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報導】以色列國家圖書館(The National Library of Israel)經過多年的法律纏訟之後,取得捷克猶太裔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一批未曾公開的信件、手稿與繪畫;並且全部在網上公開。
這批典藏資料包括手稿、筆記本、旅行日記、私人信件和繪畫等各種文學和藝術作品,花了數年的時間大量的修復、保護和進行數位化的工作。
作品開箱
收藏包括學習希伯來文的筆記本
這批線上展品包括他的短篇小說《鄉村婚禮籌備》(Wedding Preparations in the Country)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的不同草稿,以及他學習希伯來語的筆記本。
卡夫卡(1883年七月3日─1924年六月3日)是20世紀德語小說家,生於捷克(當時屬奥匈帝國)首都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長子,有三個妹妹(另有兩個早夭的弟弟)。卡夫卡自幼愛好文學、戲劇,18歲進入布拉格查理大學(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初習化學、文學,後轉習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畢業以後在保險公司任職,之後專注於寫作。曾兩度訂婚,卻因為健康關係一直未婚。1924年因結核病去世,享年41歲。
卡夫卡被喻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中篇小說《變形記》(The Metamorphosis)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故事講述年輕推銷員格雷戈爾.薩姆沙(Gregor Samsa)有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一隻醜陋的大蟲。小說以寫實的手法,探討現實中的人際疏離與生活壓力,藉由變成蟲子的主角漸漸失去家人的認同,表達現代人寂寞、孤獨與絕望的心境。
《變形記》舞台表演
另一知名的長篇小說《審判》(Der Prozess)敘述主角約瑟夫.K(Josef K)在一個早上被喚醒後,不明原因地被捕,陷入一場難纏的官司之中,卻不知道自己的罪名。K最終在一個黑夜裡被帶走,並秘密處死。
沙特:《審判》反映猶太人一生的困境
評論者認為,整部小說一直在一種無情的、令人不安的氣氛中發展,直到悲慘的結尾。表面上的主題是關乎政治、對法院的無能腐敗的抨擊。但環境對K的影響,也展示了人類的困境,K的努力沒有方向,也沒有結果。
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沙特(Jean-Paul Sartre)說:「《審判》可能是關於猶太人的。就像小說的主人公K,猶太人陷入了一場漫長的審判。他不認識自己的法官,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認識自己的律師。他不知道自己的罪名是什麼,但他是被認為有罪的。審訊在被不斷地拖延,他利用這段拖延不斷地找人說情幫忙,但每一步都把他推向罪的深淵。他的外表雖然依然正常,但自出生一刻起,他就陷入了審判。終於有一天,他被告知被捕了,最後被處死。」
正由於卡夫卡出生於奧匈帝國面臨崩潰的時代,同時又深受尼采和柏格森(Henri Bergson)等文學家的影響,故其作品大多採用簡潔的文字和深刻的象徵,洞悉人們生活的虛無與荒謬,剖析人性的孤獨和絕望。他的小說揭示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鬱的、孤獨的情緒。
米蘭昆德拉:卡夫卡作品使魔幻充滿真實
捷克另一知名作家,1981年歸化為法國公民的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說:「卡夫卡的偉大創新,並不是在於為小說注入魔幻的想像力,他超越所有以前的作家,使魔幻中充滿真實。」
