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耆老智慧傳承文化 】教會文健站 成凝聚部落愛的平台
檢舉
【記者李容珍綜合報導】「文化健康站主要給長者一個舞台,讓他們覺得自己有價值!」面對原住民部落快速老化,全台有100多間原住民教會紛紛透過原民會申請設立文化健康站(簡稱「文健站」),幫助長者到教會活動筋...
位於南投仁愛鄉的馬烈霸長老教會吳文德牧師受訪時表示,由於教會位在非常偏遠地區,一般到部落,開車來回要花一天時間,而且道路崎嶇不平,所以很難從外面取得資源,大部分活動必須就地取材。所幸部落的耆老仍保留他們的智慧,透過耆老分享,傳承文化、語言、歌謠、食物等。
他說,文健站邀請耆老介紹部落早期的植物、過去的傳統習俗,以及過去居住的地方,偶爾帶長者去到以前部落傳統領域,甚至透過繪製部落地圖,記錄過去地名和曾經發生的事件。
偏鄉就地取材 恢復傳統歌謠編織
另還有介紹傳統歌謠,甚至將這些歌謠和現代創新的歌謠,整理成一本歌譜,不但耆老自己唱,也帶其他長者一起唱。
原本中斷的傳統織布,也因文健站的平台,大家一起學習,讓傳統技藝恢復過來。
吳牧師說,文健站與鄰近國小合辦「祖孫共學」的時候,除了帶小朋友教唱傳統歌謠,也會一起製作童玩。
文健站每到六月和十二月會舉辦一次「部落風味餐」分享會,由耆老把過去喜歡吃的食物或罕見的傳統農作帶到文健站來一起煮食,譬如樹豆、傳統糯米、芋頭、地瓜等。有些農作和傳統料理只有長者會種會做,主要是透過傳統風味餐的分享,去回憶他們過往常吃的食物,所以每次大家都很期待,當天也會邀請國小師生、村長、部落會議主席等一起享用。因為現在部落平常吃的料理和外面差不多,要吃到這些傳統風味餐非常難得,所以大家都很珍惜。
文健站的長者人數並不固定,若遇到農忙時,因著家人需要,可能在文健站休息一下,農忙需要人力時,半途又要去勞動。
吳牧師表示,文健站六年來讓長者都到教會,已成為部落的社交平台,也是長者貢獻他們智慧專長的場所,互相學習一起成長。
帶動松年團契 成為關懷長者橋梁
他說,非常珍貴的是,長者的情誼像家人一樣,若有人生病時,會到埔里住院或是與住在埔里的子女一起住,但當長者病癒後回到部落,其他長者就會探訪這位長者,並且唱詩歌祝福。若是文健站的長者安息,其他長者都會去唱慰歌。
長者們每天都高興地來教會參加文健站的活動,連帶也帶動教會松年團契,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有些不常到教會的長者,也因此有機會來到教會。當教會同工無法和長者溝通時,文健站的其他長者成為溝通的橋樑,教會也成為他們愛的凝聚力量。
南投史努櫻長老教會設立的春陽文健站,魏錫欽牧師也提到,部落長者不少是獨居,無人照顧,但是透過文健站,讓長者出來運動,一起共餐,互相聯誼互相學習,也能顧及他們的安全。平常吃藥不會按時吃的長者,照服員會也會提醒他們。
魏牧師表示,耆老擅長彈古調和編織,透過文健站平台讓他們分享,喚起過去生活的記憶,也可以讓族人重視文化傳承。
他也提到,教會還租一塊地規劃「快樂農園」,讓他們可以種植傳統的農作,並且自行照顧,收成的時候可以一起煮食享用。
每天不同課程 延緩失能
「每天課程都不一樣,主要為讓他 們延緩失能,變回18歲」位於竹東的五尖長老教會文健站照服員吳郁涵受訪時表示,文健站的長者年紀70-90歲佔一半以上,尖石和五峰的年長者都有。來的長者自行來,也有的是晚輩開車接送過來,他們每天會量血壓和生命偵測,對於沒有吃早餐的長者,會為他們準備早餐。
她說,每個月的1或2日,會量身高、腰圍、體重和視力。集合後開始做銀髮族的拉筋、有氧舞蹈和健身運動等。每天課程都不一樣,主要為讓他們延緩失能,盡量讓他們活動腦和手腳。
文健站提供用羅馬拼音教族語。來的長者有客家人,還有泰雅族、賽夏族和阿美族,不論會不會講,教他們羅馬拼音,不論用看或用寫的,他們都很好學。
她說,竹東樂齡中心也會來到文健站,帶年長者遊戲或介紹如何吃得健康;另還有中醫每月定期為長者把脈,了解身體狀況。週五心靈課程,依據每次不同的主題,帶領他們每個人一一分享;有時候會辦戶外活動,大家一起有半天或一天的旅遊。
吳郁涵提到,照服員都為長者全心全意付出,特別的是,即使在疫情期間,文健站雖然沒有開放,他們每個照服員每天都會去到長者的家裡,各探訪11位住在附近的長者,為他們量血壓和協助餵藥,偶爾會接長者到公園運動,畢竟疫情限制,探訪不能停留太久,到公園運動也不宜天天去。最重要是「大家對長者有愛,長者也感受到被愛,願意常常來」。
她說,從開站的時候,長者都不想講話,悶悶的,但一年多來,現在他們會表達自己意見,也變得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