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 基督教論壇報 / 華人教會

大馬講座邀董家驊談神學教育未來:不只培育學者,更要普及化在地化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韓 蕓婧 追蹤
Unsplash@Susan Yin
【記者韓蕓婧採訪報導】過去一年,大馬教會與神學院在新冠肺炎的衝擊下,愈來愈走進網路尋找福音出路,然而看似過於學術的神學教育,該如何在現代處境中「立足」呢?

由馬來西亞神學院(STM)主辦、西馬聖經公會華文部、馬來西亞信義會教育組、神學與文化研究室、智慧書局、彌烈都神經領袖培訓中心協辦於一月24日,特別邀請世界華福中心候任總幹事董家驊牧師分享「華人教會與神學教育的展望」,幫助會眾再次思考神學教育的存在,該如何繼續活出信仰角色及影響力。他從六個角度切入該主題:歷史意識、回應時代、整全使命、使命衝擊、全球在地、冒險創造

截圖 2021-01-27 下午2.15.45

董家驊牧師分享「華人教會與神學教育的展望」。(截圖/FB@STM)



神學是為了回應處境及挑戰

董牧師以神學教育的形成回溯,神學從來就不是在抽象時空下發生的,而是當代基督徒回應當時遇到的處境及挑戰所產生的;我們可從其中看見,兩千年前教會歷史的趨勢及不斷反覆出現的張力。

然而,當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因西羅馬帝國滅亡,人民一片哀嚎,當代教會負起了「重建社會」的責任,教會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核心,就連君王貴族也從教會得到教育。

後來,神學教育愈來愈制式化,社會也逐漸開始有了大學。這樣的處境讓神學教育變得愈來愈學術性,但神學討論及信徒實際生活卻與神學教育愈來愈疏遠。現代神學似乎變成了只為「學術人」預備的學問。

亞洲神學教育受歐美神學影響

董牧師說,其實神學應該是給所有教牧同工及信徒的。他表示,在神學的發展過程中,近代神學開始擁抱批判學,用於增進研讀聖經的深度,被稱為「自由神學」;但這套模式被「基要主義」的神學家拒絕,以致兩派分道揚鑣,各自開辦神學院。

直到廿一世紀,基督教開始在歐美盛行,而許多亞洲神學家到歐美留學進修,連帶將當地的神學教育帶回亞洲。這是現代教會及神學院需要去反思的,完全複製歐美神學教育,是否真的合適亞洲神學教育?

他說,其實亞洲神學教育不該完全撇清歷史,而是要建立本色化,讓神學能對應自己所在的國家文化及處境。董牧師分享,許多歐美回歸的神學教育者,雖然把最新的神學教育及觀念帶回亞洲,但卻又會不小心地把長期在當地的神學爭議複製回來,運用在沒有相關歷史脈絡的亞洲土壤上,以致忘記了自己所在的文化處境,讓神學教育變得過於批判,缺乏同理對話。

華人神學教育需努力走向處境化

董牧師從宣教角度來看華人神學教育發現,其中需經過幾個階段:

一、宣教士先直接把歐美神學模式,帶入中國文化的土壤

二、適應與學習在地文化,宣教士學習穿中國服裝、留辮子等

三、進入在地文化,當地人看見教堂及基督信仰已見怪不怪

四、本色化,開始吸收當地文化,強調自立自養的原則

五、處境化,鼓勵當地信徒用自己的文化及思考表達信仰,重新反思信仰對在地文化的意義

董牧師認為「處境化」是未來亞洲神學需要努力的方向。神學教育不再只是教導或灌輸某種神學知識,而是培養門徒擁有神學思維。「神學教育的未來不該是重複過去,而是以基督信仰的根基來回應現今所處的時代。」董牧師如此說,這樣才能回應時代並帶出影響力。

佈道不是開始,而是終極性目的

他進一步以「整全使命」來談論神學該如何普及化及多元化,以致神學是可以與各行各業基督徒的生活緊緊相連。他說,基督教的宣教不是從佈道開始,而是從不同角度切入,讓佈道成為終極性目標,就是基督徒最終可以宣告上帝的話語、奉基督的名悔改,並活出信心和順服的生活。

然而現今教會的觀念是,只要佈道成功自然會帶來社會復興,但卻忽略了「榜樣」的重要性。若只有佈道能救贖人的靈魂,那因著佈道信主的基督徒,該如何在生活中回應上帝的使命呢?

