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9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孩子為何意見這麼多?──因為他準備成為大人了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武自珍(心理諮商師)

「我的孩子到了國中,現在完全變了一個人!我提醒他一下要讀書,不能整天玩打籃球。他就跟我說一堆打籃球的重要性,還告訴我網路上專家怎麼說怎麼說,反正我就是不對。我就告訴他不要這樣講話,他居然回嘴說那要怎麼說?真是氣死我了!他小時候好乖、好聽話,為什麼一到國中就意見這麼多?簡直是叛逆!」呂太太說。

國中是非常有趣的一個階段。除了身高、體重不一樣了之外,其實還有個重要的關鍵改變正在進行中:孩子腦袋中的程式慢慢在換新更替。國中以前,孩子相信父母所說的都是真的,幾乎不會懷疑爸媽的道理。

但是孩子到了國中,他的認知能力有重大的進步,逐漸具備跟成人一樣的運算能力,可以開始無中生有的抽象思考。看著螢幕,他的腦中開始編故事了,把自己當成偶像劇中的男女主角、開始作起白日夢。這是人類非常重大的思考能力的更新與轉變。

國中是重大改變時期

國中時期,孩子認知思考能力的進步對父母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是需要瞭解與接受的。改變為人父母的反應模式幾乎不能避免,也需要學習。

一、認識並接納他有能力推測別人行為的動機
國中時期的孩子已經有跟成人一般的邏輯運算能力了。簡單地說,就是他開始可以去推測、解釋別人行為中的動機,並且自己做解釋。就跟父母可以推測孩子的動機是一樣的。例如:「我媽就是愛比較,根本不是關心我,只是要我成績好給她面子!」

二、同情國中孩子能發現成人話語矛盾後的糾結
國中生可以發現父母說的與做的不一樣,也就是他會瞭解「要求孩子做的事情,爸媽自己做不到」的現實意義。以前他不會把很多事情聯想在一起,找出它的因果關係。可是,現在他可以一方面聽到自己的媽媽對他奶奶說話不禮貌,再把媽媽平時叫自己「小孩要尊敬父母」這兩件事連起來了。然後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媽媽說謊了,媽媽是說話不算話的人。於是他開始用這種結論認知來對媽媽回話,語氣態度就不佳了。

三、幫助青少年調整理想主義非黑即白的道德觀
國中階段的道德觀充滿理想主義色彩,他的思維屬於對錯分明、非黑即白的認知模式,容易用比較嚴厲的方式和標準去要求別人與自己。缺少了人性的考量下,他很難諒解父母一些並不怎麼合乎他理想的行為。

父母需要瞭解這是國中孩子正在開始運用推論解釋的新能力,需要花蠻長的時間才能有彈性、有人性地來看待別人跟自己的行為。他需要幾年的人生經歷才能夠瞭解,人性有限制,沒有辦法做得那麼理想。更重要的是,他需要有一天能夠接納人是可以不完美的,這樣才能夠原諒別人,也才能夠更接受自己。

做父母的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彈性及接納人性的道德要求,所以我們要有耐心等孩子長大成熟,同時學習接受暫時孩子的彆扭。

孩子進入國中就表示,親子關係走入另外一個階段,也就是成人對成人的時候了。來看看呂太太的 ABC。

A.引發事件。呂太太的想法是:孩子對自己的話很有意見。
B.想法信念。引起呂太太生氣的想法中有蠻多要求與解釋。要求:孩子應該只要聽我的話就好,不應該跟我唱反調,或者對我的作為有意見。我的孩子不能夠這樣講話。解釋:這樣子講話就代表孩子存心跟我作對。
我的孩子跟以前不同有改變。孩子改變的解釋:代表著孩子現在比小時候不乖、不好。
C.情緒後果。對孩子的行為感到生氣。
D.質疑駁斥。呂太太沒有想到的是,家長當然都希望孩子同意自己的意見,這樣生活簡單許多,也更有效率,自己也不會太麻煩。

孩子有異議就是壞事嗎?

但是如果不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我們同時也就做了以下幾件事情:

一、鼓勵孩子不說實話。
如果說出實話,就引起父母負面的反應。難道說謊話是我們教育的目的?

二、強迫孩子不要有自己的想法。
父母容易把自己認為對的道理當成唯一的真理,不容懷疑。孩子只需要聽父母的就好,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孩子到卅歲時仍舊不要有自己的意見,凡事問父母,這樣真的是為人父母的希望嗎?想法也是需要練習的。我們有提供機會讓孩子學習嗎?

三、讓孩子學習對自己的想法有所懷疑,而畏懼提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意見。

這樣下去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父母教育了孩子,「如果自己的想法與權威人士不一樣的時候,最好就是保持靜默,不要有任何反應, 否則會倒大霉。」孩子長大之後成為壓抑自己想法的人會是什麼樣子呢?你想像過嗎?

我們要求小孩不要有意見,並不代表他心中沒有意見,只是他慢慢會選擇不說出來而已,好可惜!這樣父母就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同時也失去能夠教導孩子修改想法的機會了。所以要教的不是不能有自己的意見,而是如何說出自己的看法。

網路上曾經有一個針對青少年最不喜歡父母做的事的調查。其中蠻多青少年很不喜歡「不聽他們的意見,堅持自己是對的,並且冤枉孩子說話動機的父母」。

所以呂太太因為孩子意見不一樣就如此反應的話,可能就犧牲了她所在乎的親子關係。

E.具功能的新觀念
呂太太可以怎麼想呢?青少年階段準備做成年人的練習,他們需要瞭解很多事情不能單純化,而需要參考很多其他證據。所以當孩子出現非黑即白的想法時,最需要的就是有人能夠提醒他,人是有限制、不能做得完全的。

孩子不可能永遠跟你的意見看法是一致的,青少年的父母先接受孩子長大了,他有充分的能力思考與判斷,他所需要的是想得更實際、要求更合理。

所以孩子的任何想法跟你不一樣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好好瞭解孩子在想什麼,就有機會幫助孩子去加添人性或現實真相的考量,避免過分偏激或是斷章取義。

父母不需要永遠都是自己對,有時可以跟孩子承認錯誤道歉,讓孩子發現父母也有缺點、不是那麼完美,是可以培養孩子建立「憐憫」情懷,並且能夠接受別人不夠完美的態度的方法,甚至有時也可以請孩子幫助為人父母者一起想想自己不好應付的現實問題。

孩子覺得受父母重視,是夥伴,是可以提供意見的成人,也會願意聽聽父母的想法。我們可以跟孩子保持一個誠實,但是互相同理、互相支持的一個關係。

孩子總有一天必須自己獨立面對陌生的環境,複雜的人際關係,自己要去整理資訊,要去判斷、分析,最後再做出他的行為反應。

所以,身為青少年的父母的你,現在就是你的絕佳機會,可以幫助孩子越過認知轉換時期,由相信「父母都是對的」,慢慢學習,進入逐漸擁有自己的意見、判斷,但是又可以尊敬長者智慧的國中階段。所以國中階段不一定是叛逆,只是代表孩子開始準備成為一個獨立的個人了。

【愛的小叮嚀】恭喜!孩子能表達跟你不同意見時,代表他要成為大人了!

(本文摘自《別當除草機父母》,武自珍 著,商周出版)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