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陪伴】如何跟稚齡孩子談至親離世?藉著美麗的思念來道別
檢舉
專長「死亡教育」的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副教授吳庶深老師受訪表示,人的死亡是「不可逆轉性」的,但對於6歲之前的學齡前孩童而言,他們對於「死亡」的理解是「暫時,且可以恢復的」。在悲傷輔導的實務上,通常陪伴者需要藉由帶領孩子從「失落經驗」中,慢慢體會及領受已逝的親人已經「不在人世間」的事實。
從失去玩具的失落經驗切入
什麼是驟失至親的稚齡孩童可以「懂」的失落經驗呢?吳庶深舉例,可以從孩子失去喜歡的玩具、寵物及花草(盆栽)的經驗,慢慢理解死亡的「不可逆轉性」。舉例來說,像是裝電池的玩具,若只是單純「沒電了」,通常只要補裝電池即可,但若是零件損壞到「不可修復」的程度時,就必須忍痛丟棄了。
寵物和花草也是,一旦死亡或是枯萎時,就沒有辦法找到「一模一樣的」。以此為例,讓孩子可以慢慢理解,至愛的家人的離世,就像是零件壞掉,沒辦法再正常運作的玩具;以及枯萎的花朵一樣,沒辦法再找到一模一樣的,讓孩子慢慢可以理解死亡的「不可逆轉性」!
「不要跟稚齡的孩子避談死亡,也不需要刻意在孩子面前壓抑不哭,但除了哭泣之外,也要和孩子一同藉著美麗的思念,來把摯愛的家人放在心中。」
吳庶深舉例,像是辛龍就曾送辛苦守在劉真靈堂外的媒體記者「劉真生前最喜歡的飲料」來解渴,這瓶飲料就代表辛龍對劉真「美麗的思念」。同樣的,對於驟失另一半(指配偶),必須獨力撫養稚齡兒女的人來說,在跟孩子談「媽媽(或爸爸)已經不會再回家的這個事實時」,這個只有親子間才知道的「美麗的思念」,就有很關鍵的作用。
親子共同經營美麗的思念
吳庶深說,跟摯愛的親人死別,從來都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這美麗的思念,會讓喪偶的一方與孩子重新一起找到「悲傷中的盼望」。舉例來說,像是喪偶者帶者孩子一起烹煮料理一道逝去的親人生前的「拿手菜」,然後親子一起同桌吃飯。或是帶著孩子回到當時和逝去的親人曾經有美好回憶的地方,舊地重遊,然後在同樣的地點再拍一張同樣的照片。以及喪偶者帶著稚齡的孩子,一起回憶逝去的親人生前美好的品格及行誼。
以劉真為例,建議辛龍就可以帶著女兒一同看媽媽(辛龍的妻子)的照片及影像,思想媽媽出眾的舞藝及溫柔的聲音,這其實都能成為具有療癒性的「美麗的思念」。
吳庶深引用詩篇八篇4節──「人算甚麼,你(指神)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指出,人本來自於塵土,最後也將歸於塵土,驟失親人的痛,神都看顧紀念。
他鼓勵活著的人,特別是還有稚齡兒女的喪偶者,陪伴兒女長大是責任,也是甜蜜的負擔,當你覺得走不下去的時候,記得尋求專業的諮商輔導者談談,更歡迎走進教會。讓耶穌成為陪你走一里路的醫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