從出埃及記可以看見上帝親自完成的整全使命,我們看見祂不只救贖以色列百姓的靈性,神也親自救他們脫離政治壓迫、提供飲食、甚至教導他們生活法則,以致於他們能成為合上帝心意的整全社會。

打破自我意識形態 提升神學思辯力

但現今教會出現「忽視福音公共性與社會性」的危機,只看到個人福音的救恩,卻將當代社會公共議題歸入福音之下,這是非常危險的。董牧師說,這樣的模式使我們容易把自己傾向的意識形態信仰神聖化,打著上帝之名來實踐自我意識形態。

他解釋,整全使命是需要全體教會一起參與,將上帝的救贖力量運用到生活各個層面。他說,不再狹窄化神學教育的定義,學習擴展達到真正的神學思想能力,讓神學教育不再只是為培育同工而存在,而是可以幫助不同領域的基督徒,將信仰實踐在日常生活。

董牧師也特別提到,當代教會面臨的使命衝擊:一、完全抽離:認為教會是教會,社會是社會;二、過度融入:以致於社會看不見教會的存在。同時,這兩種模式也會帶來不同的社會反應:抽離型讓教會被社會討厭,被認為沒有社會參與感,甚至受逼迫;過度融入型則是容易失去基督徒本該有的呼召和使命。

「基督徒存在的角色應是,即不抽離也不過度融入。」董牧師說,教會是一個需要不斷邀請人認識信仰的群體,若我們與社會毫無關聯,等同於失去對社會做見證的機會。所以,教會應該擔憂的不是「會不會受逼迫」,而是能不能在逼迫中「對應社會」,甚至有能力揭露主流社會的「偶像」

不是擔憂受逼迫 而是如何對應社會

董牧師強調,現今偶像涵蓋有形、無形,包括個人主義及各種意識形態等。他從哥林多前書一章22-24節分享,保羅如何面對當代的使命衝擊。從當時的敘事文化中可見,保羅先肯定及理解「猶太人要神蹟;希利尼人求智慧」,但他進一步做的是顛覆他們,讓他們知道這一切追求最終是走向死路,接著才是邀請他們看見基督救恩的盼望之路。

如今的我們也該如此,不是一味認為這些文化是邪惡的,完全不參與;也不是一味用同化方式,來成就教會。「這就是神學思辨力如此重要的原因。」董牧師認為,教會需要透過不斷思辨來知道,如何在這個社會文化中見證福音,不然最終教會只會活出和社會一樣的樣貌,社會撕裂的;在教會也撕裂。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需進一步思考信仰的超越性,不再用自己的意識形態去定罪他人。董牧師說,改變從自我開始,學習經常去辨別「這是我的想法?還是神的想法?」,以致我們能看見神的心意。

從他國看見自己文化中的福音偏差

最後,他也特別分享「全球在地化」的概念,教會可以從其他國家的處境中學習,更認識福音在自己的文化中有何偏差,進而聆聽彼此。董牧師說:「現今就是實踐全球在地化的最好時機。」雖然疫情迫使教會面臨不確定性的未來,但全新的線上模式,加速了神學教育的發展。

他鼓勵教會及神學院,在這個全新時代勇敢冒險創造,不要害怕犯錯,相信當我們真心渴望為福音找到出路,上帝一定會帶領我們從中學習、糾正、成長,以致不停滯,而是在這個時代繼續為主創造!

負責這次講座的馬神邱君爾傳道受訪時表示,神學院與教會的關係避免宛如生產工廠,神學教育好像只是提供牧者一張「牧養教會」的文憑,卻無法讓牧者更了解現代教會的處境,以致於當他們進入禾場牧養時,根本無法與信徒及社會對話。

截圖 2021-01-27 下午2.16.09

邱君爾傳道分享大馬在地教會與神學院的關係。(截圖/FB@STM)



「這也是馬來西亞神學院期盼推動的轉化!」近年來,馬來西亞神學院不斷與教會連結,希望能給予牧養事工與教育上的幫助,不但只是培育全職教牧同工,同時也培育信徒能有神學處境思考。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