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神課程 回應生活貼近牧者信徒處境
檢舉
五月11-13日的雙連講座──教牧研習會,以「身體神學與整全信仰」為主題,動員學校各領域的教授,在疫情當下重新探索「身體與神學」的關係,以及「身體」的重要性。
信仰造就回應議題與教會課程區隔
企劃/公關主任林汶娟表示,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推廣教育中心課程(台灣神學院神學系)前身為信徒神學系課程,開設已久。自去年蔡院長上任後,就一直希望開的課程和信徒當前遇到的議題和情境能夠貼近。因為神學院開課,常容易讓人不清楚,是為培養牧者、還是為造就信徒?一般認為,「造就信徒」都是教會內部的事,但是神學院可以走在比較前面的是,因為後面有一群學者在投入這方面的研究,特別對現代議題可以參考國內外的經驗,所以會與教會開的課程有所區隔,例如「基督教信仰在台灣處境下的會遇」課程。
另有一些輕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譬如過去開過「聖經中的菜色」,從聖經提到的食材,以及在以色列當地的使用,課程非常叫座。目前新開一門「電影與信仰生活的對話」,不需要具有很多學術背景,卻可以由淺入深,學習透過電影欣賞與批判,帶領同學在自己處境中與電影故事、個人故事與聖經敘事展開對話,看見上帝透過聖經,在今天要對我們每一個個人與團體說的話。
牧者、長老適不適合上「推廣教育中心的課程」?林汶娟說,對牧者而言,若他們也能上這些課程,可以得到一些啟示,講道時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更貼近信徒的需要。對神學研究學院而言,只是拋磚引玉。
學校也曾針對牧者於今年一月開設短期密集的講道生活營,透過閱讀和實際的講台操練,學員和講師的回饋和討論,讓牧長們再次受到激勵,參與牧者不但非常踴躍,之後還意猶未盡,希望學校能再安排課程,讓牧者們能得著更多幫助。雖然不是長期課程,但因為效果不錯,學校還會繼續再辦。
針對牧者開的教牧博士班課程,有些比較學術性,希望幫助牧者牧會更精進;另外也有一些實踐課程,包括「歷史探索之旅──英國」,實地到蘇格蘭參訪基督長老教會在當地的源起和宗教改革所在,如何把福音傳到台灣?
對於教牧有學術也有實地旅遊課程
她說,近年來台灣流行到以色列,當我們去到當地,很多聖經故事與我們之間的連結,就不是我們從圖片或文到能體會感受到的,但是,除了以色列之外,到英國也可以看到基督教傳揚過程所留下的豐富歷史文化遺產。
因為疫情關係,原本八月下旬安排英國之旅行程延期。明年四月另安排的「日本──沉默之旅腳蹤班」,則將實地探索當時到日本宣教的宣教士被迫害過程,這段歷史曾拍成電影《沉默》。學校也鼓勵牧者,即使不是教牧博士班的學生也可以修課。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於五月11-13日舉辦的雙連講座──教牧研習會,以「身體神學與整全信仰」為主題,由包括院長蔡慈倫,以及鄭仰恩、林鴻信、曾宗盛、賴弘專、吳孟翰、孫寶玲、邱凱莉、蔡約拿、徐萬麟和錢玉芬等多位神學院教授分享,並請到數所神學院學者與資深牧者擔任回應人。之前雙連講座參與度一向踴躍,這次疫情影響,現場限70人參與,報名已額滿,另開放線上報名。
林汶娟表示,在很多信仰實踐中,必須以學術為背後基礎。這次以「身體神學」領域為探討,不論從哪方面探討,最後都會進到實踐。她表示,過去一般人談「身心靈」,很多議題探討多與「心靈」方面有關;因為心靈能帶動身體,但卻很少從身體方面作全面的探討。當初在規劃這次研討時,針對這個題目請每個領域的教授特別做研究,不論從新舊約、歷史上或系統神學,甚至從諮商、敬拜等各領域,將每個領域在「身體」比較重要的面向來作發表。直到遇到疫情後,也發現「身體」議題真的很重要。
講座從各領域全面探討身體神學
這次發表的題目包括「身體與靈魂的雙人舞──神學大師們的平衡藝術」、「上帝的形象與上帝的身體」、「生產與孕育的上帝:以賽亞書中的母親隱喻與上帝形象」、「身體紀律與主體塑造:從哥林多前書九章和傳福音」、「身體作為啟示──探討教宗若望保祿二是身體神學及其影響」、「從『肌肉』基督教到『有毒的』陽剛:身體神學與男性問題」、「身體與禮拜:禮拜作為一種牧養關顧」、「詩篇中的身體形象初探」、「如果『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牧者如何因應?從創傷研究反思牧養與福音」,13日上午最後一場座談,「身體神學在信仰和牧養上的實踐」,有多位牧者與談。
林汶娟表示,講座對象除了牧者,一般信徒也可以參與,主要讓大家對神學不會感到遙遠陌生或很困難,也透過各教授分享,了解他們如何處理這些議題,也拉近與教會和信徒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