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約阿咪
歷史悠久又熱鬧的羅馬,藏著一個秘密。當人想到猶太隔離區,會以為是從希特勒才開始的邪惡行為,但其實早在西元1555年,羅馬就存在了第一個猶太隔離區,並且只有「改教」才能離開。
猶太人早在2200年前便來到羅馬。西元一世紀的提多拱門(Arch of Titus),紀念提多將軍打贏猶太戰役的豐功偉業,上面雕刻了羅馬人從耶路撒冷帶來的財寶,其中包含了只有猶太民族才有的金燈台(menorah)。這個出名的拱門,當時對於被擄的猶太民族而言代表著羞恥和傷痛,但如今卻證明猶太人不是虛構的民族,拱門上的這些猶太奴隸得自由釋放的贖金,就是由當時居住在羅馬的猶太人所支付的,這古老民族比現在的羅馬人還要羅馬。
如監獄般的隔離區
從十六世紀開始,教宗詔書規定,羅馬所有的猶太人都必須住在台伯河旁的隔離區,即現在的希伯來區(Quartiere Ebraico)。這個區域非常狹小,又在最容易淹水的位置,地勢低又沒有堤防,當時的衛生條件相當不好。
猶太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除了不能擁有財產、有工作限制、隔離區有門禁之外,離開這區域時,猶太男人被規定要戴白色尖帽、再配上鈴鐺來標示自己的猶太身份,而女人規定的裝扮跟當時的妓女相同。猶太人不能跟基督徒深交、也不能做交易,因此只能撿人家剩下的菜,而朝鮮薊(artichoke)這種菜大家不愛吃的蔬菜,在羅馬猶太人的料理之下成了特別的家常菜,吃起來口感是脆的,像是在吃炸薯片。
當時教宗的企圖很明顯,就是要讓猶太人改教。隔離區內限制只能蓋一間會堂,可是隔離區內就有三座天主教堂,還有一間蓋在隔離區街口,牆壁上寫著希伯來經文。猶太人被規定每週要來望彌撒和聽講道,他們知道只要他們願意改信基督教,就可以離開隔離區。
全世界首次出現的隔離區,出現在羅馬與威尼斯。名義上是不讓猶太人影響基督徒,但也是要限制猶太人的就業和置產,讓他們少賺點錢、少些競爭。一直到十九世紀義大利王國成立,羅馬猶太人才第一次享有跟其他義大利公民一樣的權利,可以自由地從業以及選擇居住地。不過猶太人住久也習慣了,直到現在隔離區都是猶太人的心臟,羅馬猶太人再怎麼發展,都還是最愛希伯來區。
化解基督教與猶太教間的牆
隔離區所謂的「傳福音手段」,更像是利用宗教的名義,來方便既得利益者維持自己的社會優勢。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歷史更是增深了猶太人與基督宗教之間的鴻溝,彷彿持續築了三百多年的牆,成了他們不願意接觸基督教或基督徒的障礙。隔離區內的猶太人,有些人如教宗所願,在信仰上妥協,但更多猶太人世世代代付代價堅持信仰,更加緊抓著這來之不易的「猶太身份」,與基督教的世界完全切割。
該如何化解這累積了幾百年的敵對關係?1986年第一次有教宗前往羅馬的猶太會堂,這個舉動讓猶太人與基督徒之間多少有所改善。這麼久的傷害,需要更多的善意、友誼和尊重來化解,我們能做的是,謙卑和心平氣和地把猶太人當成家人,而不是一個目標或異類,並且在禱告中持續為神的選民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