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福直播網路研討之二】 疫情重新凝聚家 回歸牧養使命一同經歷神作為
檢舉
世界華福中心於四月16日晚上舉行「疫情中蛻變的華人教會」ZOOM網絡硏討會中,華福國際董事會主席、香港突破滙動青年會長蔡元雲醫生談到「從社會到家庭的牧養」時表示,回歸聖經,教會不能忽略對家庭的牧養,家庭也不能忽略對社會、大自然承擔的責任。
美國恩典基督教會助理牧師韓敬歆牧師在談「門徒導向的家庭牧養」時表示,疫情讓基督徒重新思考,家人一同的信仰經歷是什麼?這是過去在教會聚會不自覺被忽略的。父母親要幫助兒女成為跟隨耶穌的人,知道什麼叫活出信仰生活。
疫情讓香港教會和家庭重新凝聚
蔡元雲表示,香港從去年六月有一個非常震動全香港的社會運動,約有一、兩百萬人,不只一次走上街頭表達他們對香港未來的意見,因著對一國兩制不同的政見,造成家庭和社會的撕裂,但他認為這也是一個契機,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教會、社會和家庭,以及對社會該如何回應?
新冠肺炎疫情好像是壞事,對於很多人從來沒有想到生死的問題,生死問題又和信仰有關,身為醫師的他,看到很多人罹患癌症後才會想「我死後要到哪裡去?」自從疫情發生後,突然對生命得危機感,很多人對信仰開放,家庭共聚的時間增加。從前很少在一起,現在被迫一定要在一起。教會現在不但用直播、用ZOOM工具,小組、查經和禱告會都沒有停止。原來網路也可以把他們連繫起來。所以是危機,也是機會。
他談到「家庭為本,承傳使命」,他引用創世紀一章26-28節,神造祂的形象造人,而且建立家庭, 神也要祂們生養眾多,治理這地。治理也是牧養,是按神的道和神的靈服事這個大地。這家庭要承擔使命是要照顧大自然中要人去管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和樣行動的活物。神創造的計畫,以家庭為本的使命做為開端。萊特在《宣教中的上帝》一書提到神給人的使命,總結為三:對大自然的保護、文化使命、大使命。
教會牧養家庭家庭負起社會責任
他也從詩篇一二八篇看到神祝福家庭、城市和國家。家庭最重要的是「敬畏耶和華,遵守祂的道」。這次疫情很多父母和子女都失業,但因為在家中禱告時間多,整個家也重新經歷神。神不但看顧我們的家,也看顧我們居住的城市和國家,我們要藉由耶穌基督的平安與神和好,把祝福分享出去。
他最後從以弗所書五章1節至六章4節談到,保羅也重視家庭牧養,夫妻要敬畏耶穌,彼此順服,好好教養子女,子女孝敬父母。他說,教會不能忽略對家庭的牧養,家庭也不能忽略對社會、大自然承擔的責任。此時。神要我們醒悟過來,回歸到聖經,看神給我們的使命,從家庭、社會和國家,直到地極,能做美好的見證。
美國恩典基督教會助理牧師韓敬歆牧師談到,當全球 33 億人口因著疫情被限制了行動,一家人不論喜不喜歡,更多的相處時間是事實,也才發現最親近的門徒,是自己的孩子。如果線上主日仍是各自拿著平版或電腦、參與著各自的聚會,那就太可惜。透過這次研討,我們一同思考如何在此危機中,找到信仰傳承的轉機。
實體改線上 家庭聚集的反思
韓敬歆談到「門徒導向的家庭牧養」時說,在疫情衝擊之前,實體教會其實主宰基督徒所有信仰的想法。他請大家回想:「在疫情發生前,禮拜天是什麼樣子?」當主日一家人上教會,跨進教會門時,有件事情發生了-所有人都「分流」了。大的教會可能有國語堂、粵語堂、英文堂;小教會則所有人在一起聚會。然後,小朋友走到自己的地方,有兒童主日學,青年人也有自己的聚會。
韓牧師說,雖然每主日全家人走進同一個教會,直到要離開教會時,才又聚在一起,「在那空間中我們是四散的,每個人在經驗不一樣的事情!」如今實體教會被打破,紛紛舉行線上聚會,但他卻發現很少教會提供兒童的線上聚會。
他指出,就算有,也會呈現一種有趣現象,「難道我們是九點半成人線上主日,然後十一點才是孩子線上主日嗎?還是說大人主日時,孩子們在另外房間有自己的直播聚會?」疫情讓基督徒重新思考,家人一同的信仰經歷是什麼?這是過去在教會聚會不自覺被忽略的。
父母身教陪育 不是外包給專業
根據他在美國牧養華人教會的觀察,華人在文化上或系統上,不自覺的會把「教育」的概念引進來。他說,弟兄姊妹深信教育是一個翻轉人生的概念,信主後就不自覺地希望孩子在信仰上翻轉。
「我們希望孩子有好的主日學教育,這樣就可以翻轉他的基督徒人生…」然而,因為家長可能擔心自己教得不好,尤其是第一代信徒,這些父母把教育之責外包(Outsourcing),把信仰交給專業人士,讓傳道人、兒童主日學來教聖經,讓自己變得省事。
韓牧師表示,但在疫情中會發現,上帝呼召每個信徒成為跟隨祂的門徒;門徒的本質是在知識,並且在行為上學習耶穌。基督徒父母必須重新確認家庭牧養的首要目標,不單是確保下一代有好的知識,更要幫助兒女成為跟隨耶穌的人,知道什麼叫活出信仰生活。
韓牧師也提出三個反思,供家庭牧養作參考。第一,「敬虔是透過觀察跟體驗來的,不是教出來的」。舉例來說,現今資訊爆炸,到處都可以找到禱告文,但是只有當生病、憤怒、家裡經濟有壓力的時候,或遇到霸凌等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父母能牽著孩子的手禱告。那種親子情感的交流互動,才能讓下一代看見、體驗原來這叫倚靠上帝。
又或是當孩子拿到人生第一筆錢,過年領紅包時,父母可以告訴他,這是上帝給的,應當如何十一奉獻?這會比每週去教會前,給孩子零用錢,讓他在兒主奉獻,來得更有經驗。因為孩子會面對錢變少的掙扎,然後學習交託給上帝的過程,這就是從小建立敬虔生活的概念,並讓孩子知道,原來耶穌不是只有在禮拜天出現。
第二是「儀式感的建立」。韓牧師提醒,每天花點時間,請孩子分享今天有什麼感恩或難過的事,全家可以一起禱告,把這些交給上帝;或是每週安排一次半小時全家讀聖經,透過簡單的儀式,
幫助全家在屬靈的事上有連結。
第三是「信仰不是某一件事情,信仰是每一件事情」。韓牧師說,生活中的大小事是否都有上帝的角度在其中,例如做父親的,可以跟孩子討論這次肺炎疫情,家中經濟有任何損失嗎?此刻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要如何禱告?這些都是讓家人看見,這是正在跟隨耶穌的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