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信
2020年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必將在人類歷史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可以想見,《時代雜誌》今年的年度風雲人物,應該會頒給這非人類、又小到看不見的COVID-19病毒。這場全球無一倖免的瘟疫,日日都有人感染、天天都有人死去,COVID-19已經變成死亡與苦難的同義詞。
新冠病毒是神的審判工具?
當死亡與痛苦是如此的刻骨銘心又猛烈,把這場苦難視為上帝的審判,是最省事的選擇。疾病與受苦,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審判與懲罰。就如同埃及曾發生的瘟疫、耶路撒冷城的毀滅,以及啟示錄中預言世界將承受瘟疫作為審判,那麼,這場遍及全地的災難也一定是上帝做的吧!
在理性主義興起之前,基督徒數百年來都是直接把這類事情,視為神對罪的審判與刑罰。如果上帝是創造者,這個世界是屬於祂的,那麼,方方面面都是祂在管。面對這場巨大的流行病悲劇,大家最常問到的也就是:上帝會用新冠病毒作為審判的工具嗎?
新冠病毒是上帝的審判嗎?在許多基督徒眼中,上帝就像早期教會異端者馬吉安(Marcion)所形容的舊約上帝:嚴厲、動輒得咎、嫉惡如仇又冷酷無情,對人不存憐憫;如同威爾第的安魂曲中所唱的,上帝就是憤怒與審判。
冷眼旁觀的上帝?
不假思索地把COVID-19跟神的審判連結在一起,通常肇因於對上帝錯誤的認識,以及老愛嚷嚷「審判來了」的世界末日主義。最近有一本神學名著《先知神學》(The Prophets,作者赫舍爾Abraham Heschel,校園出版)重新被翻譯,這本書一直幫助大家能用聖經的角度,更正確的認識上帝。
我們看待新冠肺炎的方式,就活生生的表現了我們心目中的上帝,究竟是怎麼一番形象。這本書是廿世紀最重要的神學著作之一。在赫舍爾的論述中,聖經所呈現的上帝,與人的生命緊密相連;神與人的關係是活潑的,不僅喚起感覺或消極的感情,更是有行動、有態度。這是一位參與在祂子民生命中,且有苦同擔的上帝。
赫舍爾不同意希臘哲學對於上帝的想法。然而希臘哲學卻大幅影響了新教徒怎麼看待上帝。希臘人眼中的上帝,是一位高高在上,且冷眼旁觀人類的神。許多基督徒同樣接受這樣的觀點。但赫舍爾認為,這種想法直接違背了聖經中上帝的形象。
希臘人認為,神的特點就是能超然於外、無動於衷;希臘人眼中的神,是不變且無情的;對他們來說,神的完美性就來自於此。所以,神能思考但沒有感情。赫舍爾則認為,舊約的先知書,深刻表達了上帝是怎樣一位上帝。聖經中的上帝,情感豐沛,而祂繫於祂子民的悲憫,正是先知書所要表達的主題。
悲憫是上帝的本質
「對先知而言,上帝所顯現的不是抽象的完全,而是有血有肉,跟這個世界密不可分。祂不是單單下達命令要人遵從;祂的心情也會因為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而受到影響,跟著高低起伏。世上的事件與人類的行為,都會讓祂有喜有悲、開心或者憤怒。神不是冷眼審判世界。祂的反應既親密,又帶著祂的意志與情感來看待所發生的事情。聖經很明顯的表示,人的行為會影響神,會讓祂情緒激動、憂傷或反過來,讓祂開心又欣慰。祂不只擁有智慧、意志,還滿懷情感。這些都是先知所認知的上帝。」(Abraham Heschel, The Prophets, 288-89.)
