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有問題?
檢舉
人們論斷人事物通常有一套自我的標準,而且往往只看見別人的問題,卻看不到自己的毛病。就像現代的網路世界,許多人大放厥詞,恣意在許多地方留下負面言語,但自己的留言板上卻容不下任何負面的聲音…
經文:馬太福音七章1-6節
「論斷」這件事或許是自古以來未曾間斷、且無法杜絕的現象。論斷與批評被視為「不討神喜悅的事」,正如保羅所說的:「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什麼事上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羅馬書二章1節)
任何時候,當我們論斷一個人或一件事,通常有一套自我的標準,據此作評斷。人們之所以明知論斷不好,卻仍落入論斷的陷阱裡,原因在於:只看到別人的問題,卻看不到自己的毛病。
就像現代的網路世界,許多人大放厥詞、毫不留情地評論他人,恣意在許多地方留下負面言語,但自己的留言板上卻容不下任何負面的聲音,一旦被批評就強烈反彈。這樣的矛盾和亂象,實在值得我們深思:到底是「誰有問題」呢?
耶穌提出一個重要的教訓,批評與論斷雖是難免的事情,但我們必須小心,因為我們有一位在天上的父神,若是神用我們批評論斷他人的標準來評斷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承受得起同樣的標準?
所以,耶穌提出幾個洞見要我們反思,導致我們論斷他人的陷阱。
論斷者通常有兩套標準
耶穌首先指出,導致論斷的主要原因是,只看見別人的問題,卻看不見自己的問題(馬太福音七章3-5節)。說穿了,這是驕傲、自義的心態作祟。任何時候,當我們批評與論斷他人時,若我們能以同樣的標準來審視自己,或許就不會如此。
曾有兩個媽媽在聊天,其中一位談起自己的女兒,驕傲地誇稱自己的女兒有多幸福,因為女婿每天早晨做早餐,端到床邊給她吃,而且無論大小家務事全部是女婿一手包辦;但當被問起自己兒子的時候,卻怒氣填膺地說,她兒子娶的是什麼媳婦!早餐都要自己的兒子做好端到床前,而且家務事都不做,全部讓她的兒子包辦。事實上,這不過是同樣的兩個家庭生活,但因為一個是自己的女兒,另一個不是,就產生了兩套標準,也顯露出人們自私的軟弱。
心中無神就目中無人
為何耶穌要說,不要把聖物給狗(6節)?傳統解經會認為,耶穌是告訴門徒:「不要把那些神聖的道理對外邦人說。」猶太人根深柢固的觀念,認為外邦人不配得到上帝的救恩,但耶穌道成肉身的目的,就是要把救恩帶給全人類,怎麼會突然間提醒門徒不要把聖物丟給狗吃呢?顯然,馬太在記載這段經文時,接續在,不要論斷人教導的後面,應該有另一層面的思考。
是否把聖物丟給狗,問題不在狗的身上,而是在把聖物丟給狗吃的這個人。為什麼明知道是聖物卻不珍惜?明知道聖物不應該丟給狗卻去做?這顯出行動者對神聖的褻慢態度。
在近代一些教會中,由於受到人本主義的影響,很多人對神的態度,提及「敬畏」這兩個字,就有極強烈的排斥感,甚至質疑:「為何要那麼嚴謹?」「不能隨著時代進步跳脫傳統束縛嗎?」
今天,人們對神褻慢的態度,導致了對神、對人及對教會,有更多的批評與論斷,問題都出於:為了滿足自己,而不是為了討神喜悅。褻慢的人不僅對屬靈的事物,對身邊的人事物,也會出現批評論斷的現象;褻慢的人因心中無神,所以目中無人,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跟驕傲是一對攣生兄弟),認為世間一切都該圍繞著他們轉,所以很容易陷入「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的這種光景中。
我們應當避開褻慢的陷阱,而杜絕褻慢最好的方式就是操練敬虔。保羅曾說:「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當我們越習慣以敬虔的態度去對待人事物,操練分別為聖,我們就離褻漫越來越遠。
恰如其分的生活態度
再來耶穌說,不要把珍珠丟在豬前(6節)?珍珠是何等貴重的東西,特別是在耶穌的時代,珍珠是很稀有的貴重珠寶,不像現在垂手可得。既然知道珍珠是昂貴的,為何卻丟到不潔淨的豬前?那不是豬有問題,同樣地是做此動作者的人。
傳統解釋,仍會強調豬的不潔淨與不配;但把珍珠丟給豬的人,明知道豬不吃珍珠,所以這個行為是是浪費的。這是形容把上帝給我們的豐盛,糟蹋在不潔淨的事物上。這樣的行徑,讓我們看見人的放縱與任憑自己的犯罪心態。
當我們落入放縱的陷阱,也會產生驕傲自大、批評與論斷的行為。我們會與人較勁,例如誰比較有錢?或是批判那些有錢的人;看誰比較有名?或是論斷那些有名的人。
要杜絕因放縱而導致的論斷,不是「禁慾」而是「節制」。上帝並非要我們不食人間煙火,但祂卻要我們有節制地生活;換句話說,就是恰如其分,而不是過猶不及。箴言中有一個智慧的禱告:「我求你兩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賜給我: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上帝的名。」(箴言卅章7-9節)
當我們看到別人眼中有刺、當我們把聖物丟給狗、當我們把珍珠丟給豬…,不要老是認為錯在他人,要想想是否是自己有問題?這樣,我們才能改變自己,過一個榮神益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