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彼得校長表示,他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盡量以旁觀者角度來看,避免涉入個人情感,他覺得電影故事前後呼應,節奏順暢,將永不放棄的主題表現的真誠感人。如果真要挑剔,他覺得「片尾的土石流場面不如真實狀況慘烈,但至少意思到了!」
為了支持部落與孩子教育而拍攝電影
本片導演楊智麟表示,部落的小朋友,若要下山比賽,包含賽前的準備,以及所遇到的突發狀況、困難,都是都市小孩的好幾倍,土石流更是下大雨後,常會遇到的問題。
他表示,拍片的過程中,也遇到土石流,那時人車都不能通過,更不可能拍片,若等土石流清光至少需三天,三天就會燒掉三百萬元的成本。原本是抓3500萬的製作成本,後來增加到4150萬元。
楊智麟導演表示,拍片的過程都這麼艱辛,更難想像馬彼得校長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為了部落的孩子的教育而努力著。
「這份關心孩子的心和堅持,一般人很難做到,不能讓他太孤單!」楊智麟導演表示, 他之所以十二年來跟隨著馬彼得校長,拍攝紀錄片,如今又拍攝電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想要支持馬彼得校長這份關懷孩子與部落的心。
曾目睹馬彼得校長因操勞而病倒
楊智麟導演表示,十年前,當他在拍《唱歌吧》紀錄片時,拍到了馬校長因為操勞學校的工作,而病倒住院。
在病床前,楊智麟問他:「馬校長,你沒事把自己搞得這麼累幹嘛?」
馬彼得校長愣了一下,想了想,回答說:「就算沒有做原聲,我想,我也還是會這麼累,因為我覺得這也是一種享受;你不覺得,看著孩子從什麼都不會,到後來會的東西一點一點增加,知道的東西愈來愈多,那種成就感不是讓人很滿足嗎?」
楊智麟導演表示,馬彼得校長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人,跟他相處了十二年,覺得他「很衝動、很堅持、很有熱忱」,每次一有小小的想法,到他的手上都會越變越大!
例如有一年莫拉克風災重創部落,造成道路中斷,部落居民的農作物無法運送出去,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等到路修好以後,農作物都已經爛得差不多了。馬彼得校長看在眼裡,覺得他要為族人和孩子們找一條出路,因此興起了在部落辦草地音樂會的念頭。
因著馬彼得校長的這個念頭,從此開始了「玉山星空音樂會」。
玉山星空音樂會 有神同在守護
楊智麟導演表示,就因為馬校長這個念頭,一場辦在山裡的音樂會竟然從三百人到六千人。
「你能想像嗎?竟然有六千人要上山參加音樂會!這是多龐大的工程!他決定事情好像很衝動,但卻從來沒有失去信心。」而楊智麟他為了支持馬校長,十年來工作再如何忙碌,都一定會預留時間下來,陪伴馬校長,擔任「玉山星空音樂會」的志工。
談到這段往事,馬彼得校長笑了。「我們辦了多年的玉山星空音樂會,每一次籌備時,都會遇到下大雨,楊智麟和工作人員就會問我:『校長,雨天備案是什麼?』我都回答他:『雨天備案就叫做禱告』」
馬彼得笑著說,他們對於以「禱告」作為雨天備案這件事都很不敢置信,但是原聲音樂學校是被上帝祝福的學校,所以神就是很恩待我們。
舉例而言,有一年玉山星空音樂會,白天採排時都在下雨,晚上正式開演時就放晴,音樂會結束後,更下起傾盆大雨。星空音樂會辦了十年,這種現象發生了四至五次;甚至有一年,全台北市都在下雨,只有我們辦音樂會的新北市沒有下雨。
電影忠實呈現部落信仰
雖然楊智麟還沒有成為主內弟兄,但他非常尊重馬彼得校長與部落的信仰。他表示,在拍攝影片時,也有人提醒過他是否要避掉信仰的畫面,例如十字架、唱詩歌、信靠上帝等台詞,以方便「進軍對岸市場」。
然而楊智麟認為,信仰對於部落而言非常重要,更是電影裡非常重要的精髓,不能為了追求市場而割捨。
「教會對於部落裡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的地方,你可以看到就算部落居民的家中殘破,但是教堂一定是整齊乾淨的。走進教堂,你可以感受到那種莊嚴和溫暖的氛圍,是部落的居民安定心靈的地方。」楊智麟表示,他若把信仰的部分移除,就失去了當中很重要的情感。
對楊智麟而言,馬彼得校長是「有一種傻勁想要去改善社會的人」。希望藉由這部片,可以帶給觀眾積極面對人生的力量,並支持想讓社會變得更好的人。他期待能電影能引發觀眾共鳴,一起凝聚共識和想法,支持馬彼得校長,改變部落孩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