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4 天路客

《基督教藝術》天國法則 —憐憫寬恕之心

檢舉
于禮本 于禮本 追蹤
Jan Sanders van Hemessen(c. 1500–c. 1566), The Parable of the Unmerciful Servant, 1556; 81.6 x 155.2 c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Art
上帝樂見屬神光明國度的兒女能因著被拯救與免債的感戴之心與被愛的確據,同樣以恩慈憐憫與寬恕對待他人。

◎于禮本(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

神對人的慈愛之心、憐恤之情、寬恕施恩及代償罪債的付出,無疑是整個救恩史的核心;而新約中惡僕逼債的故事便在神的恩典與人的罪性上,做出鮮明對比:

…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帳。…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僕人就俯伏拜他,說:主啊,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

那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便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吧,將來我必還清。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監裡,等他還了所欠的債…

於是主人…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馬太福音十八章21-35節)。

圖1. Eadwine psalter: scenes from the life of Christ and parables (detail), 1150; M.521 recto;  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

惡僕逼債vs主人算帳
「惡僕逼債」的題材在中世紀隨著聖經插畫的發展而開始流行,常見的場景有三:主人對欠債奴僕的施恩、惡僕對同伴的嚴厲逼債,以及主人對惡僕還清債務的判決。此時期的畫家多透過尊貴的服裝、權杖與華蓋寶座來強調主人的判決權柄,並俯伏在地或屈膝下跪、雙手合十的姿勢,來凸顯僕人懇求寬容時的理虧卑微(圖1)

時至十六世紀,新的強調重點開始聚焦在惡僕對欠債同伴的狠戾刻薄。以史特拉丹努斯(Stradanus ; Jan van der Straet, 1523-1605)所設計的系列版刻為例,人物緊繃的肌肉、惡僕討債時「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的凶狠動作與圓睜瞪眼的猙獰、欠債同伴在拉扯下抬起右腳即將跌倒的失措,與皺眉擠眼掙扎的表情等,皆傳神表現出惡僕的暴戾之氣(圖2)

圖2. van der Straet, Jan (1523-1605), Parable of the Ungrateful Servant , 1560-1590; print;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London

類似的強調重點亦見於十七世紀畫家費堤(Domenico Fetti, ca.1589–1623)的作品(圖3):在前景中,惡僕欺身以上制下地用雙手緊掐同伴的脖子,對方被追逼跌坐在台階的一角,背景的靜謐清亮天色與此處狹窄陰暗的空間形成強烈對比,烘托出惡僕在暗處對同伴的欺壓與對方的受制無助。費堤的這件作品在日後被臨摹至英國白金漢公爵(Duke of Buckingham, 1628-1687)所委製的烏木收藏櫃上,對應著另一聖經場景「葡萄園工人的比喻」(馬太福音廿章1-16節),象徵執政者應如兩則比喻中的主人,具有慈善(charity)的美德。

圖3. Domenico Fetti (c. 1589–1623), Parable of the Wicked Servant, 1620; 61 x 44.5 cm; Old Masters Gallery, Dresden

相形之下,畫家範‧海姆森(Jan Sanders van Hemessen, ca.1500–c.1566)的作品(圖4)則強調「算帳」的意涵,除了字面上的金錢物質層面,還影射了神對人一生心思行為的盤點清算與審判。整幅畫的前景描述主人的施恩,而窗外背景則呈現故事的結局:惡僕被帶入獄中受刑,直到債務還清(圖5)

圖4. Jan Sanders van Hemessen(c. 1500–c. 1566), The Parable of the Unmerciful Servant, 1556; 81.6 x 155.2 c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Art

畫家透過斜對角的並列方式,讓左緣頭戴皇冠的主人與中央的稅吏及其助手形成同一陣線,與畫面右角求饒的僕人成為兩相對比的陣營。王伸指做出決斷,身旁持拿錢幣的稅官狀似清點僕人所欠債務,而其右側的助手則拿著筆看向王,似乎就待免債命令一出,便將帳上記錄一筆勾銷。

王與稅官後方高架上的帳冊與前方桌上佈滿的帳簿、錢幣與錢袋,皆回扣了比喻的破題「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帳」;同時,透過架上角落裡象徵時間流逝與世間追求虛空的沙漏,暗示了「算帳」在生命層面的所指,進而提醒觀者,今世的追求計較是否正確值得、今生罪債如何償清?

圖5. Jan Sanders van Hemessen(c. 1500–c. 1566), The Parable of the Unmerciful Servant, 1556; 81.6 x 155.2 c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Art(Detail)

闡明屬天國度恩慈法則
在上述諸例中,畫家喜用造形裝扮與動作表情去強調惡僕的冷血自私,或用並列於同一畫面的兩個場景,來對比主僕各自在使用討債權時,截然不同的動機與抉擇。在屬世生活中,要求還清債務看似符合「正義」原則,並無不妥;然而,此則比喻卻在闡明屬天國度中的更高準則,以及王在其國度中的「施恩寬恕」之心,並天國子民應有的心性。

一如耶穌教導門徒的主禱文「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與後續解釋所示:「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六章12-15節)這段主禱文與「惡僕逼債」比喻中的主人所言彼此呼應(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無怪乎馬丁路德在1527年出版的主禱文小冊中,便以畫家老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 1472-1553)的「惡僕逼債」版刻(圖6)作為這段禱文的插圖。

圖6. Lucas Cranach the Elder (1472-1553),  Four Illustrations to The Lord’s Prayer, 1527

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四章32節)耶穌的這則比喻鮮活地勾勒出王的特質:絕對的(審判)權柄、公義的彰顯(王要與僕人算帳),與恩典的實踐(寬恕、釋放與免債);而「恩典」背後的驅動力則是那顆慈悲之心,其愛之深,足以願意擔起債戶的債務後果。

同時,這則比喻也透過重複出現的「無力償還」與「不肯」等字眼,點出人的真正光景:無法憑己之力償還罪的代價,並在罪性中嚴以律人寬以待己、苦毒計較、忘恩自義。

然而,神的「國法家規」與世界法則大相逕庭。祂樂見屬神光明國度的兒女們能因著被拯救釋放與免債的感戴之心(參見「兩個債戶的比喻」;路加福音七章41-43節)與富足被愛的確據,而同樣以恩慈憐憫與寬恕對待他人。因此耶穌如此吩咐與應許:「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六章35-36節)在奔走天家的旅程中,唯願持守天國法則,散發天父寬恕心腸的恩慈馨香之氣,必得天上永恆財富,蒙福滿溢。

相關文章:《基督教藝術》叩門等待的神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