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 基督教論壇報 / 閱讀活水

【盧希鵬專講】AI浪潮及後疫情時代雙重夾擊,上班族如何面對未來?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隨著AI人工智慧普遍被應用在生活各層面,愈來愈多原來需要「人力」的工作,將被AI所取代。而今年的新冠肺炎(COVID_19)疫情,也讓企業實際縮減新進人員的晉用。在AI浪潮來襲加上後疫情時代的雙重夾擊,上班族要如何面對未來?

今日明星產業,明天夕陽產業

大直衛理堂八月2日邀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盧希鵬老師專講。曾任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並在知名雜誌的調查中,被學生及校友選為最受歡迎老師的盧希鵬老師,在演講中提醒:「現在的明星產業,隨著科技的發達,明天就可能成為夕陽產業」。

盧希鵬教授分享(梁敬彥攝影)

盧希鵬教授分享(梁敬彥攝影)



他舉證券營業員為例說,約莫20年前,這個行業是「年薪百萬」的新貴產業,很多大學也紛紛開設相關系所及課程。但隨著AI帶動的自動化浪潮,企業的用人需求已經大減。

像當年一間邀請他擔任「自動化網路下單」課程講師的券商,所聘用的證券營業員就從昔日最高峰時的2000人,到現在精簡到約莫500人,而且可預期的是,還會繼續縮減。就像過去,他的上一代認為高速公路的收費員是鐵飯碗,因為高速公路永遠都會存在,而今高速公路的確依然在,但高速公路因為全面電子化收費,收費員已成歷史名詞,但這都是當下人們憑經驗法則根本無法測度的。

 

盧希鵬老師和他的學生(盧希鵬老師FB)

盧希鵬老師和他的學生(盧希鵬老師FB)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買賣股票不再需要打電話給營業員代為操作,只要上網就可一指搞定。此外,現在很多圖書館都已經推動數位典藏,讀者甚至不用到圖書館就可線上借閱電子書,這也代表圖書館未來所需的相關人力會被減到最少,選擇圖書館管理等相關科系的學生,若不是成績數一數二,或是擁有至少第二專長,畢業即失業的機會一定很高,這些都是從客觀數據就可以看到的未來趨勢。

盧希鵬老師特別提醒還在高中(含)以下讀書的學生及其家長:「未來世代大部分的工作職缺,其實現在都還不存在」。

受邀到阿瘦皮鞋演講(盧希鵬老師FB)

受邀到阿瘦皮鞋演講(盧希鵬老師FB)



他建議家長和孩子現在所要做的,就是從已經出現的客觀數據去發現「趨勢發展」的脈動,按著神所量給各人的恩賜和性向,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行動,去選擇所要就讀的科系,並且在學習的歷程中,不斷與時俱進的去主動學習、增加學「力」。這就是「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十二章2節)。

大學失業率高可看出趨勢

舉例來說,行政院主計處最新公布的六月份失業率,25-29歲的失業率達6.58%,20-24歲更高達12.01%,而「大學學歷」的失業率平均達5.43%,是所有求職者中最高的。

年輕、高學歷的新冠世代的失業率這麼高,除了可能有就業大環境的不景氣的因素之外,另一個就是「台灣的高等教育培育出一群徒有學歷,但所學與現今職場所需用的人才脫節」的殘酷事實。所以盧希鵬老師建議,家長跟目前還在高中以下孩子,談未來選填志願,務必跳脫過去「按成績排序」去選校選系的思維,而要從客觀的統計數據結合各人恩賜和性向去選志願、找出路,為自己的未來開創新局。

本身是基督徒,也是國內知名研究「大數據」理論及應用的學者的盧希鵬引用希伯來書十一章1節──「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沒有看過就相信的事,就是盼望。

對於信而受洗的基督徒而言,他們雖然聽過天堂,但從沒有看過天堂,但因著信仰帶來的盼望,他們會相信自己息了地上的勞苦之後,能夠跟先到天家的親人再相見,這就是因信仰產生的盼望,而有信心相信「這事必然會發生」。

