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貞屏建議家長,發現孩子沉迷手遊時,千萬不要急著責罵,而是先同理孩子內心深處渴望與人連結、被愛及肯定的求救訊號,陪伴孩子一起在真實世界中,找到還想完成的事及解鎖的成就,就她過去的關輔實例,當孩子的成就感及自我價值認同,從虛擬的遊戲世界轉移到現實生活的表現得著肯定時,迷「網」的情形就會大幅改善,而寒假期間最好幫助孩子脫離手遊的方式,就是家長分別時間親子一起共同完成一些事,轉移注意力。
手遊成癮有跡可循
怎樣的情況算是沉迷手遊呢?葉貞屏提出幾項指標讓家長評估,若是出現其中一個狀況時,就要適時關心了。
- 當受到限制無法使用手機時,孩子的心情會瞬間改變,出現突如其來的焦慮、暴躁、甚至憤怒嗎?
- 孩子寧可玩手遊,也不願參加社交活動嗎?
- 孩子為了玩手遊常態性晚睡、甚至半夜爬起來繼續玩嗎?
- 當家長問孩子用手機在做什麼時,孩子會說謊嗎?
那麼為何手遊會對孩子產生那麼大的吸引力,讓他們陷入迷「網」,影響正常生活(包括與家人及同儕的人際關係、作息時間及課業學習)?葉貞屏舉例,手遊會讓玩家有「即時回饋」的成就感,。每個動作都會有相應的結果,像獲取足夠經驗後能馬上升級;手遊也會根據玩家狀況給予頭銜、身分及排名,也會不定時給予獎勵(如贈送裝備或點數),這能滿足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家人陪伴,以及學校中低學習成就的孩子被肯定的內在需求。
葉貞屏說,當父母發現孩子手遊或是網路成癮,甚至出現悖逆的行為時,其實還是要回歸到親子關係的重建去修復。葉貞屏也提醒家長,網路重度使用者並不等同於網路成癮,關鍵就在於孩子是否有良好的現實人際關係連結,與實體社會活動參與,能夠成為網路的主人,而非被網路奴役、捆綁的對象。
「按著本性,我們(指父母及孩子)都是成癮者,我們都在各種癮的陷阱裏,惟有靠著聖靈的內住,才能脫癮。」葉貞屏說,1995年之後出生的i世代孩子,他們成長的生活日常就是掛網。事實上,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拿3C當孩子的保母,孩子透過手機小螢幕跟週遭的人(包括爸媽)互動。其實他們心裏面最深的渴望,是能夠跟所愛及在乎的人,有更多生命及生活的連結。
手遊不是洪水猛獸 失去生活重心是危機
葉貞屏提醒,隨著社會及時代的變遷,現在孩子的青春期已經提前到10歲的時候就開始了。也就是說,父母能夠跟孩子培養感情,產生愛與互信的關係連結的保鮮期已經愈來愈短。葉貞屏提醒家長,不要把手遊看成洪水猛獸,就像她的大兒子就是重度的網路使用者,還去參加電競比賽,重點不是「玩手遊」,而是孩子因為玩手遊,把自己困在「孤立」的情境之下,不但跟週遭的人的關係隔絕,也讓自己的生活失去重心脫離常軌。
現場有家長問葉貞屏:「當孩子已經出現沉迷手遊及網路成癮的情況,沒收手機或是裝監控軟體有效嗎?」葉貞屏說,這兩種方式都無助於改善親子的心已經疏遠的現實。她建議這位家長「傾聽孩子心中的匱乏,然後刻意製造陪伴孩子及親子相處的機會,持續一年都不算短。」葉貞屏提醒家長:「有愛,無癮」。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關心,因著「安全感」願意將自己所做的事敞開跟父母分享時,那才是最好的脫「癮」的愛的連結,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