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登煌(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老師)
經文: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節
今天是父親節,想到聖經中的模範父親,就不得不提「浪子回頭」的故事。浪子的比喻裡有三個角色:小兒子、大兒子和父親,我們往往把重點放在這位回頭的小兒子,浪子回頭金不換。但這次讓我們聚焦在那位父親身上,看看他值得我們效法之處。
路加福音十五章12節記著,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小兒子要求仍在世的父親分給他家產,這在猶太人的社會是極不尊敬的行為,更是在眾人面前丟盡父親的顏面。這位父親要放手?確實很難!但是他明白,以權威強留孩子,並不能幫助孩子成長,就算他心裡很痛,卻得學習放手。
從遠處就認出離家兒
父親養到這個不孝子,竟然要求仍然健在的父親把家業分給他;父親的心受傷,但他卻忍耐到底,將產業分給他們,也就是把三分之一給小兒子,三分之二給大兒子。這是放手的證據。
讓小兒子離家出走(13節),這是放手的另一個證據。老練的父親心裡難道不知道這個小兒子,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結果必是「任意放蕩,浪費資財」嗎?這些產業不是父親胼手胝足累積下來的嗎?小兒子卻要揮霍耗盡。
父親的心真是傷痛,但為了孩子能夠成長,明白什麼叫做承擔責任,他放手讓孩子往遠方去。比喻中的這位父親雖然放手,但對這位小兒子卻不放棄。在孩子後悔返家,「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20節)
小兒子離家時有的是錢,但耗盡所有之後,為人養豬,連豬所吃的豆莢都沒得充飢,瀕臨餓死。因此,小兒子回家時,身體的外型、容貌,與離家時一定改變不少。即使面對面,也不見得認得出來。
這位父親,眼睛也許已經老花了,卻相離還遠,竟認得出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的人,就是他的小兒子。可見小兒子離家之後,這位父親一定是牽腸掛肚,每天在小兒子回家必經的路上翹首期盼。
「慈心」可譯為憐憫。父親看見小兒子衣衫襤褸、面容憔悴,一眼就看出這孩子花盡了所有的,但他不是動了怒氣,而是生發憐憫的心腸。回頭的浪子,比財產重要。老父親跑不動啊,但這位父親,竟然跑向浪子,不是伸出棍子,狠很責打,而是疼惜的抱著他,連連與他親嘴。放手不容易,不放棄更難。這位父親對小兒子放手但沒有放棄。這是模範父親留下的第一個榜樣。
為受傷的小兒子療傷
浪子雖然大大傷了父親的心,受傷的父親卻為浪子療傷。20節提到,這位父親遠遠看到浪子一步一步的走向家裡,雖然相離還遠,卻動了慈心。「慈心」可翻譯為憐憫,在馬太福音九章36節、十四章14節及廿章34節,都提到主耶穌走過一個又一個村莊,看到百姓被汙鬼被疾病所轄制,這一幕又一幕困苦流離的景象,使祂的慈心被觸動。
20節提到這位父親動了慈心,表示比喻中的父親在心靈裡也看到一幕又一幕困苦流離的畫面,而畫面中的主角,就是自己每日牽腸掛肚的小兒子!
父親肉眼看不到,但心靈裡卻看到小兒子被一群酒肉朋友拖著走,被酒精麻醉,被損友迷醉,這是第一幕困苦流離的圖畫。父親心靈裡又看到小兒子散盡家財之後,沒有朋友,被人唾棄;再看到他到處流浪,露宿街頭,飢寒受凍。當這位父親每天在小兒子回家必經的路上翹首期盼,心中不知不覺就閃過這一幕又一幕困苦流離的圖畫,父親的心被困苦流離的圖畫所牽動,使他生發憐憫的心腸,快跑迎向困苦流離的浪子。
浪子的父親顯出神的愛
父親動了慈心,結果就是父親以四件事來為浪子療傷。「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路加福音十五章22-23節)「上好的袍子」不只遮住浪子那一身襤褸,更是高貴的標記,讓浪子在父親的雇工們面前重拾尊嚴。這是第一層面的療傷。
「戒指」是權柄的標記,父親「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他立刻與不能戴戒指的眾雇工分別出來,父親藉此在家裡眾雇工面前恢復小兒子作兒子的權柄。這是第二層面的療傷。
浪子後來淪落到連豬所吃的豆夾都沒人給他充飢,即使他穿著鞋子回來,鞋底大概已經穿洞;「把鞋穿在他腳上」,遮住了他的尷尬;此外,雇工一般赤足工作,「把鞋穿在他腳上」,代表父親不是將他當作雇工,而是當作兒子。父親三度為他療傷。
父親不是私下恢復浪子兒子的地位、與權柄,而是藉著宰了肥牛犢,大家一同吃喝快樂,公開地恢復他兒子的地位。使浪子今後在這家中是真正的兒子,而不是雇工,任何人都不能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待他。這是第四層面的療傷。
浪子傷害父親,父親卻為浪子療傷。這告訴我們:愛就是連傷害你的人也要愛。神的愛就是這樣,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刺傷神的心;神卻差派獨生愛子為世人受死,顯示真神之愛是愛傷害祂的人的愛。哥林多信徒深深傷害保羅,保羅卻寫了廿九章聖經對他們諄諄善誘,去愛這些傷害他的信徒。為浪子療傷的父親,所顯示的愛就是這樣的愛。
受氣卻為大兒子消氣
