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1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為父的心─思想電影《國際市場:半世紀的諾言》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尹德洙持守對父親承諾,對家人不離不棄。(劇照來源:車庫娛樂)
◎徐硯美 以前覺得「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句話很八股,覺得這句話,是用來維繫父母管教的「權威」的,直到我真的「走入」了這句話之中,當了一個父親。 在母親的角色上,東方社會跟西方社會的差異性比較...
◎徐硯美

以前覺得「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句話很八股,覺得這句話,是用來維繫父母管教的「權威」的,直到我真的「走入」了這句話之中,當了一個父親。

在母親的角色上,東方社會跟西方社會的差異性比較大,但是在父親的角色上,就相對比較一致。當然,近年來也會因為現代思潮的關係,父親的角色也在更新與進化。

對我來說,居家照護孩子的父親變多,這種角色的轉移並不是一件壞事,反之,是讓父親的愛變得更加完整無私。所以我所說的,並不只是家庭的角色,而是一個在社群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且這也不是基於一種刻板印象,而是透過觀察而歸納出的一種現象。

不善表達愛的守護者
所以,我所謂「父親的角色」東西方相對一致是甚麼意思呢?因為它並非從心理與文化層面去解釋,而是從非常實際的,非常生理性的,男性在社會群體之中,就是一個「守護者」,一個「照顧者」,從而影響到他的社會心理──責任感。

這個責任感與母親不一樣,母親對孩子的責任感,是一種天生的,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連結,但是,對於家庭的責任感,往往卻是源自於社會對於女性的刻板要求。父親恰好相反,他們對家庭的責任感,是源於男性本身就具有相對強壯的身體功能去作為家庭(社群)的守護者,從而再回歸到針對孩子與妻子的一種針對性的愛。

於是,我們也會覺得,為什麼父親常常只關心家庭的經濟,甚至是將這種對於經濟的考慮,延伸至對於孩子的期待,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有沒有出息」。以致父親對於個體情感的表達與精神上愛的給予,就相對木訥,甚至讓人感覺家庭中的父親常常是「缺席」的。

4220_國際市場_2

小時候與父親、大妹逃難時走散,尹德洙自此當起一家之主。(劇照來源:車庫娛樂)



一個長達半世紀的託付
《國際市場:半世紀的諾言》是韓國影史上第二賣座的電影,且一舉奪下韓國第五十二屆大鐘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等十個獎項。

電影從1950年韓戰爆發、「興南大撤退」講起,男主角尹德洙當時還是一個少不更事的幼童,跟著父親、母親、弟弟還有兩個妹妹一同逃難。當一家人正要逃上美軍的船艦,卻發現背上揹的妹妹,因被逃難人群拉扯而走失。

此時,尹德洙的父親在嚴寒中,把自己的外套披在尹德洙的身上,並且告訴他:「如果爸爸不在了,你是家中的長子,也就是『一家之主』,要好好照顧媽媽跟弟弟、妹妹。」隨即便轉身投入人群當中,找尋走失的妹妹尹末順。尹德洙的父親與妹妹也就此與他們一家離散。

尹德洙跟母親及弟弟、妹妹逃到位於釜山「國際市場」中開設雜貨店「花芬的店」的姑姑尹花芬家寄居,從戰爭到戰後,一家人艱苦地度日,尹德洙與母親一同肩負了家中的經濟。他記住父親的託付,但,同時也擔負了自己弄丟妹妹的愧疚。

4220_國際市場_3

尹德洙到西德當礦工,差點命喪礦坑。(劇照來源:車庫娛樂)



多年後,尹德洙已是廿多歲的青年,卻始終將自己想當一個船長的夢想擱置。聽到弟弟考上漢城大學(今首爾大學),便為籌措弟弟的學費,跟兒時認識的好友千達九遠赴德國,在地下煤礦場當礦工,因為危險性高,薪水也很高。尹德洙將大部份的薪水都寄回釜山家中,不僅供給弟弟的學費,更大幅改善家中的經濟,甚至買了房子,讓母親與弟弟妹妹都過上好日子。

