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5 基督教論壇報 / 休閒旅遊

迎接超高齡社會,「非正式照顧者」需求知多少(下)?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社區發揮非正式照顧者角色,為長者生活創造更多樂趣(照片皆作者提供)
台灣教會及社會都必須思考,如何因應新局,設立更能回應需求的非正式照顧者養成制度,甚至不止派遣陪伴,還有更大局面的制度性創新,減少孤單衰弱和長期乏人照料的長者人數,來接軌超高齡社會。
◎周傳久(媒體工作者)

這些民間非正式照顧者計畫,未來要如何與正式照顧體系接軌,還很難說,但高齡長者的照顧需求,已經擺在眼前。

與過去各種「志工服務」最大差別,在於這些民間「非正式照顧者」計畫,更有系統的與正式照顧體系合作,彌補正式有費照顧和有限項目之不足,就近提供長者支持。只看如何倡議和找出共識,發展整合,逐步形成超高齡社會新支持網路。

例如,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正試圖推動這樣的補充性服務,而開班邀請會友學習。從幫助弟兄姊妹理解社會處境開始,進而追求老年靈性成長、透過生命反思而積極預備老年生活需要,按才幹和對服事衰弱者的認識,學習在少子與無子的未來,照顧自己也幫助別人。

另外有些教會成立「照顧者團契」,因為像七十歲照顧一百歲這樣的照顧者,需要從旁身心支持,及實際的替換幫助。政府的喘息制度,不一定在他們需要的時候都幫得到他們。

各地社區網絡協助照護實例
以下還有一些例子,可作為教會或社區發展支持網絡時的參考。

在高雄,居服員照顧重度失智的獨居長者,協調住隔壁的長者妹妹,於居服員不在時能搭配照顧。這位妹妹隨時注意姊姊房間的響聲以防她摔下床,不時也順便來摸摸姊姊是否還有正常呼吸。這是照服員與作為非正式照顧者的鄰近親友穩定的合作。未來,非正式照顧者能擴及社區他人更好,這要看平時營造互信氣氛。

在台中,照服員發現長者家裡零亂而影響安全與生活品質,由於這間中部的居服公司設有後援志工制度,所以在徵得客戶同意後,協調一群志工來支援。雖然並不直接與政府衛政單位連結,但已經能有組織的緩解正式照顧資源的負荷,就近徵募志願者達到支持被照顧者目的。唯對象限於此居服服務體系之客戶。

在澎湖,許多家庭的子女到台灣發展,以致有些長者全由外籍看護照顧。但外籍看護想法不一,領有限的薪水,未必落實醫護人員交代之照顧行動。鄰居們雖並非該家庭親屬,但願意扮演守望者角色,就近將所觀察的通報該老人在台子女,由子女以看護者老闆身分與看護溝通,以確保長輩得到照顧。

此例更接近不特定居服體系而屬社區關懷方式,發揮非正式照顧者角色。有一部分已經由村里長組織,成為可靠資源。有些高齡長者已投入這種輪班服務,一旦本身有任何意外,很快就被覺察,成為守望者也被人守望。

社區小型食堂形成老人生活圈
在宜蘭,有泌尿專科背景的醫師學習安寧照顧後進行居家訪視。此家庭由初老兒子照顧有吞嚥困難的九旬父親。兒子因不明白吞嚥要領,以最稀營養品供應父親導致不斷發生嗆咳,不知如何是好。醫師則是徵詢是否要插管。

不過在非正式照顧者當中,有人熟悉吞嚥照顧新知,並提供當地缺乏的專業遠距諮詢管道,供醫師和家屬參考。可見非正式照顧者如能得到醫護接納,也可能有其他貢獻。如果像荷蘭一樣發展更完善的多樣照顧項目學習資源,則我們的非正式照顧品質可以更好。

在雲林,有個地方三分之一的長者識字困難,理論上屬於最弱勢者。但當地有熟悉社會資源、有醫學背景的老夫婦發動照顧模式,還商請多位運動學者定期協助長者帶領運動。由於氛圍良好,活動有效,幫助很多在家老人常常出來聚集,以動態、外出、定時方式強化老人生存能力,降低在家風險。讓這些掌握資訊有困難而子女外出的長者群,能和都市長者一樣能在第一時間支取資源。

在嘉義,還有一群八十幾歲的老人家,有困於喪偶的,有在使用居家服務的,還有獨居的。他們因著正規照顧體系的社工協調,一起開設小型食堂,一天可以賣到兩百個便當,不只因此有收入,而且因烹飪可聊天交流,同時還能彼此看顧、形成生活圈。這樣定時定點各按所長一起工作,為長者生活創造許多樂趣和期待。

↑民間非正式照顧者計畫,能彌補正式有費照顧和有限項目之不足。

↑民間非正式照顧者計畫,能彌補正式有費照顧和有限項目之不足。



現有體系已不足支應高齡照護
孤單、衰弱,是老化社會層出不窮的現象。以我國不婚不生者眾,這種情形未來將有更多挑戰。

在十多年前,挪威退休準備學校調查發現,許多人受訪表示,老年最重要是經濟與健康;然而實際上,人們真正覺得對晚年生活品質威脅最大的,其實是孤單!不論是中老、老老乃至到了緩和醫療階段,能有符合需要的「陪伴」非常重要。

政府已經設立關懷據點、日間照顧中心等,搭配政府提供交通工具,縮減老人獨自在家風險。展望未來,這些外出才能享有的場所,得更注意長輩的個別需求,並從異中求同,鼓勵與老人一起開發資源,才能降低照顧資源需求。

但有需求的老人實在增加太快,不方便出門的長者也會快速增加。若是零散多樣、有一搭沒一搭的志工服務,已不足支應龐大的高齡照護挑戰;而且,社會上的正式照顧資源因經濟和稅收,不會比現在的人力和資源更樂觀。

我們能搭配正式照顧體系的「非正式照顧者」在哪裡?如何因應新局,設立更能回應需求的非正式照顧者養成制度,甚至不只派遣陪伴,還有更大局面的制度性創新,減少孤單衰弱和長期乏人照料的長者人數,搭配因應新屬性的老年族群,來接軌超高齡社會,仍有賴集思廣益。

教會需回應人口老化的需要
教會因應人口老化的對策,有很多不同看法。「彼此互信」可能是教會發展老人非正式照顧的優勢,因信徒彼此相處久,較能避免糾紛誤會。但也有的教會對於是否要發展社區事工,是用該事工帶來的受洗人數來決定,就可能有挑戰。

或許,讓我們重新回到聖經,看看耶穌怎樣對待弱者,是條件說?還是無條件的愛?教會界看到整個社會的人口老化,出現空前數量的長壽者和需要照顧者,應是怎樣的態度?我想到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並不強調那被強盜打傷的人,有沒改變信仰;倒是提醒我們,人有需要要「視而有見」,並且更完整的想到這人的一切需要,找尋資源,協同他人,立即採取行動是重要的!

↑澎湖的里幹事帶領訪視老人

↑澎湖的里幹事帶領訪視老人



相關閱讀:迎接超高齡社會,非正式照顧者需求知多少(上)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