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美國的疫情暫時紓緩之下,各州政府開始重啟部分的聚會,各行各業也逐漸開門,接種過疫苗的人也被獲准可以不戴口罩;美國是否就此安然無憂?由美國華人策略聯盟主辦的線上禱告會,從五月13日至22日,輪番在各教會每天上午和晚上展開;16日舉辦的加州禱告大會,還特別集結20多位牧者代表參與,為美國屬靈的復興以及教會、學校和各行各業重啟後面對的挑戰,各級政府能回歸真神,教會的屬靈復興禱告。
重啟規定不一 教會因應做法不同
美國華人策略聯盟總幹事李燕光牧師表示,由於各州重啟聚會,有的重啟三成或四成,有的華人教會規定比政府更嚴謹,開放聚會人數的比例更低,還有的教會經過問卷調查,有些會友願意回到實體聚會,有些仍然觀望,也有不少會友已習慣線上聚會,不想再回到實體聚會,這些都對教會帶來很大的挑戰。
對於政府不戴口罩的規定,因華人教會警覺性比較高,仍然要求市內戴口罩防患未然。由於印度變種病毒傳染力強,接種的疫苗不一定有保護力,仍讓人感到憂心;且有些美國人仍堅持有不戴口罩的自由,現今走在路上就有不少美國人不戴口罩,教會擔心群聚造成疫情再起。
七個面向禱告 也為以巴衝突禱告
16日的加州禱告大會,線上25位牧者禱告有七方面:
一、為美國總統、參眾兩院、各級政府與世界各國領袖禱告。為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化解禱告。
二、為美國、印度及全球疫情的控制,疫苗的施打禱告,也為全球各地暖化,水、火災,和加州嚴重的乾旱禱告。
三、為自己個人悔改歸向神、靈性復興禱告;為家庭、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以及家庭價值觀回歸神禱告。
四、為美國教會屬靈復興,特別為華人教會屬靈復興和福音的傳播禱告。
五、為美國的教會,特別是兩性教育,對教會與家庭造成的衝突與如何回應禱告。為媒體與影藝界的敗壞與扭轉禱告。
六、為各行各業的經濟復甦,教會、學校的重啟,各族裔的裂痕與融合禱告。
七、為緬甸、印度宣教,異文化宣教、穆斯林歸主,未接觸之民的信主禱告。
自卑在神面前禱告求神拯救
聖地牙哥教牧同工聯會主席、聖地牙哥華人傳道會林楹俊牧師,在禱告中提到,上帝呼召他們在美國這地,特別在加州一起同工服事,都不是徒然的。當許多時候感到虧欠、軟弱與不足時,他們便自卑到神面前。懇求神施恩憐憫,以及幫助拯救他們;也把當天禱告會仰望在神手中,求神憐憫也垂聽眾人的禱告。
聖地雅哥華美基督教會牧師李仲倫在禱告中求神在美國做祂要做的事。他談到美國現今每週都有槍擊案發生,各地充滿強暴和種族歧視,瘟疫遍行各地,求主睜眼看、側耳聽,也求主醫治這地赦免他們的罪。
以主為名建立國家 回歸真神
他也為美國總統拜登禱告,求拜登總統能回歸聖經,遵行神的旨意而行。因為「以耶和華為神的,那民是有福的」。他也祈願那些執政掌權者,都歸回耶和華,求主紀念美國以主的名所立的國家,求主祝福、拯救和挽回,讓主的名再次在美國被高舉。
聖地雅哥國語禮拜堂何其銳牧師禱告時也提到,美國曾是神所祝福、所愛的國家,過去出過很多神國僕人、宣教士,讓神國福音傳遍各地;美國曾是讓人景仰的國家,也是受壓制人們的避難所。今天看到美國政府從上到下都悖離了神。聖經和禱告成為學校之外的信仰,很多法令制度都悖離了主的教導。
禱告中,眾人也把拜登總統、賀錦麗副總統和參眾議員及各級政府負責人都交在神的手中,求主讓他們知道,哪些是不符合神心意,那些是惡的,求主讓他們醒悟過來回轉向神;也求主將祂的心意放在他們心中,翻轉他們的生命。求主喚醒他們,遠離罪惡重回真道。何牧師也祈願,我們所信的真神,要成為世上的光,照亮這迷失的世代。
為以巴衝突 求神賜下平安
會中也為化解以巴衝突,賜下和平而禱告。不論任何民族、文化都是照神的形像所造,也是神所愛的;以巴兩地人民都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但因人的罪惡,導致互相殘殺,世代成仇,而後造成全面戰爭。
「我們為耶路撒冷求平安!」以色列是神的選民,福音從他們而來,主應許以色列人全家得救。求主賜下節制和憐憫,勿升級為全面戰爭,否則受害的是老百姓。求主勒住各國元首的野心,讓以巴在亂象中勿火上加油。求主憐憫保守當地民眾,在基督翅膀蔭下不受戰火威脅。
加州25位牧者代表參與禱告
加州線上禱告大會參與的牧者,另有三藩市灣區教牧同工聯禱會、三藩市華人基督教聯會、中國信徒佈道會、基督之家聯合禱告中心委員、東區晨禱、大洛杉磯華人教會同工聯會、橙縣華人同工聯會、南灣同工聯會和福聯使命團牧者代表,另有美國回歸真神禱告運動代表多人等。
李燕光牧師表示,教會離復興仍有一段路要走,這次連鎖禱告會每天帶領的教會都很投入,每天連鎖禱告會有20多位牧者參與:16日的加州禱告大會也有25人參與。他也希望這不是一時的禱告,而是能喚起弟兄姊妹每天禱告的心,今後常常到神面前禱告,直到上帝垂聽他們的禱告。
五月23日舉辦的「救亡救心全美同心──全球禱告大會」將於美西時間下午兩點(美東時間下午五點)在線上舉行,由16大城市區域牧師聯會主席、五大宗派主席,共25位牧者,帶領大家為美國的政治、道德、教育、疫情、教會與宣教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