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基盟線上分享會】打破藍綠高牆 基督徒如何成為使人和睦使者?
檢舉
台灣基督教聯盟(台基盟)六月30日上午,舉辦線上分享會,邀請高雄三一基督長老教會主任牧師王子豪以「打破藍綠,直指問題核心」進行主題分享。
會議主持人、台基盟辦公室主任牛弘表示,在台宣教最久的長老教會,過去150多年,在公共事務及各職場領域,已經前仆後繼興起許多靈命及專業兼具的卓越信徒及領袖,台灣社會有藍綠(政黨)之分,這是存在的現實。
神的心意是信徒主裏合而為一
但神已藉以弗所書四章3-4節提醒屬祂的百姓和信徒要「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且信徒一旦蒙召後,同有「一」個指望,就是「一主、一信、一洗、一神」。而台基盟的成立,就是扮演眾教會主裏合一的平台,任何的政黨立場和意識型態及對政治人物的好惡,都不能高過耶穌離世升天前,矚託門徒的「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馬可福音十六章15節)的大使命。
「提到國語教會及長老教會,你/妳既定的印象是什麼?」王子豪牧師在開場時拋出這個問題請教大家。王子豪的觀察是,單以一般人的既定印象,在政黨認同的光譜上「國語教會偏藍」,而「長老教會偏綠」,國語教會「對政治冷感」,而長老教會「很愛管政治和社會運動」。但這其實已經隨著時代及社會環境的變遷,慢慢改變。特別是40歲以下的青壯世代「已經幾乎沒有政黨忠誠度」可言,藍綠之間的高牆,在年輕世代之間早已被拆毀,並非那麼絕對。
王子豪舉例說,長老教會有舉辦228紀念禮拜的傳統,很多人不解,以為是在搞政治,但其實包括曾任淡江中學校長的陳能通、蕭朝金牧師以及前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林茂生博士,都是長老教會的信徒及228白色恐怖的受難者,所以很多老一輩的長老教會信徒,對於國民黨沒有好感,是有其歷史及文化背景的。
很多人也對長老教會有著「本土意識濃厚」的概念,王子豪牧師說,在台灣,除了長老教會及聖教會之外,絕大多數說國語的教會,都是民國38年之後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才建堂的,長老教會的漢人信徒,包括原住民信徒,多半都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囝仔,所以他們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感,相對會比較強烈。
台灣是我們生長土地 不分族群
王子豪舉例,像是1971年10月,台灣被中國大陸運作強行逐出聯合國,長老教會隨後就在年底發表「國是的聲明與建議」表明不願被列強犧牲,最後併入中國的統治的立場;1975年再度公開發表「我們的呼籲」宣言,敦請政府「突破外交孤立困境」、「建立政府與教會之間的互信互賴」,以及「促進居住在台灣的人民的和諧與團結」。而1977年所發表的「人權宣言」,更明白喊出「台灣的將來,應由台灣的1700萬住民(當時的人口數)共同決定」的立場,這在台灣當年還是戒嚴時期的社會及政治氛圍下,其實就是教會對國家及土地認同以及公共事務發聲的濫觴。
現在台灣的教會普遍看重「得著職場七山」(政治、藝術娛樂、媒體、宗教、商業、家庭、教育),很多信徒也提出「各領域的基督徒愈多,難道就是國家及社會改變(或轉化)的保證嗎?」的反思。
個人福音及社會福音皆重要
王子豪從「個人福音」及「社會福音」的角度提供他的觀點。王子豪說,當一個社會看重「個人福音」的教會愈多,也就是「看重個人佈道、宣教及靈魂得救」,多過看到社會脈動及百姓的需要,適時接地氣採取行動關懷,這樣的教會或許「內聚力」很強,但對社會及國家的影響力相對會比較弱。
另一個層面是從19世紀歐美國家的「社會福音」的角度切入,也就是社會福音的做法是,教會看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之後,採取要領人歸主及靈魂得救,必須先對政治、社會福利、勞工、教育、弱勢族群及種族平等的諸多社會議題提出建言及採取行動,像是國內外很多從政基督徒及社會(婦權)運動倡議者就是屬於此類。
「不是職場七山有更多的基督徒被主興起成為領袖,還是有更多未得之民願意信耶穌靈魂得救不重要,而是當教會和信徒只獨善其身時,談影響力就很容易淪為空談。」王子豪牧師強調,個人福音及社會福音都很好,重點是教會有沒有看到這世上靈魂的得救,以及社會公義被彰顯;願意效法基督「道成肉身,進入人群」的榜樣去為主得著失喪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