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1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知足才是最大擁有】收納達人:透過整理放過自己 自我療癒有步驟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我家不是倉庫」、「知足才是最大擁有」。身為台灣第一位到府收納師的收納達人廖心筠表示,整理收納是有步驟的。她說,「環境反應心靈」;透過聊天的過程,知道對方是那一個環節出問題,針對那個環節,適時的給對方建議,讓對方能「放過自己」;透過整理過程,慢慢達到自我療癒。

先集中整理 再篩選要與不要
談到整理收納的四個步驟:

一、集中處理:
把相同的東西都集中在一起,瞬間掌握自己擁有多少東西。

以往我們整理會針對空間,可能會今天整理客廳,明天整理書房,後天整理臥室。但這樣可能沒辦法完全整理好,因為每個空間都有重複的東西。但若把相同的東西先集中處理,譬如集中處理鞋子,把看到的鞋子先集中整理;明天整理衣服,就先把衣服集中在一起。集中的好處是可以看到,自己到底擁有多少東西?

例如原本以為自己外套不多,集中在一起後,發現有幾十件。從同類的東西集中的時候,再去分辨要與不要,就會很快速。例如整理發現自己有50雙鞋子,但常穿的可能只有其中的十雙。

二、過濾篩選,選擇要與不要的東西:
很多人在這裡會卡關,會考慮這些東西也許以後用得到。若不知道如何選擇那些要、那些不要,就先把看起來像垃圾一樣的東西丟掉;包括發霉的食物、脫皮的鞋子或是紙箱、盒子。剩下的其他東西,先問三個問題:「好喜歡」、「可是…」、「不知道」。

她說,若這件東西「好喜歡」就先留著。若是「可是…」,譬如這件褲子很好看,「可是」穿不下;或這件衣服很好看,「可是」已經縮水了。

只要有「可是」就不要。所以,只要對這東西有負面印象,就可以清理掉。

「不知道」可能是由於過去亂買,或是別人送的東西,根本不記得有這些東西。若有「不知道」的情況,就可以送人,或送去二手市集義賣。

我們做「抉擇」的時候,要「當下」就做決定。因為很多人認為,有些東西以後用得到,就是「活在未來」。

若是認為以前很好用,或這件衣服以前穿起來很瘦,就是「活在過去」。最重要的是,當下的我「需不需要」、「會不會用到」?若當下就可以判斷,大致就是用不著的東西。

三、正確分類:
很多人不知道甚麼類別放哪裡,東西就會亂放。當她去教人如何收納整理,發現很多隨便亂分類的有趣案例。譬如廚房的櫃子打開,甚至有羽絨被;或床底下放沙拉油,還有的廁所放釘書機。若是將同類東西集中處理,譬如短袖類、長袖類或毛衣類等一起歸類,之後再找適合的位置放置。

四,歸位收納:
目測從手展開到腰部,稱為「黃金位置」,觸手可及的地方,可以放我們常穿或常用的東西。若是東西比較輕,又少用的東西,就可以放在比較上面的位置;若需要蹲下才拿得到的東西,可以放比較重的東西。

若要節省空間,可以利用收納品,一個籃子放一個種類,就可以很快判斷這個籃子是零食,那個籃子是調味料。通常衣服都是疊放,若是衣服可以直立收納,先把衣服褶好後用籃子直立放起來,每一件都可以一目了然。

整理前和整理後的環境空間大不同(圖/廖心筠臉書)

整理前和整理後的環境空間大不同(圖/廖心筠臉書)



整理前和整理後的環境空間大不同(圖/廖心筠臉書)

整理前和整理後的環境空間大不同(圖/廖心筠臉書)



收納歸位也有方法 環境反應心靈
「環境反應心靈」,廖心筠說,很多時候,家的樣貌也反應我們心靈的樣貌。

從事八年收納整理工作的她說,她從每個人家裡的狀態就可以知道對方的心情和精神狀況。若家裡是井然有序,做任何事情都會比較有效率,而且心境也會比較舒服清爽。若整個家裡都是很混亂,人際關係、理財方面,以及工作效率和工作態度,都會很差。

談到自己如何從事收納整理工作,她說,她原本擔任櫃姐,整理過的倉庫都過目不忘,也因此她發現自己的專長是「聯想性收納法」。她的朋友看她很會整理,就請她傳授。她朋友學會之後,就PO上網,沒想到就一傳十、十傳百,她就開始兼職做這個工作。

一開始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很少,後來發現很多人都希望把自己家裡整理好,但卻無從下手;於是她就開始開拓這領域的專職工作,最近還出書。

透過聊天整理 達到自我療癒
廖心筠說,所有整理師或收納師,都具有聊天的能力;因為必須從與對方的交談中,幫助對方面對自己。

當我們把物品拿出來時,可能會懊惱、頭痛、很想哭、心情很煩,…這些都是藏在心裡的情緒。透過聊天知道案主才知道自己為甚麼把家弄成這樣?譬如有些人是上班壓力很大,網購成為可以抒發壓力的事。但雖然買了東西,其實也沒有真正喜歡,只是「買爽」的心理,包括下單、收到東西和拆包裝的感覺,事實上本人並不需要這東西。

有些人則可能是當媽媽後身材走樣,覺得沒有自信,就會買很多減肥的產品,或是減肥的書,其實也很少用。也有人想要變更聰明,去買很多書,但實際上根本沒有時間看,只是買個「夢想」。

也有人與公婆關係不好,公婆愛囤物,每天活在這空間,就常與先生吵架,對孩子態度不佳;透過聊天的過程,收納師知道對方是那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再針對那個環節,適時的給予對方建議,讓對方能「放過自己」;而透過整理過程,就能慢慢達到自我療癒。

她說,當家中的東西累積愈來愈多,每天要花很多時間找、收、整理和清潔,就耗掉很多時間。

她說,若要住得舒服,就要除去家裡不需要的東西,「知足才是最大的擁有」。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