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並非人類面對的唯一危機
方濟各指出,這種流行病已經製造出了「烈士」(martyrs),就是「那些為最需要幫助的人勇敢獻出生命的男女」。但它也使那些利用他人苦難發災難財的人現出原形。
因此教宗提到,疫情大流行並不是目前世界面臨的唯一危機,另外還有「同樣可怕的上千種危機,例如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戰亂、武器的生產和貿易、數十萬名逃離貧困、飢餓和無營生機會的難民,以及氣候變化等等。」
他並點出,「認為我們可以回到原來的狀態是一種幻想。復原的嘗試終究會使我們走上絕路。」相反地,「這是一個放大夢想,重新思考我們的優先次序的時刻──我們重視什麼?想要什麼?尋求什麼?」
他寫道:「放大夢想,我們需要「放慢腳步、盤點現狀,並設計出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更好的方式。」
方濟各堅信,這必須導向「一種可以與窮人、被排斥者和弱勢群體融合和對話的政治,使所有人在影響其生活的決策中具有發言權。」
因此,方濟各的新書著重探討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社會、政治等層面帶來的啟示,並探討了如邊緣化族群、移民與難民、墮胎、社會抗爭運動等具有爭議性話題,敦促世人勿枉費這波苦難帶來的教訓。
關心受迫害及邊緣化族群
方濟各心繫各個受迫害族群,更呼籲世界關注被邊緣化的族群,教宗如此說:「我時常想到那些遭壓迫的人們:羅興亞人(Rohingya)、維吾爾族人、亞茲迪教派(Yazidi)信徒等。」
這是他首度公開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族穆斯林發聲,並以「被迫害」、「可憐」的民族稱之。過去教宗曾為緬甸西部若開邦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抱不平,也曾譴責伊斯蘭教遜尼派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聖戰分子在北伊拉克屠殺亞茲迪教徒一事。
教宗也於書中回應了移民及難民的議題。他認為新冠疫情大流行導致此情況更嚴重,「當病毒入侵難民營時,人們向天哭喊。」由於大流行造成封城,這些移民及難民成了社會的代罪羔羊,更被貶低及剝奪了應有的安全及工作權利。教宗提醒:「我們需要歡迎、促進、保護和融合那些為自己和家人尋求更好生活的人。」
讚揚及肯定女性領導力
梵蒂岡經濟理事會有六名成員由女性擔任,教宗同樣在書中肯定了女性的能力;表示「根據我過往的經驗,我認為女性與男性相比,在行政管理上的整體表現要好得多。這是因為她們日復一日面對工作和家庭帶來的日常事務,使得她們更了解事務的程序,以及如何推動項目流程。而由女性擔任總統或總理的國家,在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上也更為成功。」他認為,這是由於女性多數能迅速作出決定與選擇,並且充滿同情、憐憫之心。
另外,教宗也認為教會該聽取來自女性的聲音及意見,「我以往所在的不同教會機構中所接觸的牧者中,一些具敏銳觸覺、能從不同角度看待議題,並且能提供建設性建議的多為女性。她們對事務運作的方式,以及人的局限性和潛力方面,有著實際理解」,他這樣說。
關心弱勢族群與墮胎
對於墮胎議題,教宗知道:「或許有人會因為聽到我重提墮胎議題而感到憤怒。」然而使他更失望的是,有人支持墮胎或人工流産,卻很少人同時為那些未出生的生命請命。
他這樣寫道:「無論是未出生的嬰兒,還是邊境移民,他們都需要新生命、新生活的到來,不過許多挑戰改變了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我們生命中的優先次序被弄亂了,人們也拒絕修正。在這種情況下,人類會選擇犧牲他人的性命,來成全及捍衛個人的經濟、安全,或斷絕那些會顛覆我們生活的任何可能。」
教宗也在書中提及前陣子於美國掀起軒然大波的非裔平權運動,他在佛洛伊德的運動中,看見那些不認識的人因為共同的憤慨而走上街頭,這就是他眼中的團結。他說:「我們需要一群知道彼此需要,對他人和對世界負責的人。」他承認:「為共同利益而努力是偉大的人生目標,需要勇氣和活力。」
但他也點明,並非所有的運動都應支持。而是「對事件或趨勢進行解釋和祈禱時,需以福音教導為指引。我們可以檢視運動本身是否彰顯神國的價值,或是站在其對立面。」
對於拒戴口罩、拒絕保持社交距離的抗爭和拆毀過往英雄人物雕像的舉動,他認為,「這應該是透過建立共識、辯論和對話,而不是靠暴力來解決。」他敦促:「讓我們以憐憫的態度審慎地看待過去,以了解為什麼人們現在看來令人厭惡的事情,在過去卻是理所當然的。」
勸勉世人睜眼看見他人的苦難
方濟各表示,疫情危機帶給世界嚴峻的挑戰,但化解的方式就取決於我們如何應對。他點出,人們必須知道自己擁有的一切,乃是源自上帝的賞賜,需加以感恩。對地球的傷害便是源於對這種感恩意識的喪失。當人們要踏入新世界,第一步首先要「睜開眼睛,讓身旁的苦難來感動你,讓你從邊緣聽見上帝對你的靈說話。冷漠會阻止聖靈動工。」
教宗最後的總結,則是提醒世人說:「我們需以『博愛』(fraternity),而非『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作為我們的組織原則。博愛,即彼此之間,以及對整個人類的歸屬感;是一種在共同可能性的視野中團結起來、共同努力的能力。」(資料來源:Religio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