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9 好牧人

【華神專欄:從神學進入社會】聖經看神義論:轉型正義?

檢舉
吳獻章 吳獻章 追蹤
Parable of the sower, by Marten van Valckenborch, 1580-90
當不公之事臨到神兒女時,我們必須戴上「全善、全知、全能的上帝賜下罪人自由意志,但末世會行完全的審判」的眼光,總要記得「伸冤在神,神必報應」,「時間是上帝手中永恆的試金石」。

◎吳獻章

「耶穌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人撒好種在田裡,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裡就走了。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田主的僕人來告訴他說:『主啊,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裡嗎?從哪裡來的稗子呢?』主人說:『這是仇敵做的。』僕人說:『你要我們去薅出來嗎?』主人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裡。』」(馬太福音十三章24-30節)

全知的上帝怎容許罪惡存在
以「天國」為主題的馬太福音十三章,將「撒種、麥子/稗子、芥菜種、麵酵、寶貝、珠子、收網、文士受教」等八個比喻串在一起,其中敘述「容許麥子和稗子一齊長」的本段經文,蘊藏的正是神學家和哲學家棘手的「神義論」議題。其核心的爭議乃:這罪惡滿盈的(稗子)世界真有上帝存在嗎?全善、全知、全能的上帝怎會容許罪惡的存在?懷疑主義者休謨(David Hume)就如此叫囂:「上帝無情,讓約伯受苦;上帝無能,保護不了義人。」

自從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Leibniz)於1710年出版了《神義論》一書開始,「神義論」(theodicy)這探究上帝三全(全善、全知、全能)屬性與罪惡普遍存在的矛盾關係的議題,就成為神學專用術語。「神義論」嘗試在罪惡存在的前提下正面提供一個理論框架,以此說明在邏輯上,上帝存在的可能性。

十九世紀的德國經濟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且將這原是神學和哲學的分支學科,轉往社會學角度來探討──麥子和稗子一起成長的田地就是世界;廿世紀的美國社會學家彼得.柏格(Peter Berger)延續這說法,主張宗教起源於人類對於社會秩序的需要,神義論就是為了維持這種社會秩序而產生的。

這困惑人的議題在二次大戰猶太人被屠殺後,更是受到火熱的爭議──神義論並沒有維持社會秩序呀!一些猶太神學家看不到上帝出手制止希特勒(如果稗子希特勒被薅出來,就不致於白死六百萬人),遂走上「上帝不可能被證明是完全公義」的所謂「反神義論」(和不可知論)路線。

然而為神義論辯護的大有人在,其中最出色的,是提出上帝賜下自由意志作為辯護的美國哲學家阿爾文.普蘭丁格(Alvin Plantinga),精闢地主張上帝與罪惡的共存在邏輯上是可能的(正如本段經文中撒種的和收攤的,主權都屬上帝;全知的祂允許魔鬼去撒稗子)。

時間檢驗一切
其實,在這「麥子/稗子」的比喻中,馬太不僅以「天國」為主題串連,他還將之(和其他七種比喻)放在時間表來檢視:過了段時間,才知道第一個撒種比喻中的四種土,哪一種能結實纍纍;第二個比喻敘述,過了段時間才浮顯何為麥子、何為最後被焚燒的稗子?

也是過了段時間,才知道第三個比喻的芥菜種會長大到連飛鳥都來投宿;而第四個比喻中的麵酵,具有叫整個麵團發起來的功效。在第五、六、七個比喻中,過了段時間,也才知道變賣一切所有的買下寶貝和珠子的人,到末世收攤時將被撿起來。

這透過「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角度來解讀「麥子/稗子」的比喻(馬太福音十三章39節),正好浮顯出試圖用哲學邏輯思維來探討神義論者,其著重「現世報」(而非「末世報」)的盲點!

其實,戴上「上帝將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的眼光(馬太福音十三章40節),就可看出馬太在「麥子/稗子」比喻所要呈現的真理:時間檢驗一切,末世才有真正的「神義論」,今生試圖執行所謂的「轉型正義」,容易走進主觀且偏頗的死胡同(人間能有幾位真正大公無私的青天大人?),很可能反向牽引出更多的不平和反動,最後消耗的是社會成本,讓自己的邦國膠著在內訌、內耗、內鬥的自殺路線而已!

當不公之事臨到神兒女時,我們必須戴上「全善、全知、全能的上帝賜下罪人自由意志,但末世會行完全的審判」的眼光,除了盡可能找到合宜的律師為自己當下的冤屈辯護外,總要記得「伸冤在神,神必報應」(羅馬書十二章19節)。秉持這「時間是上帝手中永恆的試金石」視野,本段經文才能帶給受冤屈者寶貴的屬靈功課:

1.善與惡共存乃永恆之前的人間常態
正如第一個比喻中,人子出去撒種後,有飛鳥(=惡者)來吃,有麥子的地方往往也有稗子,天國之子和惡者之子同在世界這田地。賜下罪人自由意志的上帝,並沒有拔除你我當下的苦難,乃至神兒女還得忍受罪人的頂撞(希伯來書十二章3節),是祂「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因為「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

這有如電影《阿甘正傳》主角說的:「我媽媽常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口會是什麼味道」的過程,除了是要給被惡者轄制的人悔改的機會外,也讓神兒女從中成長,正如祈克果所說:「多虧腳底有刺,我跳得比腳底沒有問題的人還高。」苦難確實可以熬煉出高貴的品格,諸如《神曲》的作者但丁、《天路歷程》的作者班揚、文藝復興大師米開蘭基羅,以至音樂家貝多芬和莫札特等,都曾與苦難為伍。鑽石果真是在高壓之下形成的。

2.屬靈眼光看見收攤時上帝必定出手
啟示錄記載著祭壇底下冤屈者的呼喊:「…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幾時呢?」(啟示錄六章10節),當世界的末了臨到,上帝就在第六印出手行審判(六章12-17節)。那時,「…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將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裡挑出來,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馬太福音十三章39-42節)世界被上帝「收攤」時,人的一切底牌終必被掀開來。

俄羅斯作家索忍尼辛說得貼切:「對受壓迫的人來說,繼續盼望是惟一的出路。」(《古拉格群島》)神兒女該當從四十歲動手打死人逃往曠野,到了八十歲後,親眼見證上帝出手救贖同胞的摩西學到功課:自己貿然動手,上帝往往就不出手了;自己能忍著不動手,上帝就按照祂的時間表出手執行「轉型正義」。含著淚水望天的,可以看見彩虹;「信靠上帝」幫助我們將永恆視野的權能託付給祂掌管。

「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裡,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馬太福音十三章43節)

作者簡介: 吳獻章老師 現任華神舊約教授、教牧博士科主任、宣教博士科主任、教牧宣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作者簡介:
吳獻章老師
現任華神舊約教授、教牧博士科主任、宣教博士科主任、教牧宣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