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我們走在『和好』的夫妻、親子關係這條路是辛苦的,但上帝也讓我們辛苦中嚐到甘甜,在關係的修復過程中前進!」資深心理講師林凱沁老師,於父親節前的八月7日晚上在台北舉辦第一場的心靈健康講座「我們和好吧!?—關係修復從情緒開始」中表示,現代人流行「斷捨離」,但是親子關係是放不掉,無法「斷」的。然而很多人卻在關係衝突中呼天搶地或肝腸寸斷。她說,「和好」是上帝給我們生命的呼召,「衝突是和好之前必然存在的」,我們需先了解衝突之下的情緒變化,然後料理和察覺自己的情緒變化,讓自己的情緒可以自我管理好。
雖然我們人生的路難免有跌倒或人際關係的衝突,但再糟的情況,仍可設法克服。她喜歡母親一句話:「即使在外面跌倒,也要抓一把沙站起來!」
東西斷捨離 親情無法斷
林凱沁說,現代人「斷捨離」,丟棄沒有心動或沒有用的東西。有些人把「斷捨離」的概念用在與人的關係,對於沒有感覺、沒有感動的關係就放掉、丟棄。所以,關係不好就斷;看到有人來了不打招呼,走了也不必說再見。但是有一個關係我們斷不了,便是親子關係。她聽過很多恨父母、絕情的孩子,做夢時卻夢見自己是個小男童,奔向父親的肩膀,在夢中裡回家,這表示他仍心繫父子關係。只是很多人找不到從夢鄉走到實際的路,可以真的回家。她有位朋友的父親,在臥病最後階段一直問:「到底你阿公有疼我嗎?為何把我送去當養子?」讓我們感受到「天下父母心」、「天下兒女心」,放不掉也難以「斷捨離」。
在複雜的關係修復中,要從那個地方著點?如何從兩造的情緒中修復我們的衝突?衝突如何化解、情緒如何照顧?林凱沁說,當意見、目標和情緒不一樣,就會產生人際關係的衝突。「創傷是衝突的失控,不當的處理將導致心理、身體、物質、名譽的損失。」所以我們要化解衝突,不要帶著內在衝突情緒,與外在他者互動的時候「火上加油」。
衝突不是不屬靈 讓彼此更認識
林凱沁說,衝突不代表不屬靈、不夠聰明、EQ不好。衝突的好處,知道我們要的是甚麼?以夫妻來說,心理學家黃維仁曾提到,天下沒有一對從來沒有衝突,白頭偕老恩愛到死的夫妻。因為只有在婚姻中大大小小的衝突經驗,才會讓彼此知道「我們距離有多遠,我們喜好有多差異,我們有多親密但也多陌生,有彼此不認識的地方。」她說,夫妻透過衝突,進入更親密的相會。「婚姻到老不是興趣一致,都是因為夫妻懂得讓衝突成為彼此之間的獨特性,以及彼此寬容、包容和接納的愛的經驗。」
她說,父母與兒女衝突也在所難免,表示兒女有自己的想法和價值判斷,經過衝突才知道他們真正在想甚麼,我們可以調整自己,也可以幫助兒女調整自己。所以不要有「我們都不衝突,也不要和父母親或孩子衝突」的想法,但我們也不要隨意與人衝突。
林凱沁說,很多人不了解「衝突」的意義,一不如意反而讓衝突帶來破壞性。因為衝突隨時都在,能料理好個人衝突,就可以面對別人衝突。如果我們的情緒是對的,在與別人互動過程中,「即使對方不對,也不會完全把情勢弄僵」。因為如果我們的情緒是對的,就能牽動別人對的反應。
在衝突中,我們要「留意情緒的流動」。她談到,若有意識到波及了生活周遭的人,尚能自我掌握控制。但若無意識到,情緒產生的變化便會帶到與人的關係裡,甚至導致關係的破裂。
留意衝突下各種情緒變化
林凱沁提醒衝突之下的情緒變化,有幾種情況:
「理性保護」:是以理性態度保護自己,不讓別人帶給自己太苦的情緒和情境,讓自己焦慮煩惱。譬如病人家屬不讓自己情緒壓力過大,以致於崩潰,所以用理智保護自己。若有人在成長過程中被情緒制約為這種處理模式,關係上也會變冷漠理性。有些父母親因故經常壓抑自己的情感,到後來變得外人看來似乎沒有情緒。
「轉移」:把衝突和負面情緒,轉到比較安全的兒女和配偶身上。譬如父親在外受氣,把氣出在妻子身上,兒子欺負妹妹……。當小小衝突情緒沒有化解,情緒便會一直在家庭裡循環,像千層派一樣慢慢疊起來;當孩子成長到某個年齡,父母親過世,兄弟姊妹就爭吵起來,爭父母過去比較愛誰,遺產誰分得多?
青春期的孩子注重同儕情誼,如果他們在外被人排擠,或與同學吵架,卻不懂得自我調適,回家後可能就遷怒父母或其他家人。若是他們無處發洩,也可能把精力轉去玩電玩、飲酒或看色情片,甚至轉去服用毒品。
助孩子遇挫折可以抓一把沙站起來
林凱沁表示,青春期的孩子在家裡吵鬧,某種程度是好的,因為家是他安全的地方,父母要接招,讓孩子內在衝突遞減,也經驗到衝突可以「抓一把沙站起來」。青春期孩子情緒的暴衝,對父母而言是很辛苦的。為人父母要仔細檢視如何料理自己過不去,或讓自己焦慮痛苦的情緒,保護自己不要伴隨過苦的情緒活下去,學會生存應對的機制,免得傷害到自己最依賴和最親近的人。
「移情」:將過去成長過程中,在重要他人身上沒有得到滿足的痛苦情感,轉移到現在遇到的人身上。孩子需要依附父母親的撫養,所以父母一定要給孩子肯定讚美。若父母給不了孩子,一但別人多給孩子一點,孩子就會移情他人。移情現象也會破壞夫妻和親子關係。例如有的人會要求配偶像母親一樣照顧他、寬容他。有的人則是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轉嫁給孩子,這都是移情。
「投射」:將自己不安、焦慮和痛苦的情緒,投射在他人身上。很多父母最討厭孩子像自己,想要孩子改變的部分,其實是自己做不到的地方。若父母把自己未竟之事,一股腦兒投射到孩子身上,「以愛之名」認為孩子就該這樣,會讓孩子無言以對。很多孩子認為他們的父母很不成熟,父母「內在的小孩」頂著大人的威信對待自己的孩子,其實就像「小孩帶小孩」,以自己未成熟的心態對待年幼的孩子,就造成家庭嚴重失序。
「退化」:情緒多到無法宣洩,用幼稚的行為面對這些壓力和痛苦。例如父母吵架後媽媽離家出走、先生生意失敗後跑去打麻將,輸了又借酒裝瘋。「退化」讓人忽略現實問題,進入無我狀態,有的便「裝病裝傻」。因此林凱沁提醒,每個人要留意自己情緒變化的流動,抓一把衝突站起來,就像抓一把沙站起來。若沒有自我省察,就很容易傷害到我們身邊最愛的人,或不斷怪罪自己:「我這一生到底怎麼了!」
本場講座由校園書房出版社和「凱沁這一班」主辦,8日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半另有一場,地點在台北永約教會8樓。
參考網址:https://shop.campus.org.tw/ReadingBanquet/20.7-8/memory.htm?fbclid=IwAR3tcC4Qo8SfHGaHMLTF0ySGOx7Ylp9KlD__Hpp4wc4gSxrEKCzeym2JA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