卡夫卡一生中的作品並不多,但是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極為深遠。後世的許多現代主義文學流派,例如:歐洲「荒誕派戲劇」、法國「新小說」,都將卡夫卡視為自己的鼻祖。存在主義文學大師卡繆(Albert Camus)、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和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沙特,都受到卡夫卡作品的影響。英語中有”Kafkaesque"(卡夫卡式的)這一詞,用來描述生活中像卡夫卡作品裡那樣離奇的現象。
摯友布羅德保存出版卡夫卡作品
在被送到以色列國家圖書館之前,卡夫卡的作品被他的摯友布羅德(Max Brod)的檔案館保存了多年。布羅德對卡夫卡的成就扮演關鍵角色。他與卡夫卡在就讀查理大學時結識,在卡夫卡去世後,出版了他許多作品,包括《審判》(The Trial)、《美國》(Amerika)和 《城堡》(The Castle)等大眾小說,甚至撰寫了這位猶太作家的第一部傳記;他並請求認識卡夫卡的名人寫下對這些小說的推薦語。
同為猶太裔的布羅德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作曲家和作家,他希望卡夫卡的作品能夠被保存下來並公諸於世。據悉,在卡夫卡生前被結核病折磨期間,曾要求布羅德銷毀他的手稿,多虧布羅德決定打破約定,才使卡夫卡的作品得以傳世。
以色列國圖卡夫卡檔案數位計畫執行人李特(Stefan Litte)博士為文提到,在卡夫卡去世後後一個月,布羅德就邁出了搶救他的好友珍貴遺產的第一步。他向以色列國家圖書館館長柏格曼(Samuel Hugo Bergman)發送一份關於卡夫卡文學遺產的初步報告。1939年納粹占領布拉格後,他還帶著卡夫卡的手稿逃往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 並在特拉維夫(Tel Aviv)定居。
1950年代,卡夫卡許多手稿都被轉存到蘇黎世瑞銀集團(UBS)。1961年,布羅德的秘書埃絲特.霍夫(Esther Hoffe)拒絕將卡夫卡的作品轉交給國圖。1962年在卡夫卡的繼承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存下來的卡夫卡姊姊的孩子們呼籲下,布羅德將大部分的手稿交給他們,後來收藏於牛津的博德利圖書館(the Bodleian Library)。
1968年布羅德死後,卡夫卡的作品歸屬便演變成跨國法律戰。布羅德的秘書霍夫甚至自1971年開始,將卡夫卡的部分信件和手稿出售給私人收藏家。在歷經數年的法律程序和搜尋後,最後一批珍藏終於在蘇黎世瑞銀集團(UBS)總部的庫房被找到,並在瑞士法院判決後釋出。
2016 年十二月,以色列最高法院裁定布羅德的卡夫卡收藏,需移交給國家圖書館,於是在特拉維夫銀行的保險箱中存放多年的資料,最終被送到國圖。
未面世作品包括自畫像和塗鴨
自2016年到2019 年,以色列國家圖書館開始致力於從以色列和國外的多個地點,恢復所有檔案材料。
這次線上公開作品特別之處計有卡夫卡未曾公開過的繪畫和塗鴨,沒簽名也沒加註日期,是布羅德所收藏;其中包括卡夫卡母親的畫像與卡夫卡的自畫像。此外他學習希伯來文的筆記本,有他常見的簽名K。從筆記本證明卡夫卡對希伯來文的著迷。他於 1917 年開始學習希伯來文,大約在同一時間他染上了肺結核。這本筆記本包括希伯來文練習、詞彙表,甚至與歷史事件相關的整個段落,例如 1922 年十一月巴勒斯坦的教師罷工。後者可能是受到他的希伯來文女教師的影響;她是來自於巴勒斯坦。
以色列國家圖書館館長奧倫.溫伯格(Oren Weinberg)表示:「今後卡夫卡的著作將與其他我們近年來上網公開的數百萬件物品一起,作為我們努力保護和傳承給子孫後代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我們很自豪現在為以色列和全球的學者,和數百萬位卡夫卡粉絲提供免費、公開訪問的權限。」
今天,卡夫卡的文學遺產分散在世界三個主要的館藏:牛津的博德利圖書館、馬爾巴赫(Marbach)的德國文學檔案館(the German Literature Archive)和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家圖書館。
以色列國家圖書館並計劃明年公開展覽。(資料來源:The Jerusalem Post, The Times of Israel, the Librarians)
2013年慶祝卡夫卡 130 週年誕辰,Google Doodle的塗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