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筆記》邊城之外
檢舉
◎殷麗群(文字工作者)
多年前,一位歐洲朋友到大型商場購物,遇見位濃眉大眼的中東人錢包掉落地上,她撿起來交給對方。這位魁梧的男士誠懇地對她說:「為了感激妳,記住:『聖誕前夕不要到這裡來。』」
...
多年前,一位歐洲朋友到大型商場購物,遇見位濃眉大眼的中東人錢包掉落地上,她撿起來交給對方。這位魁梧的男士誠懇地對她說:「為了感激妳,記住:『聖誕前夕不要到這裡來。』」
錯愕間,她趕忙找警衛。幾位高大的白人警衛馬上跟著她四處尋找,中東先生卻已消失影蹤。往後,大批巡警充塞商場;平安夜下午,店家早早打烊。幸好,沒有噩訊傳出,彷彿逃過一劫。
有段日子,英國各主要機場與火車站都不設垃圾桶,卻僱用大批清潔工到處撿垃圾。職員告訴我:「唯恐有人放炸彈。」腦際馬上盤旋起頻傳的恐攻事件。
純真的友誼之橋
曾應邀在社區推廣文化活動,教授中國舞和書法。這是伊斯蘭教家庭的聚居地,現場滿了蒙頭的婦女和她們的孩子。有位膚色黝黑的先生禮貌地請教我中國字,我侃侃談了些造字法則,他樂得向我介紹現場的親朋好友,還寫下電話,邀我餐聚,令我對伊斯蘭教居民由生好感,但礙於文化差異,始終未與他們握過友誼之手。
我家老么曾在天真瀾漫的小學階級,與來自利比亞的穆斯林男孩安寶築起友誼之橋。安寶出身望族,父親是醫生,舉家移到英國自有難言的苦衷。他眉清目秀,聰穎好學,數理之強與兒子在校一直平分秋色。升中學時,恐攻對西歐的威脅正如日中天,安寶在校遭到排擠,同學問他:「你有帶刀嗎?」他啞口茫然,兒子為他抱不平,怒火填膺。
中三後,安寶搬家轉校,遷往穆斯林家庭聚居地。偶遇他彬彬有禮的父親,告訴我:「我們背著民族創傷,要在這自由民主的國家找到歸屬感非常艱難,大夥對我們貼上標籤,我們都被排除在外。」同是異鄉人的我,聽得心有戚戚焉!
安寶走了,兒子的數理失去勢均力敵的勁將,覺得失落,居頂也無感。我則懷念他坦率豪邁的醫生父親,時會打聽這個家庭的近況。
「忽視」與「恨」雷同
若說街友、貧戶、不良少年、身心障礙者是城市邊緣人,需要特別關注與幫助,穆斯林族裔就成了邊緣之外的群體。
不久前,法國與奧地利恐攻事發,英政府旋將恐怖主義威脅上調到「嚴重」等級;同時間,社會人心對這邊緣外的族群昇起「另類」關注,加緊戒備。
美國報復九一一襲擊以降,伊斯蘭教恐怖勢力與西方基督教國家激烈對峙,多起恐攻行動掃過西歐多國,英國自不例外。令我困惑的是,犯案者多半在這些國家長大。2017年犯下曼徹斯特爆炸案的青年,就是在英國出生及接受教育的利比亞難民第二代。何竟他不對這蔭護之國存感恩,反以極端手段殺害無辜再賠上性命?
我在英國教會的牧師曾在證道時,對約翰一書四章20節的「人若說:『我愛上帝』,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另有洞見。他認為:基督徒不應「恨弟兄」,但「恨」有另一種解釋,就是「忽視」。「忽視」傷人甚深,會導致無價值感。是故,「忽視弟兄」的不能自欺說:「我愛上帝。」
正因「忽視」,把英藉新生代穆斯林子弟拒於「邊城之外」,使他們深感「不被接納」,無法融入生存的大環境;長期下來的情緒壓抑,終究演成「恨」。再從電視新聞報導,親睹原生家園經年遭戰亂凌虐至死傷無數,深埋的「恨」會烙得更痛!
許多在英國長大的穆斯林小孩都像安寶一樣,純真可愛。我不禁思忖:「是誰教會他們『恨』?」
從「城外」到「城內」
今年暑假,大學宿舍關閉,女兒寄宿在一個基督徒家庭裡。男主人是前恐攻組織的成員,來到英國後信了耶穌,繼與英國姊妹結婚,夫妻倆現在同心從事窮人福音事工。弟兄向女兒翻開昔日與恐攻份子的合照,分享他信主改變的經歷,令女兒深深震驚於耶穌基督「復活生命的大能」,可以翻轉被強烈報仇意識「洗腦」的青年,成為熱心傳福音的基督徒。
這位弟兄曾遭受排拒,身陷邊城之外,能感同身受邊緣貧民的苦況。封城令期間,他們夫妻倆發起關顧窮人的慈善行動,透過生活供給與陪伴關懷,表明基督的愛。曾拒於「城外」的弟兄,經聖靈更新後,走入「城內」,謙卑地真愛著被「忽視」的邊緣人,並使得一些基督徒學生深受感動。有學生發奮用功,期盼待在大學城繼續進深,渴望與這位曾是恐怖份子的基督徒一起服事被「忽視」的貧民,女兒就是其中一人。
十架捨己的愛力量神奇,能融化仇恨的心,改造生命走上尾隨耶穌的路。期盼世人「好憐憫」,關注邊城外被貼上標籤的穆斯林族群,用真理的愛,牽引他們回歸基督真理的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