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30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光陰紀錄者 穿越時空遇見神!詹怡宜:我們說的故事要有意義 帶出影響力 周功鑫:策展結合生命教育 使人生命翻轉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東福信友堂舉辦東區153百工百業座談會「光陰紀錄者」,(左)為詹怡宜,(右)為周功鑫。(圖/李容珍攝影)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過去發生很多事情,我們必須整理,然後把故事說出來!」「說故事的過程,本身是在療癒,不只是對自己,也是對社會;因此我們要為這個社會,說出可以療癒的故事。」從事新聞工作長達卅多年,在TVBS工作28年的詹怡宜,四月29日晚上在東福信友堂舉辦的東區153百工百業座談會「光陰紀錄者」,談到她的心願,就是希望做出讓人覺得有意義的內容。故事內容不論大小,都是有意義的。與她同場對談的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暢談近卅年策展經驗中的最難忘的經歷;她說:「展覽最大的成功,不是明目張膽傳福音......而是生命教育。」

四位門徒寫下救贖故事 產生影響力

詹怡宜說,從歷史來看,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都是很好的記者,他們當時看到耶穌,然後把故事寫下;從信仰的角度來看,就是很大的救贖故事,讓很多人得益。記者也是設法把周遭不論大故事或小故事留存下來,繼續產生影響力。

詹怡宜(李容珍攝影)

詹怡宜(李容珍攝影)



本身是第二代基督徒,詹怡宜從小在主日學長大,並有母親對她的信仰教導,使信仰對她有很大的影響。談到為何當記者?她回述,大學讀政治系,出國唸公共政策,原本想當學者。有一天她在圖書館打工,在把書搬上搬下過程中,開始思考若她未來當學者、從事研究寫論文,這些論文最後被儲藏在圖書館內,偶爾才有人翻閱,這樣能帶來什麼影響力?(她坦承這是當時對學者的偏見)她回想在出國前,曾在報社當編譯,當時就覺得記者寫的文章,有很多人閱讀很有價值,因此就決定當記者。

直播讓人人可為自己發聲

回到台灣後,她真的就從報社記者做起,當第一篇報導被刊登後,就相當興奮。當時記者的成就感是「我們做的新聞在版面上被放得很大。」。後來她轉職到TVBS,一路過來也做過很多採訪。她在現場也透過一張張的照片,帶大家回顧過去發生的重大事件、令人不可思議的震撼;包括造成兩岸關係緊張的千島湖事件、造成200多人死亡的名古屋空難事件、一路追蹤的白曉燕命案,以及921大地震......。

她表示,在事發當下,往往會讓人不由得問:「為什麼?」其中有很多問題值得探討;但現今回頭來看,也有很多感人故事的發生,還有一些人事過去與現在的改變。例如見證政黨輪替時的激情,隨著時間過去,現在的想法已有改變。

詹怡宜也舉SARS事件發生時,和平醫院被封鎖,對於誰該在院內或院外,過程中有很多人性糾葛,但因為我們從SARS事件得到經驗,現在遇到新冠肺炎(COVID-19)時,更能提高警覺。而太陽花事件凸顯世代矛盾衝突對立,當時開始有新的直播傳播。這在在說明,過去一個個事件可以透過媒體凝聚社會共同情感,但是有了直播之後,所謂的大眾媒體變成小眾或分眾,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聲,改變過去新聞製作模式。

她認為,記者是「感興趣的人、有正義感的人、會說故事的人」。歷史上有很多事情發生,需要整理然後把故事報導出來。譬如名古屋空難,黑人陳建州的父親在空難中去世,他後來如何看待這件事?我們又如何說出這故事,讓它有意義?

「台西奇蹟」故事不斷發生

她回憶2001年時社會經濟蕭條,公司提出「搶救台灣大作戰」專案,希望透過媒體關注資源貧乏的地區。她和攝影記者前往台西,發現當地很多問題。有一次到一所國中,問學生:「台西缺甚麼、需要甚麼?」有的孩子說,要大賣場、百貨公司,也有的孩子說要老師......但有位學生則說:「台西需要奇蹟!」她就用這句話作為報導的重點。過去因電影《台西風雲》帶給人「台西出流氓」的傳言。

