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一起追劇的快樂時光 2
檢舉
十二歲那年,小學的最後一個學期,個性敏感內向的我,不太和同學打交道,下課時常一個人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讀書。但比起劇中的陳韻如,我的內心世界是比較強大健康些,因為我的家庭背景正好和陳韻如相反…
近來我家老二對影劇特別有興趣,常對著我講電影,發掘故事中的黃金。因著孩子們對劇作的熱情,也漸漸感染了我這個作媽的,開始在聖經大故事的映照之下,去發現在我們身邊,可以反射出真理的黃金亮片。
這些不同色彩的亮片,可以隱藏在一部精典的作品,或在一首歌曲裡;只要用心汲取,小故事常隱藏著大道理。孩子們總喜歡找我陪他們看電影,希望在劇情的水流之中掏到金沙。
在電視劇《想見你》中,與我同名的女主角陳韻如,被稱「怪咖學姊」,天天戴耳機聽音樂,低頭走路,不太理會身旁的光景,同學也都刻意疏遠她。在家庭破碎又重男輕女的情況下長大的女孩子,多有自我認同低落的傾向。這是女主角陳韻如的背景,努力當個乖巧的女兒是她唯一的出口。心思敏感的她,在人際關係上的挫折因此顯得沉重。
外在乖巧 內心敏感脆弱
看到這裡,我也在想,我什麼時候活得最像她?踩著時光機再往前多轉一點,我發現自己也有和劇中人一樣的傾向。十二歲那年,小學的最後一個學期,個性敏感內向的我,不太和同學打交道,下課時常一個人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讀書。但比起劇中的陳韻如,我的內心世界是比較強大健康些,因為我的家庭背景正好和陳韻如相反。
老實說,自己倒是比較像劇中的黃雨萱。十九歲信主受洗之後,神一步步地改變我,把原本膽怯內向的性格,轉化成陽光開朗的樣子。內在的我有著細密的心思,外在的我在學習音樂的氛圍裡成長蛻變。
我很喜歡自己的名字「韻如」,因為我這個「女」人有一張「口」,要在主的幫助之下成為「音樂的代言人」。這是我對這個名字的自我期許和詮釋。我開始活出一個「音樂人」的起步就在高中時代,學鋼琴、參加樂隊,也自學音樂。畢竟,「韻」這個字就是「音」和「員」的組合。
尋找一份被愛的幸福
但劇中女主角陳韻如的世界是狹小而沉重的,內心深處一直在找一份被愛的幸福。外在的乖巧、文靜及功課好,一直被家人視為理所當然。當父母離異時,彼此搶奪的是弟弟而不是她。生日時向所喜歡的對象表白,卻遭到拒絕。
這個時候,正遇上了黃雨萱的穿越,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她,看著和自己長像酷似、但性格陽光的女孩,竟如此簡單得到了自己單戀對象的愛情。
當她回到自己本尊的現實時,她如法泡製、模仿雨萱的性格和表情,順勢地去享受高中男同學對她的愛戀。對1998年的陳韻如來說,這是她從來沒有經驗過的美妙,被一個人在意著,享受著對方的體貼。直到謊言被拆穿,行徑被識破的那天。悲慘的是,在那個時刻,她的自我完全破碎,連死的方式都要再三斟著,希望自己的死法還能引起旁人的注意。
謊言被揭穿 生命就此殞落
一個生命就此殞落,對自殺者來說可能是個解脫,但對身旁的生者而言,卻是一連串恐怖的開始。好像骨排效應,一位接一位地走向黑暗和死亡。
人是群居的活物,每一個人的舉動都彼此牽制、影響著。無論我們是否相信,負能量的效應通常傳播得迅速,就好似打翻在萱紙上的墨水,不斷地被吸收擴散著。
這劇走到即將結束的橋段,竟釋放出煙霧迷濛的氣氛,好像車子在行進之間落入了大霧區,看不清眼前的景象,只得開著車燈減速慢行,在慢行之間才發現路側有條大溝。
人生,有時像是行駛在無人指引的霧區中,一不小心就把車子開到溝裡。原來,兒時家庭所給予的安全感是如此重要,能在生活陷入迷惘時,成為心靈深處的錨。
回想起來,身為長孫女的我,像個寶貴的娃娃被長輩們疼愛呵護長大。難怪,我不解女主角陳韻如定意尋死的意圖;對於一個一開始就被忽視的人來說,世界對她而言是殘酷而不友善的。
在絕望中帶出正向力量
這部劇一直提醒的是生命的可貴 ,喚醒身為父母的我們,無論如何都要珍愛我們的孩子。不是寵溺,而是在個人特質上的尊重和接納,陪伴孩子成長是在建立一個人的價值和自我認同。
劇中由於雨萱的穿越,改變了陳韻如原本灰暗的家庭氣氛。最後,也是因著這場意外的介入,使得從小自信滿滿的雨萱,在韻如的心房裡,深深體會了她想要結束生命的絕望心情。作者巧妙地藉著故事讓我們看見,除非自己更多試圖了解、「住進別人的心房」,否則,我們總是以狹窄又充滿自我的眼光判斷一切。
十三集的《想見你》著實地看了兩遍;闊別了卅三年的電視劇,這劇以它自己的名字《想見你》來呼喚我!更想不到,它竟然可以呼應出信仰中的一些原則,如今在我看來,用心拍攝的電視影集,是充滿了正向文化傳播的潛力。
喜見台灣有如此好的劇本、演員、配樂及影視團隊。一部有內涵的作品,就好像一鍋燉煮許久的牛肉湯,打開之後香味四溢,滋養生命,可以邀請各方嘉賓同來品嚐!配上各國的文字字幕,還可成為親善大使,全世界走透透讓人看見,太平洋小島上的台灣 ,隱藏著偉大的說故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