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禮物:爸媽給的? 還是聖誕老人送的?
檢舉
◎滋恩
感恩節剛過,購物網站已開始有聖誕節的折扣商品上架。以往這個時候,美國公立學校都會舉行聖誕派對或表演會。網路社群也不時看到有人分享小孩寫的童言童語,〈給聖誕老公公的一封信〉:「我相信你是真...
感恩節剛過,購物網站已開始有聖誕節的折扣商品上架。以往這個時候,美國公立學校都會舉行聖誕派對或表演會。網路社群也不時看到有人分享小孩寫的童言童語,〈給聖誕老公公的一封信〉:「我相信你是真的,我每年都期待你的禮物!」、「我今年很乖,沒有欺負妹妹。我會在聖誕樹下預備餅乾牛奶等你送禮物來!」、「我家沒有煙囪可以爬,但我可以告訴你我家的密碼,這樣警鈴就不會響了!」
一個聖誕節 兩種世界觀
在美國公立學校裡,孩子從老師、教科書學到的「聖誕節」概念,建構於一個滿天雪花飄的世界:裡面有紅鼻子的馴鹿魯道夫、會唱歌跳舞的小雪人,駕著雪橇、身穿紅衣留著白鬚的聖誕老人……
但在教會裡,孩子則從主日學老師口中與聖經故事裡,勾勒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節日觀:有天使天軍、牧羊人、東方博士、有貴重的黃金、乳香和沒藥,當然,還有最重要的,那位裹著布、臥在馬槽裡的嬰孩耶穌……
孩子在學校唱的聖誕歌,不是《普世歡騰》或《平安夜》,而是《聖誕老人進城了》或《紅鼻馴鹿魯道夫》。他們寫信給不存在的聖誕老人、被鼓勵要相信聖誕老人送禮物是「事實」。甚至父母也甘心扮演聖誕老人的角色,拱手把孩子收到禮物的驚喜與謝意,全歸給一個虛構的人物。
但是若在美國公立學校的課堂上提及聖誕節是紀念耶穌基督降生,或是宣稱那是跟宗教信仰有關的節日,則會被視為犯大忌,是不可容忍的「政治不正確」、有「冒犯」其他宗教或無神論者之嫌……
兩種截然不同的節日概念,僅只是節日慶典元素的不同嗎?聖誕老人與耶穌,僅僅是兩種不同的故事人物形象而已嗎?
公立學校與主日學的教導,其實背後代表著兩種世界觀。美國曾經是一個以聖經教導為立國根基的國家,但曾幾何時,信仰已經逐漸淡出校園,甚至在主流文化被邊緣化。教會內與教會外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逐漸形成。「聖誕快樂」(Merry Christmas)像是沙礫,應該從嘴裡吐掉,說「佳節愉快」(Happy Holiday)才像蜜糖,可以黏著合一、皆大歡喜。
要送給孩子怎樣的禮物?
其實不光是孩子,我們成年人自己也常穿梭在不同的世界觀裡。我們所閱讀的書本典籍、新聞資訊,網路貼文……屬靈或是屬世的,其實有的時候並不是那麼的壁壘分明。這些資訊的滲透力往往是如此綿密細緻,讓讀者受眾不設防。我們能分辨過濾其中的良莠、知道如何去蕪存菁嗎?
美國知名基督徒作家寇爾森(Charles Colson)曾說過:「真正的基督信仰是對所有現實的理解與看法,它是一種世界觀。」
「世界觀」乍看之下似乎很抽象,好像是學術殿堂上的一種研究主題,其實它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所有信念的總和,是指導我們日常決定和行動的思維體系。」
教會增長專家「巴拿研究小組」(Barna Research Group)的創辦人喬治‧巴拿(George Barna)更是一針見血地說:「如果沒有聖經的世界觀,所有世上偉大的教導,全都會成為耳邊風,永遠是左耳進、右耳出。在每一個人心中,根本沒有所謂的知識掛勾足以懸掛真理。」
今年因著疫情,很多國家地區取消了大型集會活動或設下種種限制。以往聖誕期間,美國各大商場或購物中心,除了豎立高大華麗的聖誕樹,也開放「聖誕小站」,讓小朋友與扮成聖誕老公公的真人合照。「可惜」的是,過去這大排長龍的熱門活動,今年被迫取消。孩子們在家的時間變長了,不能坐在聖誕老人膝上說悄悄話,告訴他自己的禮物清單是甚麼?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未嘗不是另一種「轉機」──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善用宅家時光,讓孩子的心轉向父母、父母的心轉向兒女。父母再次將孩子擁入懷中,抱他們坐在膝上共讀聖經的故事,聆聽他們的心聲,帶著他們一起到神面前來禱告。
如果我們不帶著孩子一起建造家庭祭壇,他們的心就會在外面不斷漂流,直到尋得邱壇,去崇拜世界的偶像。因著疫情宅家按下的休止符總歸是暫時,孩子待在父母身邊的時間也不可能直到永遠──基督徒父母是否預備好自己,也能裝備下一代,面對世界的挑戰?今年的聖誕節,我們要送給孩子甚麼樣的禮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