尹德洙在異鄉,遇見了同樣來自韓國、擔任實習護士的吳英子,二人談起戀愛。尹德洙因為吳英子思念韓國的食物,因此經常在放工之後,半夜帶著泡菜鍋、大醬湯等食物前去探往;而吳英子也在尹德洙與千達九的礦場發生礦災之後,寸步不離地照護被從礦場救出的尹德洙。二人感情甚篤,最後回到釜山完婚,並有了兩個孩子。

4220_國際市場_5

在異鄉遇見一輩子的伴侶吳英子。



我的生活裡卻沒有「我」
尹德洙回到釜山之後,一邊在姑姑的店裡幫忙,一邊準備唸書,希望能考取海洋大學,一圓夢想。不料,「花芬的店」因為姑姑尹花芬逝世,姑丈又因長期酗酒缺錢,想將店轉賣給外人;另一方面,妹妹也到了適婚年齡,已經有對象的她,也希望家裡能為她辦一個風光體面的婚禮。

因此,即使尹德洙收到海洋大學錄取通知,他卻毅然決然地決定,前往當時正值「越戰」的越南當工程人員。他貸款跟姑丈買下店面,並且定期從越南將優渥的薪水寄回家中,妹妹也因此能夠風光出嫁。

電影中,他的妻子吳英子在他出發往越南前,非常捨不得他又將身陷險境,不斷想要說服他留下。尹德洙告訴妻子:「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可是妻子卻哭著質問他:「為什麼『你』想要的生活中卻沒有『你』呢?」

她深知尹德洙不是真的想要這樣的生活,而是為了守住對父親的承諾,當一個一家之主,保護家人,好好照顧他們。

為家計而到異地賣命工作

尹德洙為了守住承諾,前往正值「越戰」的越南當工程人員。



為父的心也需要父愛充電
整部電影是採用過去與現在兩條敘事線交錯的拍攝手法,現在的時間軸是尹德洙已經年過古稀,白髮蒼蒼的他依舊守著國際市場裡的店面,固執的他不被兒女諒解,甚至與周圍的店家也不甚融洽。可是,觀眾卻能夠從交錯的敘事之中,看見他頑固的背後,是被壓抑到非常深層的愧疚,以及對於「家人」的極大的愛。

令人動容的,是電影還原了韓國的一個歷史事件,就是在1980年代,韓國廣播公司(KBS)有做過一個專門提供於戰爭期間離散的親人「尋親」的電視節目,當時引起整個韓國的「尋人」風潮。來自各地的尋人啟事貼滿了廣場,而尹德洙也在這個節目當中,與當初失散的妹妹尹末順相認。

可是,當時的尹末順已經忘記了自己的本名,她在與家人失散之後,被收容至美軍的孤兒院,後來被帶到美國收養。跨越了卅年,兄妹相認,而在電視機前看節目的母親,也是哭到泣不成聲。

尹德洙用盡一生,去做好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一個好的一家之主,可是,這些「好」的背後,其實是一個好小好小的小孩,給父親的一個承諾。他從來不知道未來的一生,要為著這樣的承諾付上多大的代價。我想說的是,這樣的男性在我們的社會當中很多,真的很多。

終其一生,許多男性都帶著一顆「為父的心」在「愛」的表達與給予上「假性」缺席,實際上他的愛真的「不在」或者是「遙不可及」嗎?不是的,只是有太多「不可承受之重」被深藏在心中。

在基督信仰中,上帝就是「父愛」的榜樣,加拉太書四章6節說:「你們既為兒子,上帝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原文是我們)的心,呼叫:『阿爸!父!』。」我想要透過這部電影,對許多堅持自己要有「為父的心」的,也因此感到孤獨的父親們說,我們都需要敞開自己的心,讓神兒子的靈進到裡面,允許自己「呼叫」甚至是「求救」,重新接上愛的源頭;讓愛不僅是透過物質的給予表達,而是我們如何感受這份緣自天父的愛,就如何重新定義我們自己的「為父的心」。

上帝正是因為不忍我們孤獨,邀請我們進入祂的同在中,而我們也是在祂的同在中,領受極深的愛,也才能真正成為家人最好的陪伴。

編按:《國際市場:半世紀的諾言》為輔12級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