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硯美
「修復」與「和好」是整本聖經非常重要的主題,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約聖經中,以色列人向上帝奉獻的燔祭、素祭、平安祭、贖罪祭、贖愆祭,所有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憤怒(修復)」以及「建立和平(和好)」;而在此之前,還有一個至高的前提,就是上帝是愛的源頭與祝福的源頭,在這個前提之下,人的「祭」就是保持愛與祝福的「流動」沒有阻隔,完全暢通。
以至於到了新約,基督耶穌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成為了我們的挽回祭,讓我們「坦然無懼」來到上帝的面前,這裡就談到了另外一個關鍵。
阻礙我們與上帝連結的,除了「罪」,還有罪帶來的「罪咎感」,就像亞當與夏娃違背上帝的話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第一件事情就是「躲藏」,因為感到恐懼。然而「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
與神和好 與人和睦
無論舊約還是新約,都點明了「和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是需要犧牲的,這不僅是我們與上帝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適用這個原則。《標竿人生》的作者華理克牧師依照聖經的教導,給予了想要重建人際關係的人七個建議步驟:1.和人談之前先和上帝談、2.永遠採取主動、3.以同理心認同對方、4.坦承你對衝突的感受、5.對事不對人、6.盡量與對方合作、7.強調和好,而非解決。
在現代,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或許遠比傳統社會方便,各種社群平台或通訊科技,能解決許多人際所需要時間、空間的問題;但是,方便所帶來的問題也是讓我們對於「關係」總有一種迷思:反正聯絡這麼容易,那就「有空再說」。
一般的關係都已經是要「有空再說」了,那些出現嫌隙、芥蒂、疙瘩,甚至是破裂的關係就更失去修復的意願了,可是,耶穌親自對基督徒說:「愛人如己。」保羅說「全律法都包含在這一句話之內了。」所以,會不會再難、再恐懼,無論是現代還是傳統,我們都應該嘗試著跨出「和好」的一步呢?
不及格父親的邀約
《拾光人生》(Kodachrome)是由《鋼鐵擂台》、《異星入境》的製片團隊打造,由加拿大導演馬克拉索執導一部劇情片,故事改編自紐約時報的一篇熱門文章,敘述男主角麥特(傑森‧蘇戴西斯 飾)是一個音樂經紀人,他的工作並不順利,旗下的歌手跳槽,導致他也面臨公司解聘的危機。
危機當前,他卻收到一個邀約,十年未曾聯絡的父親,透過了一位看護柔伊(伊莉莎白‧歐森 飾)通知他,他的父親班恩(艾德‧哈理斯 飾)因為肝癌晚期,恐怕不久於人世。
身為傳奇攝影師的班恩有一宿願,就是長久以來,他習慣用底片相機拍攝,不管數位化攝影如何衝擊傳統攝影,他都堅持,並且將手上的底片送至沖印店,沖印成「幻燈片」的方式來保存。但是,全世界僅剩下一家沖印幻燈片的柯達底片沖印店,也即將吹熄燈號。班恩希望可以趕在最後一刻,將自己珍藏多年的幾捲底片沖出,並且,他希望是由自己的兒子麥特開車帶著他前往。
收到這個消息的麥特簡直哭笑不得,因為這對父子不僅十年未曾聯絡,而是自麥特十三歲時母親過世之後,班恩就將他交由自己的弟弟,也就是麥特的叔叔一家照養,爾後一股腦地投身工作,很少與他聯繫。且班恩的脾氣古怪,說話尖酸刻薄,總有辦法讓最關心他的人難堪,最後變成拒絕往來。但是,麥特因為一個與親情無關的「誘因」,不得不硬著頭皮去找班恩,並且開著車橫越大半個州,去到沖印店,完成父親的宿願。
放下創傷記憶的兒子
二人從見面就是一連串的言語交鋒,與之一同前去的看護柔伊只好在中間當調停人。每當一方放下一點性格中的偏執,另一方又會用各種譏諷來刺激,好幾次,麥特都想要一走了之。
可是,麥特也漸漸發現──長大之後從來沒有機會跟父親長時間相處。他的記憶當中,父親是遺棄他的人,所以再怎麼厭惡,他都是缺席與空白的。而現在不管再怎麼討厭眼前的這個人,他卻是第一次活生生地在自己的身邊,再怎麼糟糕的相處,眼前這個嘴上逞強,身體卻如此靠近死亡的人,都是自己的父親。
麥特在想到這點之後,慢慢地可以聽得進一些班恩給予的建議,甚至,有著傳奇攝影師光輝過去的他,在歷練上遠遠超過了麥特,以致麥特照著班恩給予的建議去做的時候,幾乎就要解決了自己被解雇的危機。這讓他第一次感受到「父親」這個角色在人生當中的重要性。
愛到最後一刻
班恩的病情惡化的非常快,就在快要抵達沖印店之前就已經虛弱到昏厥住院,昏迷了一天半的班恩醒來之後,看著身邊唯一陪伴著自己的麥特,便向他娓娓道來自己的心裡話。他向麥特坦白,自己是糟糕的父親,但他深愛麥特,特別是那些麥特還是嬰孩的時候,半夜麥特的母親入睡,班恩將麥特抱在懷中餵牛奶,他對班恩說,那是他第一次有「時間能不能就停在這刻?」的感受。
不久,就在麥特帶著父親「逃離」醫院之後,班恩就在旅館逝世,逝世前,他們已將底片交到沖印店的老闆手中,但是班恩沒有等到照片沖洗好便離開了人世。
而電影也在他們二人抵達沖印店的時候,有一小段情節,就是全世界的攝影師,都因為這間柯達沖印店即將熄燈而前來朝聖,其中不乏在國家地理雜誌工作的資深攝影師、戰地記者等等,他們見到了班恩,無一不對這個「老前輩」表達崇拜與敬重,而陪伴在一旁的麥特,也是第一次見到這個他過去認為的「不及格父親」,其實在他的專業上是如此的敬業與令人尊敬。
回到父親家中,麥特帶著沖印好的幻燈片,他一張一張地放入幻燈機中,打開機器的他,看著眼前的景象,才知道父親為何指定要他陪同前往,滿滿的四個膠捲,裡面全是童年的麥特與母親的生活點滴。
耶穌在意我們有沒有與人和好,他甚至說:「…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馬太福音五章23-24節),因為他知道愛的流通不僅僅是在祭壇上獻禮物,而是要我們親自在生命中付代價;禮物可以只是形式,但生命卻必須我們真實地去實踐,就像《拾光人生》中,麥特放下執著的陪伴,以及,班恩放下尊嚴的告白一樣,愛就在這樣的「放下」中,被成全,並且開始流動了。
編按:《拾光人生》為輔12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