對先知而言,悲憫是上帝的本質。所以先知傳達出來的上帝,會生氣、會傷心,也充滿愛。他們描繪出一位與人心意相通,深入參與在祂子民生活事務之中的上帝。
而赫舍爾認為上帝對人充滿情感的悲憫是合理的,是主動的,是祂有意為之的。先知書的神學跟希臘形而上學最大的不同,在於先知書全力著墨於神對人的用心與關切,形而上學則是著重神祉的存在與演化。
「先知所論述的主軸,是上帝關心人類,而人也跟上帝關係密切。人之所以能認識神,是因為祂主動親近人。」(619頁)所以,上帝一直都是「有血有肉的神,面對有血有肉的人,在真實具體的情況下,表現出祂某一種情感。」(622頁)上帝關心人,而人也與祂關係密切。
有血有肉的神關心人
上帝跟聖經歷史中許多人物的互動,讓我們看到,那是一種活潑親密的關係,會呼叫對方,也會回應彼此。同時,因為上帝會在人們具體的遭遇中跟人產生關係,祂每次的回應也就不會一模一樣;人們的行動會影響上帝的行動。
這一點所代表的意義是,當人轉離神,或者當災難臨到以色列,上帝也會感到痛苦。歷史常常是人類苦痛的紀錄,而上帝也一定與人類的苦難感同身受。就像潘霍華牧師在納粹集中營中所下的結論:只有受苦的上帝才能幫助受苦的人。
若悲憫代表上帝的特質,那麼對神的回應也就會包含了「憐恤」。上帝深深體會到人的感受,也激發了先知切切的心腸。先知不只是為上帝發聲,也參與到神的心意中,並以同樣的悲憫來回應。先知對某個歷史情境的反應,其實就是反映上帝的心。
人能認識上帝,從來不是因為祂是個客觀的存在,而是透過祂在每一個當下,對人實實在在的回應而來。先知不僅聽見而且能體會上帝的心意,也因此深受感動。對何西阿與耶利米這兩位先知,所謂「認識上帝」應該說是「與上帝同悲同喜」。人類會用冷漠回應無情的神,而多情的上帝則激發人充滿情感的回應。
聽到先知陳述上帝的悲憫心腸,有些人會批評說這是把上帝人格化,把人的特質加在上帝身上。有些人會拒絕認同上帝充滿情感悲憫這件事,怕會落入把上帝當人看待。但先知們並沒有搞混,他們知道用擬人化的方式來表達上帝的感情,並不等於把上帝降格為人。
赫舍爾只是透過先知書來讓我們看到,上帝也像人一般,能思想、能感受。當神的悲憫結合絕對的無私,加上祂對窮乏人至高的關懷,上帝的神性,絕不等同於人性。神學範疇的悲憫論,是洞見到神對人的愛,而不是把人類的特質投射到神身上。
人不僅是上帝按著祂的形像所造;人還得到上帝永恆的關懷。人的所作所為,不只影響人自己的生命,也影響了上帝,進而牽動祂對受造者的反應。人竟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這讓人的地位超越了一般的受造物。人在神的存在中是同伴、是合作夥伴,也是帶動結果的因子。至聖的這一位跟我們既不相同卻又相似。上帝在祂的子民中是至高的聖者,但同時祂又關懷人,人也跟祂關係至深。神性的悲憫或許可以比擬為在隔絕人與神的深淵上的一座橋樑。
審判的起因總是因為愛
聖經訴說了一位與人息息相關、用情至深的上帝,祂參與在祂子民發生的事件當中。而這也意味著,上帝當然關心並且置身於Covid-19大流行中。如果用了錯誤的眼光看待上帝會很危險,尤其當這麼具毀滅性的傳染病流行時,更應謹慎。
但這不表示基督徒必須迴避上帝審判的事實。如果我們把上帝的審判丟掉,我們也差不多等於要丟棄這位悲憫的神了。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上帝的審判並非濫施報復。審判的起因總是因為愛。
上帝的審判是為了更好的改變,就如同先知以賽亞所言:「主以公義的靈和焚燒的靈,將錫安女子的污穢洗去,又將耶路撒冷中殺人的血除淨。那時,剩在錫安、留在耶路撒冷的,就是一切住耶路撒冷、在生命冊上記名的,必稱為聖。」(以賽亞書四章3-4節)上帝的審判是恢復的前奏,帶來靈性的改變與提升。
面對關於上帝審判的疑問,我們必須小心以對,懷著恐懼與戰兢。我們務要留意自己如何解釋神?在哀傷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同時,也有太多事值得我們探索與深思。聖經中那位對人悲憫的上帝,讓我們不能直接用過度簡化的方式,將災病與神的懲罰及審判畫等號。審判不是直接的因果那麼簡單的。有些基督徒常不經大腦又缺乏憐憫心,就將神的審判與懲罰,變成可悲的自我安慰與法官之槌,這種缺乏完全的知識就宣稱上帝的審判的人,也會受到審判的。
【華神專欄: 從神學進入社會】上帝的悲憫與審判
檢舉
當人轉離神,或者當災難臨到以色列,上帝也會感到痛苦。歷史常常是人類苦痛的紀錄,而上帝也一定與人類的苦難感同身受。就像潘霍華在納粹集中營所下的結論:只有受苦的上帝才能幫助受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