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基督教論壇報 / 見證宣教

在埔里建立神的殿: 貝德芬與山地伯特利女子聖經書院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陳中陵(新北市文化國小學務主任)

貝德芬(Anna Begemann,1900-1983),來自德國的宣教士,今年是她冥誕兩甲子週年。1932年,貝德芬接受德國婦女佈道祈禱會與中國內地會的共同差派,前往四川南充宣教,與當時小西街「德華福音醫社」的韓美德教士(Schwester Margrit Heusner)以及小北街「福音女堂」的謝存慈教士(Schwester Else Schroeder),齊心合作事奉,從事醫療、助產、佈道、教會建造等工作,甚至領養一位名叫和音的本地女孩。

年過半百繼續啟航
1950年九月,貝德芬和她的宣教伙伴被迫離華,南充信徒依依不捨的說:「你不要離開我們啊!」她向上帝懇切祈禱,聖靈在她心中發出:「看啊!我派遣了天使來到你身旁,一路看顧著你,並且引導你,到我已為你準備好的地方。」這是上帝對貝德芬的看顧,也是對信徒的鼓勵。後來她輾轉到香港,前往倫敦,最後平安回到德國。

此時年過半百的貝德芬,並不以過去的宣教服事為滿足,仍想繼續為主作工。雖然很多人都以健康為由,勸她打消念頭,但貝德芬放棄退休,選擇再一次海外宣教。

「機會來了!」1956年春天,貝德芬和她的宣教戰友謝存慈,連袂來到臺灣。德國婦女佈道祈禱會當時在臺灣並未有任何宣教站,所以無法提供任何宣教經費和差派援助,只能供應些許來臺費用,大部分仍是她們自費籌款的。

但神的工作看的不是經費多寡,乃是願做的心。如同聖經所說:「因為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哥林多後書八章12節)貝德芬患有心臟疾病,加上臺灣氣候濕熱,所以她們兩人選擇來到南投埔里作為宣教基地,這裡的天候適宜,居民純樸,又可深入廣袤山地。

埔里魚池留下福音腳蹤
埔里、魚池和日月潭,這些區域都是貝德芬工作的範圍。她曾在日記寫道:「稍早去魚池,只能夠發些宣傳小品。……在超載的公車裡回到埔里,累得快要倒下。」「一整群很野的小孩……他們一唱起歌,全魚池都聽得到。」初期工作,貝德芬發放福音單張,邀請人來教會聽福音;或是舉行野外兒童聚會,說聖經故事給孩子們聽,教唱兒童詩歌。你如果帶過小孩,就會知道這些都是耗費體力的工作,孩子就像勁量電池,永遠有用不完的體力。

日月潭長老教會和魚池長老教會1950、60年代所留下的老照片,都可以找到貝德芬的身影,與本地同工配搭服事,是她的重要工作,這能讓她更了解當地的環境與民情。不過,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居民大多使用閩南語交談,這對貝德芬來說,實在是件煩惱的事。她在日記寫下:「在街上散發單張,每日回到床上總是精疲力竭,還有頭痛……,而他們似乎聽不進去這些美妙的福音。」雞同鴨講,深刻記錄在她與居民的交談互動中,有時不是聽不進,而是居民聽不懂貝德芬的四川腔國語。

純樸原民少女需要心靈餵養
「另一個機會來了!」回到埔里,貝德芬也在基督教醫院傳福音,她觀察到許多來自山地的原住民,生活貧困,缺乏營養,而且不認識上帝。即便她已經很疲累了,還是決定深入山地,去看看原住民朋友的生活。她決定將事奉的範圍,從閩南人聚居地轉往山地部落。

鄰近埔里的仁愛鄉部落,大部分住著泰雅族,貝德芬常與其他外籍同工前往山地探訪這群泰雅族朋友,也傳福音給他們。她認為,唯有行走到部落,才能真正看見他們的需要。

不久,貝德芬發現原住民少女在純樸的心靈下,需要有上帝的話語餵養她們,否則有一天她們進到都市,會被汙濁的社會價值所影響。她決定要設立一所學校,來教育原住民少女,成為她們在信仰與生活上的供給站。

 

 

 

 

 

1959年一月,貝德芬與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徐賓諾醫師,在愛蘭臺地上建立神的殿,破土興建「山地伯特利女子聖經書院」,同年九月招收首批學生,1962年有十位學生畢業。學校課程除了有聖經、個人佈道、國文英文、風琴彈奏,還有實作內容,像是師生會一起在校園許多角落種植蔬菜,自給自足,而且常到社區服務,進行環境清潔。

貝德芬常寫信向她的德國差會與親友報告埔里事工概況,但從未要求經濟支援,重視禱告生活的她認為:「我不向人要,但我要向神要,因祂是萬有的根源。我不向人流淚,但我要對神流。」就像聖經所說:「你們若常在我裏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裏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果然,總有適時的經費奉獻進來,因為貝德芬相信主是不誤事的神,必然成就祂自己的工作。

與伯特利聖經書院師生留念

破碎自我成為珍貴器皿
趙啟明老師曾經訪談過當年多位貝德芬的學生。其中一位學生Yayuts回憶當年十六歲初次進入校園:「心就涼了一截!」校舍如此荒涼,而且還跟著一位白髮蒼蒼,看起來頗為嚴肅的老師貝德芬,吃了一頓晚餐。經過無數日子的學習,Yayuts始終無法接受關於「獻身」的教導,她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靠自己和父母的努力,「還有什麼好要求我的呢?」這個心結一直困擾著她。

十二月初的一個晚上,一段經文浮現腦海:「……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十二章1-2節)

瞬間,聖靈充滿在Yayuts的心中,她為自己過去的罪惡感到痛苦,發覺自己表面上是優秀的,內心卻是自私的。她鼓起勇氣走到貝德芬的房間,告訴老師,她要回家了,因為她不配留在學校學習了。

但貝德芬告訴Yayuts:「感謝主!親愛的孩子……,再也沒有一個人,因為自己的罪而內心破碎,更能為主使用。你像一個破碎的碗,主粉碎了你,因為祂要你得著釋放,得到祂的饒恕,得到祂的慈愛和恩典,祂要重新塑造你,成為可以榮耀祂自己的一個美好的珍貴器皿。」那一晚,Yayuts有了重生的生命,成為一個新造的人,一個在主裡得救的人。

1983年,貝德芬安息主懷,葬在她一手創辦的伯特利聖經書院。而該校自創校到2000年六月15日最後一屆學生畢業,總共培育416位畢業生。他們在各地教會服事人群、服事上帝。貝德芬師生手所作的工,就像聖經說的:「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參考資料:1. 趙啟明,《愛在伯特利:貝德芬宣教士在中國及臺灣宣教紀念專輯》。埔里德芬堂,2003。

2.趙啟明,《原住民個人改宗:貝德芬宣教士與山地伯特利女子聖經書院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