另一方面,這位父親好不容易等到小兒子回頭,好不容易大家能坐下吃喝快樂,本應是一家人開開心心大團圓的結局,誰知大兒子卻惱怒生氣,滿口怨言。
路加福音十五章28節說,「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為什麼呢?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29-30節)
「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這句話表明他認為自己比弟弟好。弟弟任意放蕩,浪費資財;他則服事父親,事事聽命。他注視自己的優點,因此也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但卻忽視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不是。大兒子多年服事父親,卻不能體貼父親接納浪子回頭的心,可見他雖留守家中,身體雖與父親相近,心卻遠離父親。自以為有價值,卻不能體會父親的苦心,這是大兒子生氣的第一個原因。
「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這句話表面看來,是父親虧待了這個大兒子;但若我們仔細思想,大兒子這句話透露了錯誤的心態:
首先,他多年來心中最關注的事,是跟朋友吃喝玩樂,卻因為大兒子這身份,使他留在家裡,倍感委屈;但多年與父親相處,卻沒有珍惜與父親的關係,只是盡作大兒子的責任。
大兒子在家雖然盡他的責任,卻因注視自己的優點,以致心中充滿委屈,述說父親的不是,加以論斷。這是他生氣的第二個原因。
他稱呼那浪子為「你這個兒子」,而不是「我的弟兄」。大兒子又以卑劣的思想傷他的父親,懷疑「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你的產業」。他如此傷害父親,背後有個錯誤的價值觀:產業勝過親情。為了產業,他出口羞辱父親,也不顧念手足之情。心繫產業,不念親情,是他生氣的第三個原因。
這位父親面對回頭的浪子,直說「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24節),歡喜快樂地為他宰了肥牛犢。但大兒子卻不瞭解為人父親得回兒子的心情,反而責怪父親賞罰不公。大兒子看重一頭肥牛犢,勝過回頭的弟弟,錯誤的價值觀使他不懂父親的心。
扭轉產業勝過親情的價值觀
面對大兒子的惱怒生氣,他父親沒有使用權威斥責他的失態,反而出來勸他(28節)。「勸」指以委婉的話安慰他、挽回他。父親怎麼勸他呢?31-32節指出,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比喻中的父親,是一位專注的聆聽者,他以「兒啊 」來提醒彼此的父子關係,希望大兒子「產業勝過親情」這錯誤的價值觀能更正過來。如此,就不會為了產業,出口羞辱父親,也傷手足之情。
父親聽到大兒子控訴「小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30節),他明白大兒子擔心小兒子回來,父親可能會把屬於他的三分之二,取出一些用在小兒子身上。原來猶太父親將產業分給兒子之後,只要他還健在,父親仍可以根據他自己的實際需要使用或分配財產。當小兒子回到家,父親非常高興,吩咐僕人給兒子上好的袍子、戒指、鞋,且宰肥牛犢,顯明父親有完全的權利按自己的意願支配和使用財產。
為父者不止息的愛
父親聽出大兒子對產業的掛慮,以「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來安慰他,保證分給他的三分之二產權都是大兒子的。
首先,父親以「你這個兄弟」提醒大兒子,小兒子固然是我的兒子,但他也是大兒子你的兄弟。父親期望大兒子能夠換個角度來看小兒子,不再是「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的浪子,而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回頭者,因著他的回頭,能顧念手足之情,進屋去接納他。
其次,父親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說出為父的心聲。作為有兩個不孝子的父親,面臨一個破碎的家庭,產業、肥牛犢,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乃是這個家充滿「歡喜快樂」(23、24、32節)。為了能夠有一個「歡喜快樂」的家,這位父親放下為父的尊嚴,不顧旁觀者的議論和指點,以愛「傷害他的人」這樣的愛,擁抱回頭的浪子,勸慰惱怒的大兒子。流露出為父者的忍耐、智慧與不止息的愛。
在浪子回頭的比喻裡,浪子回頭固然深感人心,這位父親對兩個兒子的接納,更是值得我們深思。思想他的慈悲憐憫,思想他照兩個兒子的本相接納他們,思想他待這兩個離開他的兒子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他一樣。這位父親如此苦心、費心地經營這個家,只盼望這個家是個「歡喜快樂」的家。相信這也是許許多多為父者的心聲。
願天上的父親垂顧地上為父者的祈禱,賜給他們「歡喜快樂」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