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我們到偏鄉傳福音,心態和觀念上要先調整好,愈多了解他們的文化,心態調整愈快就愈能進入他們中間!」在基層服事超過36年的台灣基層宣教訓練學院院長杜林茜於十月24日,在台北南京東路禮拜堂舉辦的差傳年會中,以理論和現身說法談到基層服事應有的預備。
「哪裡是台灣屬靈的偏鄉?」台北地方教會聯合差傳秘書長王寓文表示,台灣基督徒,佔現在人口的6%,但大部分在都會區裡面。他說,偏鄉不一定是交通不便、缺乏基礎建設或人煙稀少的鄉鎮,乃是因人口在城鎮過度集中化,導致人口不願落腳在非都市區、屬靈資源相對缺乏的聚落。台灣百姓中,未曾有基督徒朋友,很難有傳福音機會的人,大多在「偏鄉」。「我們願埋身在哪裡嗎?可能我們一定會很掙扎。」
基層建教會 先搏感情獲認同
談到如何進入偏鄉基層服事,杜院長表示,至今她仍在學習了解,如何認識基層的人,和他們建立關係。18年前她帶學生去找沒有教會的地方拓植教會,第一個去的地方是新北市瑞芳四腳亭。最近她又帶學生去拓植新北市鶯歌二橋福音中心。二橋里和二甲里加起來有上萬人,卻沒有教會,希望藉由在那裡建立教會,讓基層百姓有福音可以聽。
杜院長說,她認識一對夫妻拓植教會,一個來自雲林,一個來自台北。鄰居有一位阿嬤喜歡來串門子,每當阿嬤來到教會,師母就會說現在她很忙,沒時間和阿嬤聊,請阿嬤周日再來,阿嬤就悻悻然回去。
有時候阿嬤來的時候是傳道人在,就會和阿嬤聊天。師母和傳道曾為此爭論,傳道說,鄉下人都喜歡串門子聊天,每次阿嬤來,若都趕回去,阿嬤週日也不會來。但師母卻認為,事情做不完,哪有空和阿嬤聊天。
「向什麼樣的人,我就做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杜院長引用保羅的話說,若我們到偏鄉服事,就要學習做甚麼樣的人。偏鄉基層人口比白領階層的人多很多,基層人的想法和白領階層的想法大不同,若我們仍用台北人的想法很難得著基層的人。保羅說:「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是神的責任已託付給我們。」
先了解當地文化 與他們平起平坐
杜院長說:「我們進到偏鄉,當學習了解他們的文化是甚麼?與我有何不同?我當如何調整到能在他們當中被認同?接著才能發揮愛心,或用同理心去幫助他們。而不是讓他們聽我的。」
基層資源少、問題很多,他們也不知如何解決問題,我們能做的是用同理心知道他們身處在甚麼困境中,我們再去付出愛,讓對方知道我們願意愛他們,才會慢慢認同我們。
她認為,主要是花時間和他們在一起,和他們建立關係,向他們學習。所以她帶學生拓植教會時,會和婆婆媽媽聊天。記得有一次她經介紹探訪一個未信者, 對方的門口貼著:「推銷員和傳道不可進來。」不過主人卻說:「你例外!」顯見過去在當地建立信任的關係很重要。
植堂的教會也在當地變成一個社區中心,誰家小孩過生日、誰家包水餃或誰家要送行…都會找教會。除了實作,也需要上相關的課程得到知識的幫助。
她也引用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同得」需要心態上改變。不是我們能教對方甚麼?而是從對方身上能學到什麼功課?雙方要一起平起平坐,而不是有「我高過他」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