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鮑森牧師於今年五月過世,從網路依然可以收看他那久聽不厭的解經,他就像隔壁優雅的大叔,許多人看著他的頭髮從灰轉白。
來過臺灣的外國牧者不少,可能大衛鮑森對大家最為熟悉,他曾在2010年到臺北講道。親炙其教導的究竟有限,多數人對他的熟稔應該是從錄音帶、錄影帶乃至於網路影片而來,當然也包括他所寫的書。
雖然葛理翰、趙鏞基的講道影音也看的見、聽的到,但不像大衛鮑森這麼普遍,而且以國語配音發聲。由於配音絕佳,以致於若親耳聽到他本人的聲音,可能反而會不習慣。除了翻譯和配音以外,他的信息也堪稱一絕,許多朋友和我一樣,喜歡自動自發上YouTube修他的學分,其中最叫座的莫非「新、舊約縱覽」。他用「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脫逃行動」來形容〈出埃及記〉,令人印象深刻。
成長、學農到作牧師
大衛鮑森祖籍蘇格蘭,算是英國的北方人,他是好幾代的基督徒,先祖或是務農、或作傳道人。父親在大學教農業,也四處講道。大衛鮑森自小在信仰中成長,經歷過二次大戰。高中畢業後,曾在農場學著擠牛奶和耕作。在這段期間,他清楚並肯定了「耶穌的愛」,而不僅僅來自於「爸爸媽媽的告訴」。
之後,他進大學主修農業,同時開始向人傳福音,甚至在教會講道。從此時起,大衛鮑森開啟了他的講道恩賜。大學畢業後,他走上神早為他預備的傳道之路。
神學院及研究所畢業後,大衛鮑森經歷了一連串的牧會生涯,從軍牧到地區牧師,由英國到阿拉伯再回到英國。他自比是忠誠的牧羊犬,因為神是大牧人,會眾是羊群。他的系列講道最受稱道,不僅會友的信仰大幅增長,而他在「教導」上的特質也更加明顯。
傳講神的道就是神的道
區永亮牧師曾引述一位著名傳道人的話“Preaching of the Word of God is the Word of God”,說明了講道的慎重和講章的嚴肅。
對大衛鮑森來說,「講道」最是重中之重。「台上五分鐘的講章,要在書房預備一個小時。」他的預備從禱告開始;其次,反覆再三閱讀經文並作筆記;再列出細綱;再參閱其他的書籍和觀點;最後加上些有趣的故事(他以調味的沾醬來形容)。
大衛鮑森有幾個講道的「鐵則」,包括:
一、絕不抄襲他人或拾人牙慧。
二、迅速進入主題,換作英國人的說法,「兩分鐘掘不到油,就少囉唆。」
三、有趣而貼近生活。
四、豐富的觀點,他力求每篇講章至少有五十個以上的「點」,要讓十二歲男孩肯端坐著聽道,還要欣然按個「讚」。
「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大衛鮑森預備講章時,常在書房裡又笑又落淚。他的講道除了啟發會眾思考,還能帶出行動。一位內閣閣員,聽完他的講道,回家重新填報所得稅單。
大衛鮑森講道的錄音帶廣為流傳,甚至發展成為國際事工,載體的形式也與日俱進,不斷改變,如今在YouTube上就可以輕鬆點閱。由於講道受到廣泛的歡迎,之後他從牧會轉為跨國宣教,這個角色的改變也牽動了他對教會界的看法;既有的宗派或傳統不再拘限他的信仰,或者說,他超越了這些外在的限制。
幸福的婚姻和自責的父親
和其他的夫妻一樣,大衛鮑森和妻子有共同的嗜好,也有相異的個性。他並沒有因為是牧師就免除了婚姻的挑戰和磨和的困難,走過五十年繾綣情牽的秘訣,大衛鮑森說是因為「兩人都愛上一個人,祂」。
大衛鮑森的長女自小愛主,婚後卻經歷丈夫移情別戀;外孫女七歲時,長女面臨血癌。每次探病後,大衛總是獨坐流淚。女兒36歲過世,前夫又將外孫女領走,之後再結婚又離婚。大衛鮑森的兒子懷疑信仰,次女不接受信仰,他「嘗盡現代基督徒父母的甜酸苦辣」。為了服事,讓家庭付出沈痛代價,大衛鮑森為此充滿自責。
期待本土牧者的傳記
大衛鮑森出自傳統福音派,但對聖靈的領受至深。他的若干神學觀點在教會界頗有爭議,留給讀者去判斷。2017年,以琳出版《大衛.鮑森自傳》中譯本,譯筆流暢又貼近本土。這本自傳對基督徒誠然有趣,對傳道人更為實用。書中提到的準備講章、牧會以及和長執互動,牧者看後當有共鳴。
大衛鮑森由於工作壓力,曾經一度心神耗盡、瀕臨崩潰。我們不缺有影響力的牧者,他們必然也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期待本土牧者的這些甘甜和痛苦的回憶能寫下來、印出來,好讓眾人一同觀看神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