從統計數據中發現趨勢

盧希鵬老師說,做校系及職涯的規劃和選擇也是如此。20年前,沒有人可以能夠預期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及AI會有如此蓬勃的發展。但是從台灣新生兒人數,從1990年的33.5萬、2001年的26萬、2011年的19.6萬到去年的17.7萬,就一定可以預期,隨著新生兒的逐年遞減,各高中職及大學,一定面臨招生危機。所以現在的高中生,就可以「超前部署」自己2025甚至是2030年的生涯規劃。

盧希鵬表示,1990年台灣每年有近34萬新生兒出生,到了去年只剩17萬,整個就是對半腰斬,公部門已經推估,只要這些孩子不婚或是結婚之後只生1個甚至是不生,到了2049年,台灣的新生兒推估就是只剩8.8萬人,要扭轉這個情勢,惟有夫妻要敢結婚,且最少得生3個,這就是從數據去看趨勢。

盧希鵬老師重申,現在大部分的職務,在二十年前根本不存在,就像從工業化邁入資訊化的時代,很多過去的工作職缺消失。但也多出很多過去想像不到的工作職缺和型態。所以重點不是擔憂AI時代的明天過後,哪些工作會被留下或是被取代消失,而是家長和學生自己能不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脈動和浪潮,心意更新而變化。

因為「從人口統計數據的趨勢,哪些科系的畢業生容易畢業即失業,是很顯而易見的事」,像是現在台灣具有大學學歷的失業例最高,以及20-24歲以及25-29歲失業率名列前茅,這就是廣開大學之門,造成高等教育文憑貶值的結果。

當「大數據」結合AI,已經可以讓企業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各層面都做很精準的行銷,且愈來愈多的人力已經可以被自動化機械所取代時,盧希鵬老師鼓勵家長,與其憂慮「孩子的未來不知道在哪裡?」他建議家長要陪伴孩子一同去探索記憶中的「我」、現在的「我」以及未來想成為的「我」,探索記憶中的我,那是學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下的我,可以明白「自己想做什麼?還缺的是什麼?」可以把想法化為行動。人沒有辦法預知自己未來的樣貌,但累積過去和當下的努力,加上信仰的激勵,就能對未來產生盼望,這樣的未來才不會是做白日夢,而是產生一種力量。

盧希鵬提到,他和大直衛理堂的范繼宗傳道是東海大學的同學,當年兩人都是唱詩班的成員,多年之後兩人在不同的領域發展,過去一起在路思義教堂唱詩服事神的美好記憶,而今仍深刻歷歷在目,這就是記憶中的我在多年之後所成就的美好回憶。就像是聖經雖然已是兩千多年前所著作的,但神的話語昔在今在永在成為他職場人生及經營家庭的幫助。

盧希鵬老師引述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曾說的:「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的人,卻過不了明天的晚上。」明天為什麼會更殘酷?因為大多數的人所看到的明天,幾乎都一樣,都在做類似的事,因此大家所看到的明天,很快地就會成為更殘酷的今天,而一個有信仰且能從數字和趨勢洞察到後天的前景,採取行動超前部屬的人,就有機會脫穎而出。

信仰和信心帶出盼望和行動力

「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盧希鵬老師引用馬太福音六章34節勉勵新冠世代的年輕人,不要為明天憂慮,但也不要失去了對未來的盼望,他鼓勵年輕人「要把對未來的期待,化為活在當下的驅動力」,在管理學上的理論「達得到的,叫作目標,達不到的,叫做夢想」。

盧希鵬說,年輕人和年長者最大的差別就是,年輕人會把夢想化為目標去實踐。他鼓勵年輕人:「過去人們把登陸月球當作是夢想」,但因著行動,夢想成為了事實。一個人要邁向未來,要從認識自己、認識這位創造萬有的神開始。

本身是基督徒的盧希鵬老師勵大家認識自己認識神就有盼望(梁敬彥攝影)

本身是基督徒的盧希鵬老師勵大家認識自己認識神就有盼望(梁敬彥攝影)



和教會王先緻牧師(粉紅一服者)為新冠肺炎世代年輕人禱告(梁敬彥攝影)

和教會王先緻牧師(粉紅一服者)為新冠肺炎世代年輕人禱告(梁敬彥攝影)



 

本身是知名管理趨勢專家的盧希鵬老師舉辦講座盛況(盧希鵬FB)

本身是知名管理趨勢專家的盧希鵬老師舉辦講座盛況(盧希鵬FB)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