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約阿咪(以色列美角部落客)
曾經在一些書上看到「猶太廟」(Jewish Temple)或「猶太教堂」的用詞,總覺得有點卡卡的,猶太人聚會的地方不是叫做「猶太會堂」(Synagogue)嗎?
是殿還是廟?語言的影響與限制
翻開聖經,雅各在路斯遇見神,因此他稱那個地方為伯特利,英文的Bethel就是來自原文的Beit El,其實是指「神的家」(House of God),中文聖經直接翻成「神的殿」。
而另一個單字,原文的hekal,英文會翻成宮殿(palace)或是廟、神殿(temple),並不專指聖殿。但在不缺乏廟宇的亞洲,中文聖經的譯者很有趣的自行分類,同樣的字只要是指以色列人敬拜耶和華的地方,就會變成「殿」,而指拜偶像的地方則會被翻譯成「廟」,像是巴力比利土廟、大袞廟、亞斯她錄廟、巴比倫廟等等。
不難發現,人的思想多少受到語言的限制,先不管教義上的差異,大部分基督徒應該很難接受把敬拜真神的地方稱為「廟」。但相同的,猶太人也很難接受把敬拜以色列神的地方稱為「教會」(Church)。
猶太人與基督徒的平行世界
大部分的猶太人認為,猶太人去猶太會堂,而基督徒上教堂。或許猶太人會把會堂蓋得像教堂一樣,就像布達佩斯菸草街會堂,但這仍是兩個沒有交集的世界。
為什麼呢?這要從會堂的由來說起。西元前586年,聖殿被毀,猶大南國的人被擄去巴比倫,在接續統治的波斯帝國是個多種族、多信仰、多文化的社會,版圖橫跨非洲到印度,也使得這些來自猶大省的人,更加保護自己的一神信仰、飲食習慣、傳統、語言、節期等等,也因此更加封閉,並且衍生出以守律法為傲的法利賽教派,意思是「分別出來」。
波斯帝國後來被亞歷山大大帝打敗,到了希臘時期,這些猶太人聚集的地方就在希臘文中被稱為「συναγωγη」(synagoge),意思是「聚集」。雖然英文採用了synagogue這個外來詞,但在19世紀時,翻譯新約聖經的中文譯者,並沒有像音譯伯特利那樣創建一個新詞,例如「新濃糕」,而是選擇意譯採用了「會堂」,讓不熟悉這詞的人,能夠馬上聯想到會堂就是一個集會的殿堂。
不過其他語言就有別的翻譯,例如德文稱猶太人聚集的地方為Shul,意思是學校。希伯來文為Beit Knesset,意思是聚集之家,現在以色列的國會也用Knesset這個詞。
去掉標籤 才能合一
那麼,為什麼要刻意加上「猶太」兩個字呢?或許,這又是文章一開始提到的語言習慣,方便現代人能分辨猶太會堂是猶太教的聚會地方,而教會是基督教的聚會地方。但這分類習慣,在不知不覺中也將猶太人貼了標籤,即便耶穌和門徒都會去會堂,但現代人,不論是基督徒還是猶太人,都自動的分類「你們」和「我們」。
有一次,鼓起勇氣邀請猶太朋友一起去彌賽亞信徒的聚會,我還特地用聚會的地方(congregation),結果尷尬的是,他馬上和我確認,我說的是「church」吧?
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翰福音十章16節)
期待有一天,猶太人和基督徒都能歸於同一個牧人,用心靈和誠實一起敬拜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