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筆記》疫情終結戰
檢舉
牛津疫苗能否終結新冠疫情?後疫情時代會有哪些新面貌?病毒帶走無數老齡人口,年輕一代是否從享樂及自我主義覺醒,認真尋找人生方向?世界需要更多後生胸懷正直及關懷社會的心,能愛惜光陰、握緊「牛拳」認真學習,往「革新時代」的目標奮鬥。
新冠疫情趨緩,英國逐漸解封,下一步的希望在哪裡?答案可能是:由牛津大學領航的疫苗研發。
今年初武漢爆發疫情以來,牛津新冠病毒研究團隊已展開系列醫藥、科學及人文方面的相關研究,迄今已邁入末階段的疫苗人體測試。研究人員考慮英國疫情降溫會影響測試的精準度,遂在疫情嚴峻中的巴西同時進行試驗,觀察接種過疫苗的前線醫護及人民暴露在疫區的抗體反應。
打一場終結病毒的勝仗
這些測試結果預計八月出爐,有藥廠已簽約預備大量製造牛津疫苗,待人體測試成功,可望九月上市提供給英國民眾。
自願接受疫苗試驗的人必須符合健康鑑定,且要簽署一份合同,上面詳細說明注射疫苗後可能有的副作用。由於詭譎的新冠病毒令先進的醫學界束手無策,在在加深疫苗人體測試的風險與不確定性,令有些過去勇於接受疫苗試驗的英國醫護卻步,不敢貿然加入疫苗測試行列。
然而,在死神巡行全英不斷撿拾靈魂的彼時,還是有一群接受注射新冠疫苗的科學研究員、醫護人員及一般民眾,抱持「參與研究」的態度,自願冒險用身體健康做實驗,只為打一場終結奪命病毒危害人類的勝仗。
這次因疫情而組成的牛津研究團隊涉及不同科系,各系所參與的學者從醫學、科技、經濟、教育、社會、國際關係等不同層面,深入探討這場疫災對人們造成的衝擊,同時評估防疫措施。
其中,醫學歷史教授馬可.哈里森(Mark Harrison)提到:「伴隨疫情而來的極端現象與緊張局面其實一直存在,並不是疫情造成這些危機,只是將它們暴露出來。」可見,新冠疫潮將今日世界潛藏著的種族矛盾、高齡化人口危機以及國與國對立等問題浮上水面,讓世人正視:「社會早就生病了!」
看重社會關懷的研究精神
談到牛津大學,其入學考與面試之難舉世聞名,來自全球的高材生通過筆試後,只有少數人面試過關錄取。學術表現勢均力敵的學生何以脫穎而出,揮過「牛拳」進牛津?不少人謠傳:「這是富家子弟的貴族學府!」其實不盡然。
牛津大學的前身是一所教會學院,校徽至今仍寫著「耶和華是我的亮光」,基督信仰主導著這歷史悠久的學術殿堂,醞釀成濃厚的社會關懷氛圍。另外,大學致力兼容並蓄最優秀的學生,不分背景、種族或身心障礙,一旦通過高難度的甄選獲正式錄取,校方就盡全力幫助每位學生發揮潛能。
近年來,英國高等學府陸續舉辦學習課程及大學體驗營,免費提供給具學術潛力卻缺乏教育資源的弱勢中學生,幫助他們紮穩學業基礎去申請好大學,女兒就是受惠者。
我家孩子在教育品質欠佳的北英格蘭上學,讀一般的公立教會學校,師資良莠不齊。女兒是老大,率先體驗英國的升學壓力。她一直發奮用功學好每門課,立志將來要用所學去「幫助別人」。教會學校基督化教育的人道關懷意識,潛移默化間種在兒女心裡,成為引導他們追尋理想的方向。
是上帝的恩典,讓女兒成為少數來自劣勢小學卻考進牛津大學的學生。上大學後,她也成為校內基督徒服務社團的幹部,主責當地的街友關懷事工。抗疫高峰期,她仍舊關心無家隔離的流浪客,為他們買食物。
為打破名校生壟斷牛津,該校年復一年地,擴充錄取貧窮落後地區,以及因家庭或健康緣故處於劣勢的學生,幫助他們克服經濟及學習障礙到完成學業。除了考試成績,牛津招生尤重學生面試所呈現的睿智與胸襟,觀察他們對人生是否有更廣遠的前瞻,能跳脫自我中心的框架,探觸到現存問題,為要錄取有研究精神及使命感的學生,可以為人類社會帶來建樹。
新世代是否願為肯死的麥子
牛津疫苗能否終結新冠疫情?後疫情時代會有哪些新面貌?病毒帶走無數老齡人口,年輕的一代是否從享樂及自我主義裡覺醒,認真尋找人生的方向?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十二章24節)每逢想起正在冒險接受疫苗測試的人,腦際就浮現這節經文,感覺他們就是「肯死的麥子」,為挽救多人的性命,站出來去打這場新冠疫情的終結戰。
麥子「肯」落地死去,是為了「結出許多子粒來」。對懷擁抱負的莘莘學子,「死」誠如是將自己「埋」在「改善社會」的使命裡,成為他們奮鬥的動力,可以捨棄玩樂,讀到「氣喘如牛」也甘之如飴。
我家老么對種族仇恨和貧富不均的現象忿忿不平,很想「革新社會」。我勸勉他:「好好用功裝備自己,讓上帝使用你。」今年,他步上姊姊的後塵,揮起「牛拳」闖過面試,獲牛津大學錄取,正滿懷殷盼地踏往「改革世界」的新頁。
面對後疫期已浮游水面的生存危機,世界需要更多後生胸懷正直及關懷社會的心,能愛惜光陰、握緊「牛拳」認真學習,往「革新時代」的目標奮鬥。他日,牛拳成熟時,為世界注入清流,危機變契機,可能化解社會矛盾與國際爭端,為人間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