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5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華神專欄:從神學進入社會】天涯若比鄰?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拯救人際疏離的關鍵不在於科技、網路與豐富的資訊交流,因為網際空間裡的虛擬社群缺乏真實的責任,無法實現天涯若比鄰。唯有基督成就的救贖,並人在真實群體裡委身實踐真理的心志與行動,才能真正消弭人際的疏離。
◎凃偉文(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 講道學助理教授)

上個世紀,加拿大一位著名的媒體批判學者麥克魯漢首創了「地球村」這個詞彙,形容現今媒體科技的快速傳播能力能夠跨越地理的鴻溝,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經由傳播媒介如光般的高速效果,世界正在經歷「電子式的收縮」,形成所謂的地球村。

科技日新月益 地球村指日可待?
麥克魯漢的觀察,是對數千年來人類社會因著科技發展所產生的疏離現象有感而發。

在一個以口語為主的原始社會裡,傳播模式以面對面的交流為主。知識的保存與傳遞也透過口說、聆聽,然後再次的口說、聆聽來進行,因為心靈與記憶是人類唯一的知識儲存庫。有鑑於此,社群成為文化保存與文明進化的關鍵媒介,知識屬於社群共有,人的學習與成長依附於群體,人的自我認識與價值也由群體來定義。

然而,文字的發明改變這個現象,除了與眾人一起聆聽耆老的口述吟唱,人類可以關在房間裡閱讀文字、沉思默想,學習已經可以個人化了。隨著學習與人際交流脫鉤,知識傳遞不再被社群壟斷,因應而生的是個體的自我意識。

之後,印刷術的發明與書籍取得成本的降低,更進一步強化了個人主義的傾向,自我認同越來越不需要連結於社群。若說文字的誕生引介了自主的個體,那印刷術則是抹去了社群的連結,開啟了全面個人主義的時代。

既是如此,麥克魯漢筆下的地球村,今天應能透過網路空間裡的虛擬社群實現,重續過去口語社會裡的社群鍵結,並且彌合科技所帶來的人際疏離,形成天涯若比鄰的親密關係吧?

網路高速發展致群體感凋零
實情並非如此,雖然網路的高速發展與虛擬空間裡的社群活動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進行無時差的交流,並不代表人跟人之間的疏離感就此得到解決。事實上,電子串流的高速服務不但沒有將人緊密相連在一起,反而讓傳統的實體社群之間固有的鄰里感與群體感進一步凋零。

正如美國丹佛神學院的哲學教授古德格於《心靈在線》一書中所說,當我們透過網路,看著電子屏幕上位在遠方終端機另一端的人時,反倒看不見身邊人心中的喜怒哀樂;當我們抽離於周圍有血有肉的人,汲汲營營與以數碼形式存在的人連線時,只是在補償自己心中的孤獨。

他又說,過往社群中,常態的社交娛樂正受到一種名為「繭居生活」社交習慣的侵蝕而日漸式微。當人們越少走出家門從事群體活動,越多讓內心世界徜徉在數碼編撰的虛擬空間時,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就越發疏離。

哈佛大學公共政策教授帕特南於21世紀初出版了《獨自打保齡》一書,透過對美國社會的考察,指出電視對公民參與社會的負面影響。他聲明,越多的電視觀賞,就意味著越少投入在幾乎所有形式的公民實踐與社會參與中。如果不考慮貧窮、年老、與低教育程度的影響,那麼每天多看一小時的電視,公民參與社會的程度就會下降百分之十。雖然此研究的對象是廿年前收看電視的影響,但他的提醒對今日幾乎人人一手機(甚至多手機)的現況仍然貼切。

我們必須意識到,傳播媒體促進便利生活的同時,也不可避免造成某種程度與形式的脫節,拉遠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諷刺的是,這些傳播工具原先產生的目的是為了連結人際關際。當人的感官被強烈衝擊性的影音效果所震撼,當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孤寂與自憐被網路上匿名的他者所滿足和撫慰,與身邊家人、同伴、同事的疏離就產生了。

虛擬世界關係快閃消失
或許有人希冀透過網路上建立的關係,來彌補或取代現實群體中的疏離感。事實上,當人試圖用網路上快速、頻繁的對話與互動,來取代與有血有肉之人的面對面交流,這更是一種互相疏離的表現。
關係的經營需要時間,而這正是網路科技強調效率的精神所無法補償的。網路上繁多、快速卻膚淺、短暫的人際連結正是源自我們無法像面對面的交流一樣經營意味深長的互動。反之,在網路的社交媒體中人們最常經驗到的交流往往是簡短輕薄的貼文、經過修飾的照片或詼諧逗趣的貼圖,網路的社群關係自然也受這種短促、快速的資訊交換所形塑。缺乏實際的接觸,單由編碼與解碼所媒合的溝通難以形成真實可靠的親密關係。

不但如此,當電腦的開關控制在使用者的手中,虛擬世界裡所謂的「靈魂伴侶」可以隨時在眨眼之間快閃消失,沒有現實的聚首與同在,網路的社群很難從疏離邁向成熟。更不用談網路匿名性的潛在危機,當我們連終端機的另一端坐著的人是男是女都沒有把握,當群體關係最基本的互信都無法建立時,又怎能期待網路的關係能夠跨越人際的疏離,走向親密呢?Women hand using smartphone typing, chatting conversation in cha

拯救人際疏離的關鍵
基督信仰所建構的社群應當幫助人際交流從疏離走向親密。使徒約翰在書信中回想當初與耶穌同在時的親密,並且希望與他的收信者一同分享曾經與天父和基督共享的團契(約翰壹書一章1-3節),這個團契是透過有血有肉的接觸所經營誕生的社群。不但如此,一個終止疏離,營造親密的社群應當以基督為中心,當眾人迎向基督,彼此之間就形成親密的連結。

事實上,聖經指出人際關係疏離的真正源頭是罪,所以,當耶穌在十架上呼喊著:「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馬可福音十五章34節)救贖的高峰就彰顯在耶穌背負世人的罪、咒詛與刑罰時與神絕對的隔絕,進而開展了人與神和好的契機。

拯救人際疏離的關鍵不在於科技、網路與豐富的資訊交流,因為網際空間裡的虛擬社群缺乏真實的責任,無法實現天涯若比鄰。唯有基督成就的救贖,並人在真實群體裡委身實踐真理的心志與行動,才能真正消弭人際的疏離,帶來真實的和好與和睦,建立相愛互信的信仰群體。

4294_天涯若比鄰_3

凃偉文老師(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 講道學助理教授)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