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世局動盪變化,世俗價值觀的各種挑戰,神學思想不是學術殿堂的專利,更要與社會文化產生各種對話。本報與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合作開闢系列專欄—「從神學進入社會」,邀請華神教授群—戴繼宗、吳獻章、周學信、陳志宏一起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看見。
◎戴繼宗
近來美國社會的不安提醒著人類,歷史中的歧視問題長久下來依然存在。自從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不幸的死亡開始,示威抗議快速席捲了美國,讓美國社會兩百多年來深埋其中的歧視和長期的情緒陰影攤開在陽光下。
當然,歧視並非特定國家或特定部分的社會獨有。只要哪裡有種族、環境、經濟上的差異,歧視就常出現在那裡。當人們將自己的價值,建築在外在的環境及外表上,從而產生優越感或自卑感時,歧視就產生了。
回顧歧視的例子,會看到各自存在歧視的形式很不同。從種族歧視到性別歧視,從社會歧視到信仰歧視,從物質歧視到經濟歧視……這份列表還可以一直列下去!
初代教會面對種族與信仰歧視
最近在閱讀保羅的以弗所書第二章時,也能清楚見到醜陋的種族及信仰歧視,發生在新約時期的教會中。詳細來說,在第11節,保羅告訴我們歧視發生在肉體未受割禮的人(外邦人)與肉體受過割禮的人(猶太人)間。
熟悉新約希臘文的人會知道保羅用「肉體」一詞所含的深意——肉體差異(未受割禮)所造成的歧視,是從對肉體進行的行為(割禮)所產生。短短一節中,我們與造成種族及信仰歧視的根本原因面對面。這樣的歧視是基於信仰上的外表,以及將價值錯誤建築於對肉體進行的信仰行為上。
這樣存在於猶太人與外邦人間的種族及信仰歧視最清楚可見的例子,就是路加於使徒行傳第十章記載,彼得造訪哥尼流的家。
當進入哥尼流的家門,彼得對一群想聽他所傳信息的人,說的第一句話是:「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28節)有趣的是,「本是不合例的」一詞在新約只出現兩次,第一次在使徒行傳十章,另一處在彼得前書四章3節。在希臘文使用這詞的力度,從彼得前書翻譯其為「可惡」,我們可以清楚見識到。
換句話說,猶太人與外邦人有牽連不只是不合例,被禁止,甚至是被視為可惡的!想想看,怎麼會有客人到訪別人的家,宣告自己來到時,會說這樣的話!
該慶幸的是在彼得的例子中,上帝啟示他,神的國沒有差別待遇,猶太人與外邦人在上帝的救贖計劃中有同樣的價值。然而使徒行傳後續的章節(第11及15章)及加拉太書,都顯示新約時期的教會仍繼續設法克服種族及信仰歧視。
基督十架已拆毀敵意的高牆
當我們回到以弗所書,我們發現保羅並不滿意於沒有提到種族及信仰歧視的議題。在後續經文(弗2:14-18),保羅論述他的基督十架神學如何克服教會、甚至社會中的民族仇恨、種族敵意。詳細來說,保羅列舉了三件事,值得我們多所注意。
首先,保羅提醒以弗所的猶太及外邦信徒,基督的十架已拆毀了仇恨及敵意的高牆。保羅實際運用了幾個強而有力的詞,形容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和睦工作:拆毀(v.14)、廢掉(v.15)、滅了(v. 16)。這些詞各自形容了基督十字架的完整工作,不僅是救恩的工作,也是因救贖帶出的和睦之工,可以消除種族間的仇恨與敵意。
而在我們現今常聽到許多敘述「高牆」(貿易的高牆、政治的高牆、國家界線的高牆等等)的言論中,保羅提醒以弗所基督徒(也提醒著我們),基督的十字架已消除能分離人們的種族區分了。
如此的消除民族仇恨,令我想起著名的1924年奧運四百米金牌得主,其後隨倫敦傳道會到中國服事的李愛銳(Eric Liddell)深具影響的故事。自從日本入侵中國,並在1941年12月7號轟炸珍珠港以後,所有中國國內屬同盟國的外國人,都被集中至中國沿岸的數個集中營中。李愛銳被監禁於山東省濰縣(今濰坊)著名的集中營裡。在日本投降,戰爭結束於1945年以前,李愛銳死於該營。
對於集中營許多人來說,他們最記得李愛銳不停傳遞寬恕日本人的信息。雖然戰爭使李愛銳與妻子及三個女兒分開,李愛銳對基督十字架的信靠包括了拆毀任何對他人懷抱敵意的高牆,這甚至也包含了對俘虜他的日本人。李愛銳一而再強調要跟隨基督的教導——為我們的仇敵祈禱,不容仇恨與敵意進駐我們的心!包含我父親及其三個手足的當時許多年輕人,這些生命都深深被李愛銳對和睦的見證所影響!
