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從《海邊走走》看遲暮分手
檢舉
◎胡慧馨
處在婚姻圍城內的人,覺得快樂嗎?或曾問過相處數十年的父母,對婚姻的真實感受?
如同一些自詡認真經營家庭的女性,葛瑞絲從未想過會變成外遇的受害者,更難以理解她想「優化」丈夫的企圖,...
處在婚姻圍城內的人,覺得快樂嗎?或曾問過相處數十年的父母,對婚姻的真實感受?
如同一些自詡認真經營家庭的女性,葛瑞絲從未想過會變成外遇的受害者,更難以理解她想「優化」丈夫的企圖,竟會成為對方離開的理由。
遲暮之年衝突日增
近日上映的電影《海邊走走》(Hope Gap)讓人看到一個看似美滿的家庭,因生活細瑣的矛盾與溝通上的糾葛破局。照理說,能夠相處卅年的夫妻,何以在遲暮之年毅然分手呢?
電影裡,熱衷歷史的艾德華(比爾奈伊 飾)在平淡的教學生涯如魚得水,唯一令他如坐針氈的,是對他不時指手畫腳、挑戰他言行的妻子。而覺得人生須像寫詩一樣字斟句酌,不斷減少錯誤的「優化」才能活出熱情的妻子葛瑞絲(安妮特班寧 飾),對先生意興闌珊的沉默不以為然。她想方設法找話題與先生討論,只是經常出奇不意、強勢跋扈的反應,讓不擅言詞的先生備感壓力。
他們的結合是一般夫妻的常景:年輕的男女在適婚年齡巧遇,當時寂寞的心境,相信對方最了解自己。婚後在職場奮鬥,養兒育女的過程,曾有段快樂的時光,也在孩子心中留下美好的記憶。但當孩子長大離家,夫妻互動模式固定,彼此的「自我」益加顯明,相處時間又變長時,一旦期望值存在無法克服的鴻溝,又無法平心靜氣溝通時,衝突與日俱增。
基本上,意見不同是婚姻生活的一部分,降低水火不容的關鍵在於溝通的語氣、態度和耐心。片中個性直接、強悍的葛瑞絲只要得不到預期的反應,就怒火上升,摔餐具,翻桌椅,她情願先生大聲開罵,也無法接受虛應敷衍的對話。偏偏畏懼衝突的艾德華看到妻子雄辯滔滔的反應,便避之唯恐不及。
假如生活如常,他們還可在孩子和教會友人面前維持合諧的表相,問題是他遇到一位感覺上「對他無所要求,只有愛」的異性,決定脫離卑屈壓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的婚姻。原本婚姻上還可忍耐的嫌隙,因外遇的吸引分崩離析,晴天霹靂的妻子如何接受婚姻的頓時歸零?
婚姻中可以優化對方嗎?
婚姻中最大的難題是,企圖改變對方,然而這種執著有錯嗎?
如努力想改變家人性格、觀念的葛瑞絲,以為在履行幫助者的責任,殊不知,時時被糾正的丈夫視她如芒刺在背,隨時有被看貶的挫折不安;當她像糾察員的個性,讓先生避不見面時,還覺得被枉費一片好心,不知窮盡畢生心血經營的婚姻,何以落到這種景況。
婚姻的價值包括精神、心理、生活、經濟的患難與共,與對人生目標的同步前進。值得思考的是,婚姻中「優化對方」的觀念是否可行?如果答案肯定,好壞的標準誰來決定?若一方的能力無法配合,或因缺乏信任和良好的溝通方式爭執不休,是否值得呢?
中年婚姻的困局多半是對彼此的期望值「陷在舊思維的泥沼,卻希望擁有新時代的成果。」所謂陷在舊思維,就是承襲過去似是而非的制式想法,如:男主外、妻以夫貴、家事由女性負責…,這些觀點絕非一體適用的真理,每對夫妻需根據自身狀況和客觀條件,協調出最適合彼此的婚姻模式。
就基督真理而言,夫妻最重要的是有共同的信仰和價值觀,齊心為建造基督化的家庭努力,至於是男主外或女主外,家事、財務、教養的方式則要靠雙方協調,而非拘泥某種窠臼。
所以許多受制性別的觀念理當調整,婚姻不該壓抑一方的想法,而要學習把彼此視為互相商量、共同討論的生命共同體。婚姻中無法避免的衝突,不該是限制男女拒絕婚姻或參與社會生活的阻力,而是靠著「快快聽、慢慢說」的溝通和來自上帝的愛,來化解個人意識抬頭造成的婚姻難題。
再者,夫妻的相處模式亦要隨時檢視和調整,無論感情再深厚,都要認清人會因工作性質、接觸的環境、身心情況而改變,沿襲多年的模式,也要透過平時的觀察和溝通來調整。在《海邊走走》受傷甚深的葛瑞絲,最難過的是先生從沒坦言內心的挫折和低潮,就決絕地棄她而去,甚至第三者還告訴她:「原本有三個不快樂的人,但是艾德華離開你之後,只有你一個人不快樂」,殘酷道出在現實世界裡,情場如戰場,愛情沒有先來後到,只有被愛才是贏家。
什麼是最好的安慰?
除了探討老年夫妻仳離的議題,《海邊走走》還提及被棄的一方如何面對獨居的孤寂、如何與心距遙遠的孩子恢復關係,重新找回生活重心與生命目標。
深愛丈夫,想盡辦法搶回丈夫的葛瑞絲因努力化為泡影,變得萎靡不振。在最徬徨無助的時候,她看誰都不順眼,連兒子傑米(喬許歐康納 飾)都因個性像先生而履受貶抑。最後扭轉情勢、從谷底翻身的關鍵,不是義正嚴詞的勸導,也非引經據典的大道理,而是陪伴和坦誠的心聲。
在感情世界屢屢受挫的傑米,同理告訴母親,如果有自殺的念頭,覺得死是最好的選擇,希望事先告知他,讓他有機會說再見,不致終生遺憾。
最重要的是,雖會尊重母親最後的決定,但如果她能在最痛苦的時候選擇活下去,日後萬一他面臨相同的遭遇時,葛瑞絲在困境求生的意志會成為他克服痛苦的榜樣…。這段真誠體諒的話語,竟成為導引母親走出生命黑洞的力量。
以人的有限,人要改變人並不容易。聖經中,耶穌改變三次不認主的彼得不是靠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而是出於愛的諒解和等待。同樣的,在《海邊走走》真正喚起葛瑞絲振作的推力,是傑米接納母親性格中的軟弱,坦誠表達內心的理解和期許。這種對話是心對心的共鳴,絕非強人所難地逼人就範。
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學會用上帝的眼光,欣賞不完美的人。因兒子的一席話,葛瑞絲找到生命的錨點,開始擔任熱線義工,因接觸許多人,她才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辛酸,她只是「曾經走過婚姻風暴」的某個凡人。
婚姻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雙方願意溝通,彼此包容,互相守護的人。每對夫妻相處上都有或大或小的難題,對應心理學上的「豪豬困境」,人際關係就如「刺蝟的兩難」,即便彼此了解,但距離太近會刺傷,距離太遠又會感到孤獨。
本片透過影像,悄悄提醒:幸福婚姻絕非理所當然、渾然天成,那是不斷溝通、調整、理解、包容的結果。不過,即便婚姻走向終結,仍可以因為對他人產生正面的影響,找到生命的意義,享受孤寂卻愉悅的人生。
編按:《海邊走走》為普遍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