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聖佳
在死亡的面前應當靜默,在死亡的記號面前應當哭泣。
過去多年來,已有不少關於環保葬的介紹和討論,透過先進國家(主要是歐洲基督教文明國)的示範以及政府的宣導,社會對這種安葬方式的接受度有顯著的提升。
環保葬近年越受國內外矚目
傳統土葬、骨灰葬、塔位葬無法避免必須重修墓位與塔座的問題,未來世代的人口若持續萎縮,先人安息處所的管理與保存,長遠來看也會成為一項挑戰。此外,傳統葬法的高費用、土地資源的有限,以及傳統掃墓祭祀行為所產生的污染等因素,都讓環保葬的優點相較之下被凸顯出來。
反過來說,正如歐洲無名碑葬法曾引發熱議,因著安葬處所無法辨識,導致逝者遺族親友日後的遺憾;同理,某些環保葬(例如江海葬,或是不豎立名牌的花葬、灑葬)若採取類似無名碑的葬法,一樣會產生相同的後遺症。
筆者一位朋友的家人,選擇將這位友人植存於一處完全不標示逝者名字的公立花葬園,園方當著弔唁者的面,攪和翻動這些無名逝者的骨灰,即使這些骨灰埋入土中仍未多時。必須說,園方這樣的作法彷彿是在強迫人將逝者遺忘!
為死亡存留空間性的記號
喪葬的方式不是絕對真理,然而喪葬方式隱含著要傳遞的信息,並且也是真理的記號。因此,基督徒的喪葬方式不是順著時代輿情來做決定,而要從記號神學的角度來思考。筆者認為,活人之地與死人之地需要以不同的記號作區別,也必須以此來理解入葬方式所具有的獨特意義。
在初代教會,許多基督徒為了逃避迫害,選擇躲到地下墓穴,因為那是一般人不敢造訪和群聚的死人之地,卻提供信徒安全的保障。這好似代表,死亡的墓穴同時也成了象徵生命的記號。
如今我們不需要住到地下墓穴,原本像是死蔭地的墓園,今日也開始用公園營造的理念在做規劃。但正因如此,基督徒的喪葬更需要為死亡存留一個空間性的記號,提醒人在看似寧靜與安詳的環境中,仍要紀念生命的短暫有限以及死亡的不可預測。歐美的墓園會樹立基督的苦架供人仰望默禱,目的是幫助人意識自己正處在一個不同的空間,邀請人在當中轉向基督的憐憫。
記號不只是個人的抉擇,也是群體的見證。正如洗禮、聖餐禮不只是個人的需要和感覺,也是群體的同心參與;同理,死人之地不是單憑個人的主觀所定義的抽象概念,而是一個在客觀上,讓彼此可以互相同理的真實空間。
以樹葬為例,死人之地不只是主觀上知道自己親人骨灰安息的所在,而是看見其他的逝者就在眼前,因而在心境上貼近死亡這個冷酷的共同命運,體會人的脆弱和絕望,感受與同理他人的失落與傷痛,在空間的記號中離開主觀,經歷與哀哭的人同哭(羅馬書十二章15節)。
死者人名的群聚是一個令人沉默的可怕記號,然而那也可以成為一個帶力量的記號,基督徒是通過這個記號來越過絕望,歌頌復活的盼望:「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哥林多前書十五章55節)
美化否定死亡 復活將成虛幻
若安葬處所不豎立十字架,可以供人辨識死亡的合宜記號絕不會是如茵的綠地和宜人的景緻,而應當是眾死者和他們的名字就在眼前。想保留對死亡的記憶,屬於死人之地的群聚感(包括空間與姓名)是不可少的。只有以記號來紀念死亡,才不會美化死亡,也只有合宜的記號才能釋放對救贖的盼望。
記號不合宜,就難以產生意義與共鳴,也無法使人向上尋找安慰。死亡是一個無法被取代的情感出口,死亡的記號是要釋放情感。美化死亡是在阻塞情感,救贖卻是要親近被釋放的人。美化死亡和壓抑情感,讓心靈的冷感無法得到抒發,也預告更多的罪惡感與失落隨之而來。
不管採取何種葬法,重要的是不美化死亡,不剝奪死亡的空間與死者的名號。環保葬固然有其合理之處,然而不能排除這當中也夾雜現代人想美化死亡,進而將死亡的意識推離到人心之外的動機。當死亡被消滅,來生或者復活就只是一個電玩世界所幻想出來的神話。
美化死亡是人想勝過死亡的方式,就連追思禮拜也可以變質為美化死亡的儀式,之後的安葬方式亦復如此。江海、美麗的花叢與廣闊的天際都是令人賞心悅目、涵義廣泛的自然界,但它們並不能拿來和死蔭地與眾亡者的群聚空間聯想在一起。若與眾活人群聚的空間相對比,大自然並非作為死人之地的合宜記號。
也因此,選擇讓自己歸葬大川山林看似豪邁灑脫,甚至某些相信復活的基督徒也採取此葬法,看似大有信心與盼望,但這麼做無形間已經在助長美化死亡,剝奪死人之地的記號,麻痹由死亡所觸動的情感。
通過死亡權勢 嚮往天堂榮光
今天,包括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在內最難相信的就是復活這件事。美化死亡所製造出來的復活觀念只是一種羽化成仙的想像,與擁抱死亡而得到的平安不能相比。傳達死亡意涵的記號看似負面,但透過它,復活這個在人看來不可能的應許才能成為神蹟,進入到如同墓穴一般哭泣的心,帶領它來嚮往天堂的榮光。只有通過死亡的權勢才會詢問復活,不死就不生。
沒有了記號,死亡就不真實。死亡若不真實,復活就是不帶情感的個人想像,如此的復活信仰就只剩下短促的英雄主義。
當有一天社會已經習慣乾淨、脫俗又令人神往的安葬方式,基督信仰依然堅持死亡的真實,否定諾斯底主義那出於消滅情感的英雄主義所企圖營造的虛幻復活。如同基督徒一同透過守聖餐來「紀念祂」,基督徒也一同藉由死人之地來「見證祂」。通過在死蔭地的哭泣,我們才能聽見聖靈說:「祂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路加福音廿四章6節)
作者簡介
張聖佳老師
神學研究所歷史神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