和睦包含基督平安的臨在
第二,保羅提醒以弗所基督徒,基督帶來和平及合一,取代了仇恨及敵意。實際上仔細去看這些經節,會發覺保羅不僅強調了仇恨和敵意的消失,也強調和平的真實臨在,耶穌的和平。在短短五節(vv. 14-18)中,保羅重複使用一些與「和平」連結的詞彙,以形容基督藉由救贖所帶來的和平。由此保羅提醒以弗所基督徒,不僅仇恨和敵意要消失,基督的和平要帶進來填補歧視和偏見所留下的空缺!
唐‧理查德森(Don Richardson)曾講述過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是他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宣教時,藉由基督的十字架,讓互相征伐的部落改為追求和平的經歷。
著名的宣教士歷史學者露絲‧塔克(Ruth Tucker)寫道:「當他(理查德森)學了當地人的語言,和當地人住在一起後,他開始更意識到他基督信仰的世界觀與薩維人(Sawi,巴布亞紐幾內亞一族群)的世界觀之間的歧異:在他們眼中,猶大,不是耶穌,才是福音書中的英雄,耶穌則會被嘲笑成笨蛋。最終理查德森發現他稱之為『救贖的類比』(Redemptive Analogy),用此指向道成肉身的基督,比起單用任何聖經的段落來說明都更清楚。他發現的是薩維人概念中的『和平之子』。」
據保羅所言,基督不僅帶來和平,他自己就是我們的和平!用理查德森的話說,基督就是真正的和平之子!因此和睦不僅意味著歧視消失,也包含平安的臨在,祂的平安!
原被歧視分離 今是一家人
最後一件保羅強調的事是件重要的事實,就是那些起初被不同的外在種族和信仰因素分離的人,現在在基督耶穌裡被造成一體、一家。不僅仇恨和敵意的高牆倒下,基督成為真正和平的源頭,更意味著原先被種族偏見與信仰歧視分離的人們現在是同一身體(即教會)的一部份,屬於同一家庭。
雖然「家庭」可能對不同人有不同含義,我確信它至少涵蓋三個重要面向:歸屬感及身份認同、愛和肯定、以及保護與庇護所。在這三個面向中,我們能看到一種種族歧視如何逐一毀壞,和睦如何在彼此相愛、接納、尊重及肯定他人中穩固扎根。
如同許多人所見,我們正活在一個前所未見充滿區分的時代,這不僅是全球性的,也是區域性的。這些區分,也許是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種族的,會奪走人們互相的尊重,日常的禮節,以及名譽。取而代之的是社會內、民族間、國與國,人們之間的緊張及仇恨。
對這樣的時代,教會持定信仰並整合信仰與生命,顯得更加重要。當我們與他人和睦,包括在種族、社會、經濟上與我們不同的人和睦,我們才能確實活出兩項最大的誡命:愛主我們的上帝,以及彼此相愛。我們需要在我們主的救贖中找到彼此和睦!
【華神專欄: 從神學進入社會】救贖中的和睦
檢舉
那些起初被不同的外在種族和信仰因素分離的人,現在在基督耶穌裡被造成一體。不僅仇恨和敵意的高牆倒下,基督成為真正和平的源頭,更意味著原先被種族偏見與信仰歧視分離的人們,現在同屬於一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