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0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在甚麼人中做甚麼人,可行嗎?史考特莫羅談整全福音處境化七面向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圖右)史考特‧莫羅博士(Dr. A. Scott Moreau)(惠頓神學院網站)和他談的處境化七面向。(圖/網路截取)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整全福音常面對處境化,教會常提到「在猶太人中做猶太人,在甚麼人中作甚麼人」,光是「在甚麼人當中做什麼人」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戰。要贏得道教徒,就要成為道教徒嗎?要贏得穆斯林,就要先成為穆斯林嗎?我們可以做到嗎?若是從字面看真理,反而造成很多挫折混亂和挑戰。

人活在文化中 處境化非常複雜

美國惠頓神學院研究院學務長兼跨文化研究教授史考特.莫羅博士(Dr. A. Scott Moreau)於四月19—21日舉辦的「2021林道亮紀念講座」中,以「處境化──給整全教會的整全福音」為題分享,處境化是複雜的,因為人活在文化中,在體會福音和聖經時,會受到制度、聖靈和邪靈的影響。他從社交、神學、倫理、藝術、神話、儀式和宗教經驗等七個面向,談如何面對處境化的挑戰。
13
史考特.莫羅博士在惠頓任教 27 年,他撰寫及編輯超過 20 本書和 300 篇文章,並榮獲多項關於寫作、教學、演講和社會服務的獎項及殊榮。

他說:「福音處境化」,是把人放在一個人類文化處境來理解。福音從耶穌基督開始,基督是主(Jesus the Christ is the Lord),祂在每個族群、每個時空當中,我們活在個人、社會體系、屬靈層面、文化體系、生物和物質層面…當中。福音傳人就是你和我,我們承接福音,然後帶著福音,與他人分享。

莫羅博士從文化、福音和福音傳人這三個角色互動,探討處境化的議題,有以下的觀察:

有規範和改變的「極點」

他提到,處境化有兩個極點:一、規範的「極點」:神的道是永不改變。啟示錄第七章對末日天上的敬拜隱喻: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並非指敬拜一定要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但指出敬拜的共性。二、改變的「極點」:是不斷變化的,有血有肉的信仰。啟示錄七章也提到「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隱喻他們不是用同一語言敬拜,彼此是有文化差異。

莫羅博士引用學者Ninian Smart所提出,每一宗教都有七面向的看法,包括:社交、神學、倫理、藝術、神話、儀式和宗教經驗。這七個面向主題都互相影響。因此當他談各個宗教時,就從這七面向探討處境化課題。

「社交互動的處境化」為例,這談的是人有彼此連結的需要,會根據文化價值來建立制度,用以規範人際之間的連結與脫鉤。不論家庭、學校、教會、公司都是集會結社,小從夜市攤販、大至政黨組織。我們在某些集會中,是被包容進來或是排斥在外?從連結也反應其文化價值。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亞洲,強調君臣、父子、夫妻和長幼有序。現今的美國,是夥伴對夥伴平等關係,不會突出父子,但會談父母和子女。在倫理上,沒有強調要特別尊重哥哥,也不談哥哥該如何對待弟弟。在機構、公司和學校裡,不同文化也會有不同影響。華人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美國一日為師,就是一日為師。學生可直呼老師名字。很多亞洲學生到美國,覺得美國學生沒大沒小,這是不自覺地將台灣的倫理觀,用在美國的師生關係中。

講員擷圖

知道從哪裡談救恩很重要

莫羅博士提到,聖經包括救贖、禱告、犧牲、奉獻,有些文化可以找到類似的概念解釋,但有些文化很難找到,因此「基督徒要知道從哪裡開始談救恩,是處境化很重要的一環」。

學習有正規、非正規和特殊訓練。非正規的學習是在自然情境下的社會化,受潛移默化影響,譬如,有些人從小不在教會長大,突然進到教會,看到會友一下站、一下坐、一下舉手,不知如何自處?若是經過長期在那個環境相處,也會受這些行為規範潛移默化的影響。不過,教會的危機是,久而久之變為化石,愈來愈制式而沒有彈性,這違背了聖經提到的學習,它包括門訓、教導、效法和耳濡目染的訓練。

台灣與美國人價值觀不同

台灣與美國人價值觀不同



華人和美國人不同文化特質

莫羅博士曾受邀擔任公司顧問,處理內部華人和美國人文化張力問題。他發現對於負面評價,美國人會坦然接受,但是華人會希望用技巧性的暗示。美國人不論年紀大小都平等,但華人文化有上下尊卑。決策上,美國人希望採共識決;美國人信任能把工作做好的人,但華人偏向人際關係。若是不同意對方,華人會避免直接衝突,但美國人會直面問題。華人和美國人看事情的價值觀也不同,思慮自己的角色定位,看重面子、權柄,和諧。美國人強調自由、人權、獨立性和隱私權。莫羅博士表示,若他來台灣植堂,大談美國人的價值觀,不理會台灣的文化價值,就只能吸引少數邊緣人。

至於「神學處境化」,是探討關於上帝,以及宇宙活物的真理,包括我們建構與表達這些真理的方法以及系統本身;「倫理處境化」談的是來自神學的實際應用、哪些該做或不該做。成長過程中,我們從父母、手足或延伸家庭耳濡目染學習甚麼是對錯,若是違背那個社群的倫理,父母長輩就會出來教導更正。身為台灣人可能內化很多倫理觀,但這不是美國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倫理觀。我們必須瞭解聖經中超過一千個以上的命令,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對人類的含義,然後才能了解它們在我們的時間和地點可能意味著甚麼?藉著聖經的世界觀變成我們的世界觀,我們就能從聖經故事中學習倫理。

參與的學生合影(華神提供)

參與的學生合影(華神提供)



「藝術與敘事處境化」談到人是照神的形像創造,神賜人創造力,使我們能為神所用。我們使用人手所創的藝術(教堂、服裝…),做為自我表達和延伸,一旦創建,就塑造我們變成甚麼樣的人。信仰和創造性表達密不可分,因此我們透過表演、文學和平面或媒體,讓藝術與敘事處境化。講員播放了他過去從世界各地蒐集到的,超過2000幅,處境化聖經故事藝術表達,讓觀眾大開眼界,驚呼連連。

處境化式過程也是目標

對於「儀式處境化」,聖經清楚將人描繪為具有深厚儀式感的人,我們看到的儀式不僅在地上,也在天上。很多儀式讓人覺得無聊,是因我們不知道其背後的意義。如何將宗教奉行的儀式處境化,是值得我們思想的議題。講員還特別用菲律賓一個醫治釋放中心的事工,作為儀式處境化的鮮明例證。

「超自然宗教經驗處境化」談的是我們如何理解和處境化超自然經驗,使其成為我們信仰元素的一部分。當有人向我們提出超自然經驗問題時,我們該如何回覆?我們對超自然的體驗,可以從基督徒平安、喜樂,到被鬼附的反應;正面和負面的經驗都有。

莫羅博士表示,「處境化」是過程,也是一個目標。在一段時間的思考和經驗之後,基督徒會把基督教信仰的各種面向處境化,讓基督教信仰在每個方面,都能以與聖經真理相結合的方式扎根,也融入於當地環境的價值觀和理想,向來自不同背景的萬民傳講福音好消息。。
11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