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的愛─思想電影《心靈的深夜對話》
檢舉
人需要團契,不見得只是要充滿認同的「同溫層」,而是因為我們都期待,有人能夠接納與包容我們的不完美,讓我們可以卸下偽裝,讓生命當中的不堪過往本來只能越藏越深,現在卻能夠因為接納而被顯露,顯露而被醫治。
我們今日時常用「默契」、「契合」來形容人與人之間,在思想甚至行為舉措上的緊密互動,不需要言語,心意之間就能緊密相和,心領神會。
事實上,「契」這個字在華人歷史中,最初的用途是「債務合約」。立契時,將一個數字刻在並排放置的兩塊契上,然後一分為二,完整的數字就被分為二半,一隻契上刻有一半,協議的雙方各拿一隻契,債權人持有右契,債務人持有左契。
消極來說,這樣的契所顯明的是債務關係,是用於追討與歸還;積極來說,這樣的契顯明的是協作與信用關係──我們因為信任而給予,契,是一個給予的證明。至今,我們一式兩份乃至多份的契約形式,仍舊是沿襲這個幾千年前的傳統。
團契的愛成為生命旅伴
基督徒很喜歡用的詞彙──團契,從「契」字看來,就不僅是個中性的「眾人的聚集」那麼簡單,其中必須有著上述所說的信任、協作關係。簡單來說,之所以聚集是因為「立約」,立甚麼約呢?彼此委身、彼此相愛、彼此接納、彼此照顧扶持、一同成長。這樣的聚集不是漫無目的的,而是答應彼此成為生命的「旅伴」。
約翰‧奧柏格在2005年的著作《褥子團契》就是藉著福音書記載一個癱子的故事,癱子的友人為了幫助癱子來到耶穌跟前,把屋頂給拆了,然後把癱子連他的褥子一起垂降到耶穌的面前。
這個「團」是如何的「契」呢?他們與一個殘疾人為友,在當時殘疾人是被視為有罪的;生理上,癱子長期臥在褥子,身上各種氣味讓人難以靠近;扛著攤子上屋頂,不顧眾人眼光,拆開屋頂將友人垂降到耶穌面前。這一個又一個過程,都不容易。本書就是在討論基督徒的聚集如何成為這樣的關係,而不僅是像一般社交而已。
人需要團契,不見得只是要一個充滿認同的「同溫層」,而是因為我們都期待,有人能夠接納與包容我們的不完美,讓我們可以卸下偽裝,讓生命當中的不堪過往本來只能越藏越深,現在卻能夠因為接納而被顯露,顯露而被醫治。
一個奇特的邀約
《心靈的深夜對話》對許多人而言,可能是一部沒有太多「看點」的劇情片,大量的日常對話,平實無華。可是,它卻是由《美味情書》的印度導演賴舒彼查執導,且找來勞勃瑞福以及珍芳達兩位年屆八十(拍攝該部電影時)的好萊塢金牌影星擔綱男女主角,對我而言,這個組合已經讓這部電影有了「必看」的理由。
《心靈的深夜對話》改編自肯特‧哈魯夫的同名小說,故事敘述艾迪(珍‧芳達 飾)與路易斯(勞勃‧瑞福 飾)住在同一條街上,平常很少來往,二人的伴侶皆已過世,兒女也搬離家中,所以皆是獨居。
有一天,艾迪敲了路易斯的門,向他提出了一個邀約:「你能不能來我的家中,陪我一起睡。」路易斯對這個邀約驚訝到瞠目結舌,當場話都不太會說了,只能不斷地重複:「你讓我考慮一下。」
艾迪卻娓娓地告訴路易斯,自己其實需要有人陪伴說話,特別是在夜晚的時候。說完,艾迪便回家了,留下一臉錯愕的路易斯。
路易斯等到平復下來之後,仔細想想艾迪的話,其實他不是不懂,到了老年的他,去日苦多,往前望去,時日也無多,到了夜裡也都會陷入回憶無法自拔,如果有人能夠相伴談心,有何不可?於是第二天,便去回敲了艾迪的門,二人便達成協議,成為深夜裡床畔對話的同伴。
分享生命的悲歡
二人從生疏到熟稔沒有花太多時間,因為二人的年齡相仿,很多經歷過的事情,都已經不是用「對錯」來判斷,彼此都有了年輕人少有的諒解與接納。所以,他們也因為彼此的存在,漸漸地開始分享一些生命中最難以碰觸的傷痛,特別是艾迪。
艾迪說起一段往事。有一日,她五歲的兒子與十一歲的女兒在自家院子玩耍,艾迪則在廚房煮番茄湯,霎時,她在屋內聽見車子輪胎的煞車聲,還有孩子的尖叫聲,出去查看,就發現女兒被車撞倒。她抱起女兒在她的懷中,當時還有氣息,可是就在兩天後,她的女兒便離開人世。
艾迪因此喪失所有生活的動力,她甚至無法面對兒子與丈夫,家庭的關係徹底改變。路易斯在艾迪的身邊,不說一句話,但專注地聽著艾迪傾訴這段過往。
艾迪與路易斯就這樣經常一個說,一個聽,給予禮貌性地擁抱以及微笑,不給予批判,也不給予建議。那些過去的事都已經不可挽回,未來也不會改變多少,他們靠著彼此溫柔而堅定地面對了當下,成為日常中不可或缺的陪伴。
結交人生的伴
二人這樣的關係也成為小鎮中眾人閒談的八卦。起初路易斯很在意,他到咖啡廳裡喝咖啡,遇到舊識便紛紛調侃他,認為他「臨老入花叢」,這讓他很不舒服。可是,艾迪卻勸他,都到了這個年紀,自己認為有意義就好,何須在意旁人的眼光呢?
而艾迪的兒子也認為母親與路易斯的關係不妥,但事實上,是兒子班恩自己心裡對母親有心結,因為在姊姊車禍之後,他發現母親性格的驟變,不斷地自責,同時也覺得母親是不是一直都在怪罪自己是間接害死姊姊的人。乃至,如今自己的婚姻不順,妻子離家、失業、兒子需要人照顧等等問題,都把自己的思緒擰成一團,最後看到母親艾迪與路易斯的關係,他便難以接受。
走過這些旁人的「異議」,艾迪與路易斯的關係變得更像家人,甚至,當班恩將兒子託給艾迪照顧時,路易斯也跟其分享自己年輕時要送給女兒的一套電動火車玩具,轉送給班恩的兒子。
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的許多設計,包括最後二人因為一些原因,艾迪搬離了原來的住處,但久經思量的路易斯決定送一台手機給艾迪,然後,這樣的深夜對話,又能繼續下去。陪伴,也就因為現代的科技,加上真摯的心意,能夠繼續下去。
這部電影的中文翻譯叫《心靈的深夜對話》,我認為不如它的英文片名來得好──Our Souls at Night. 陪伴的目的,或許,就是讓停留也像前行,一日,三餐,睡前道晚,起床說早,行前告知,抵達報安,它不因彼此寂寞而索求,但因為彼此孤獨而同行,誰也沒代替誰做生命的功課,那些日子裡的一筆一畫還是自己寫的。但能夠有一個同學,一個同窗,走一陣子,就像過了一輩子。
我會說「團契」就是結交生命的「旅伴」,而關於「伴」,年輕時學得是一人放下一半,然後才能在一起;有了年歲與經驗後,才發現是兩個人,一起學著面對生命中各種的失去,且一起去明白是這些失去,才讓自我更溫柔、更堅強也更加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