三年後她第二次去台西採訪,發現有群「台西藝術協會」的社員,致力於社區工作;她感動之餘寫下「發現台西奇蹟」報導。故事提到有位當地美術老師,看到學生不想唸書,索性帶孩子們到外面去畫畫......」,沒想到畫畫種子栽種下去,這些學生長大後成立台西藝術協會,每個人都會畫圖、寫生、書法,他們希望台西不一樣......。沒想到這樣的改變,是源於一位老師單純的想法。

台西需要神蹟(翻攝圖片)

台西需要神蹟(翻攝圖片)



「發現台西奇蹟」(翻攝圖片)

「發現台西奇蹟」(翻攝圖片)



另一個奇蹟是教會有位弟兄,看到她的報導很感動,因此決定去鄉下傳福音;後來他在嘉義過溝成立福音中心做課業輔導,甚至找一些老師去過溝協助,使課輔班改變很多小朋友。她看到因為她做台西報導時,看見台西需要奇蹟,所以奇蹟發生了,發生在「台西藝術協會」和過溝......。其實社會上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事,這些故事串聯起來,就會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影響力。記者的角色就是如何讓這些故事變得有意義,進而產生療癒或影響力。

小小苦難突破都是有意義故事

「信仰給我很多意義感!」詹怡宜認為,做電視新聞最大的好處是,每天都有新的故事,但因她有信仰,希望說出的故事是有意義。也許該則新聞不是好消息,然而很多故事的本質是苦難,當小小的難處突破,就會成為動人並帶來影響的故事。

另一位講員,博物館學學者、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曾在故宮擔任展覽組組長達27年,她談到過去辦過最大的策展盛事,是任輔仁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時,於2006年底到2007年初辦過的「藝術與宗教──義大利14至17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

她表示,西洋早期繪畫創作以圖像描繪聖經故事,是為讓當時普羅大眾認識基督教義,即所謂「看圖識意」。而這些宗教繪畫也就成為西洋藝術的源頭,也是探索基督文明基本所在。當時她特別向義大利六大美術館出借32幅畫作,畫展主軸「走向生命走向愛」別具意義。

周功鑫教授(李容珍攝影)

周功鑫教授(李容珍攝影)



展覽結合生命教育 神帶領人來

本身是天主教徒的她表示,策展很容易,最難的是經費;但在過程中,神帶領她突破很多不可能。展覽最大的成功,不是明目張膽傳福音,但福音信息深入人心。當時他們在設計活動上,招募300位志工參與半年的研習,由神父講解聖經故事;開幕前兩個月,介紹14-17世紀的西洋藝術史,從基督教藝術、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藝術;另外還有生命教育。因此在未開幕前,就讓很多人認識基督的一生,從藝術認識信仰、了解生命的價值。

當時展覽辦得很成功,最後結束關門時,很多人仍依依不捨,不肯離去,這是她過去辦展覽從未有過的現象。很多觀眾也藉那個機會帶朋友來,有一位教友帶九批人來看,樞機主教週日親自導覽,很多牧師利用這展覽來講道。

在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時,周功鑫雖遇到重重困境,但她相信有主與我們同行,就會給我們智慧和力量。她說,一般人對博物館是有距離的,尤其是遠古的東西;但因她很在乎觀眾的學習,無論是展覽或教育活動,為使觀眾有所得,首先必須要有基本對人的關懷;希望他們看得懂,藉由展覽使他們對於文化藝術的學習能更深入。

周功鑫表示,疫情改變展覽型態,網路活動製作和設計如何吸引人,也是很多博物館挑戰。她以最近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在疫情期間推出的網路活動為例,做得相當不錯。而各行各業面對不同時勢下的挑戰,如何因應調整,是必須省思面對的。

東福信友堂舉辦東區153百工百業座談會(李容珍攝影)

東福信友堂舉辦東區153百工百業座談會(李容珍攝影)



東福信友堂舉辦東區153百工百業座談會,源自聖經約翰福音廿一章提到,當門徒回到職場,打了一整晚的魚,都毫無所穫;後來耶穌顯現,要他們把網撒在右邊,結果捕獲了153條魚,魚多到拉都拉不動。有一位門徒(彼得)發現,是他們的老師耶穌幫助了他們。

該講座系列活動宗旨主要是告訴參加的人,基督教信仰不是只存在於主日崇拜或團契小組聚會的信仰,而是當基督徒回到職場,在他們的專業領域和生活當中,同樣要活出信仰。若是前來聽講的慕道友,但願有一天他們能加入成為主的門徒,若已是門徒,但願他們能在職場上,成為得人如得魚的漁夫,帶領更多人成為門徒。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