,而是要與受苦的人共同面對,實際的關懷行動也是如今這時代最需要的,將基督的愛真實地傳遞到每個有需要的角落。

他表示,只要願意走到缺乏愛的地方,相信那股正能量及愛的力量是能夠讓對方感受到的。

此外,不方便四處遊玩的日子,他也鼓勵基督徒可以多利用宅在家的期間,好好與神建立關係,從靈修、禱告、閱讀中更親近神。最後他也提醒,教會可以散播更多平安的訊息,不要被現今的網路負面情緒風向帶著跑,而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成為安撫他人的力量。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