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1 基督教論壇報 / 華人教會

「客家與基督教相遇」特展 傳教士編寫客語辭典、用毛筆寫教材 用心融入客家文化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客家與基督教相遇」特展(台灣客家文化館提供)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客家人都拜義民爺、信奉三山國王嗎?臺灣客家文化館即日起開展的「客家與基督教相遇」特展,藉由19世紀後半開始,傳教士的文本紀錄,帶領大家認識客家具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及語言。受邀參與開幕的客家牧師曾昌發受訪時表示,這次展出可以看見當年傳教士們為了宣教,克服語言障礙,融入客家文化,編寫客語辭典,甚至用毛筆字編寫一本本教材的用心。
 

開幕典禮,曾昌發牧師、范秉添牧師和白美月牧師都受邀參與(圖/白美月牧師提供)

 

傳教士們成客家人與世界接觸橋梁

展場介紹19世紀後半,當西方傳教士們在東南亞、香港、廣東及台灣等地,認識一批使用不同於官話的客家族群,並受他們質樸、勤勞特質感動的同時,也開始學習客家語言及文化,還編寫辭典及教科書等各式文本,經由教會將客家的歷史與風俗,介紹給西方世界。

最有名的是來自瑞士的巴色差會,在其教會檔案館裡,收藏一些客家文獻和資料。曾昌發牧師表示,要談「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範圍很廣,這次展出多集中在客語辭典、客語聖詩和客語教科書等,並介紹早期向客家宣教的巴色會傳教士們的付出。

 

 

展場

 

曾牧師也在會場看到當初傳教士用毛筆字寫的教材,在一則文章中提到有位媽媽她的孩子已經六歲,仍不會講話、走路,她卻很認真的照顧,期待未來有一天這孩子能叫聲「媽媽」,她一切努力便都值得了。曾牧師說,上帝就像這位媽媽一樣愛我們,希望我們能認識祂,稱祂為上帝,呼求祂為生命的救主,讓上帝一切付出都值得。傳教士用單純的民間故事,用毛筆字寫成福音教材非常感人。

走入巴色差會文本紀錄 認識當初客家人生活

這次特展模擬現代瑞士巴色差會圖書館的一隅,作為「客家與基督教相遇」的開端。走入巴色差會文本紀錄中,呈現19世紀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教,藉由客英辭典的編寫,記錄了近代客家人的生活樣貌,包括客家女性服飾、教育的特色,並藉由「語言」保存這樣一個共同目標,展現出客家人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積極推廣客語傳承的軌跡。

 

西元1929年編印之客話讀本(圖/臺灣客家文化館提供)

 

 

 

客語聖經(圖/白美月牧師提供)

 

特展中展出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典藏之1905年出版的《英客大辭典》、香港崇真會前副會長曾福全先生所珍藏20世紀初出版的《客話讀本》手抄本,及馬來西亞張德來先生、老山堂等所藏文物,結合多元活潑的展示手法與互動交流,讓傳教士在文本上的客家躍然於展示中。

目前全球客家基督徒約占客家人數的百分之一,比率不高,然而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生活習俗孕育出多樣的客家文化。從十九世紀中葉傳教士在大陸華南地區與臺灣客家庄傳福音、引入現代醫療和學校教育,影響客家社會的現代化發展。

這次也展出華人第一本客語聖經—─《客語聖經:現代台灣客語譯本》,包括曾牧師等多位牧者參與客語聖經翻譯,他也提供翻譯過程中的初稿、審稿修改版本,讓大家可以看出在翻譯過程中,牧者們的嚴謹和細心。

客委會客發中心主任何金樑表示,「客家與基督教相遇特展」是客發中心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合作「客家、巴色差會與太平天國」展示研究案延伸的成果之一。而另一「客居南洋︰新加坡客家特展」展現新加坡客家移民經過時間的推移已發展出獨特的客家文化,藉由展示希望讓更多民眾了解當代客家的樣貌。

期待未來有基督教與台灣客家人接觸的展示

受邀開幕的客家福音協會總幹事白美月牧師受訪時指出,這次展出比較多在早期客家與巴色會差會傳教士的接觸,讓人看見當初宣教士傳教的用心。然而,既然談客家人與基督教的相遇,可能很少人知道台灣客家人如何接觸基督教,甚至基督教在台灣客家的發展和影響,也許身處在台灣的民眾,會想更多了解。她也期待未來有更多這方面的介紹和展示。

展示將從即日起至明年(2022年)六月30日止,地點在臺灣客家文化館/第五特展室。詳見網站。

 

客語辭典(臺灣客家文化館)

 

許多人參觀(圖/白美月牧師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