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宜汝/台北採訪報導】由於疫情肆虐,台灣三級警戒延長到六月28日。在大環境、經濟日益沉重的壓力下,甚至有確診民眾因著焦慮情緒、憤怒情緒無法排解,出現許多難以控制的行為。如前些日子有因不滿院方隔離,持刀揮砍3名醫護人員者,也有確診者持木棍破壞組合屋玻璃逃離,還有宜蘭村民聚集確診者家嗆聲。在疫情還沒得到趨緩控制的時候,全台灣許多人不論確診者或未確診者都陷入壓力、擔心或焦慮的情緒中。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高千雅指出,焦慮並非單一因素造成,就目前來精神科就診的總體狀況來講,人數有往下掉的趨勢,然而卻出現很多新的面孔。
「真正因疫情而影響情緒的患者,可能連出門都不敢,更不用說上醫院就診。」高千雅醫生表示,目前在門診看到的新面孔,都有一個共同原因──因疫情影響而在家工作,或是意外多了許多空閒時間,終於有空正視自己長久以來的情緒問題,而來醫院就診。
那麼因疫情恐慌、焦慮待在家中不敢至精神科看診的人,我們該如何在家中做好自我調適?我們該如何幫助情緒受到疫情影響的家人,走出情緒陰霾?
一、注意自己的情緒狀態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心情低落、感到沮喪的時刻,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但疫情期間若個人的情緒失控、反應過度,甚至影響到生活,就要趕快回歸身心靈安穩。
高千雅醫生表示,也許身旁會有些家人看著疫情的數字攀升,會焦慮,很有可能因著新聞的內容而發脾氣,心情不好就與人爭辯。這時候,我們不要落入情緒的爭執中,我們可以暫停一下去思考,我們彼此面臨的狀態是什麼、在擔心什麼?釐清自己的情緒、找到問題點以後,比較容易找出解決方案。
二、不要被過多的資訊轟炸
疫情期間,有許多人會因為一直注意電視新聞、手機網路訊息,或是接收到過多不完整的資訊,而陷入恐慌焦慮。
高千雅醫師指出,若發現因為被過多的資訊轟炸而造成焦慮,就要減少閱讀讓人感到驚慌的新聞標題和內容;也不要花大量的時間去瀏覽新聞、網路資訊;只需要參考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資訊,避免接觸讓人感到焦慮的資訊和媒體。
若有一些人際群組轉傳一些無法分辨真偽的資訊,也可以再請家人幫忙多方查證。
三、保持正常生活作息
有些人會產生焦慮的狀況如胸悶、心悸、呼吸急促、失眠、焦慮、胃腸不適,在排除得到新冠疫情的可能性之後,可以從調整好生活作息來改善。
高千雅醫生表示,如今有很多人熬夜看新聞,聚焦在擔心的事上,然而這些外在現象並不是靠著我們的能力就能穩定下來。
我們可以控制生活中可以掌握的事項,讓自己擁有一個規律、正常的生活作息。例如好好睡覺、好好吃飯、認真運動,再去調整心理狀態。
四、在社群軟體上保持人際溝通
有一些就診的患者表示,因為疫情的關係,變得很孤單。有些人每天都可以跟不熟的人相處,卻沒有深交和知心的朋友。有些人是平時上班時,因為有許多人與人見面的機會,就算是一些簡單的日常對話,也會包含內在被回應的需求。以前不會去意識到這有什麼重要性,然而在疫情期間就會顯得特別孤單。
因此在疫情期間,可以找一些社群群組、教會朋友的關懷群組,或是平時會彼此關懷的友人,例如在LINE的群組裡,可以丟一個簡單的話題「我今天要煮什麼菜、有沒有適合的食譜、哪一個品牌好吃?」保持不同程度的連結,慢慢地,對話的深度也可以持續往下延續到內心的感覺,解決孤獨感。
如果隔離期間獨居,又在人際上仍然覺得家中需要一點聲音的人,可以在網路上找一些牧者講道的內容,在家中持續播放,獲得陪伴與屬靈養分。
五、列出待辦事項清單並一一完成
對於一些平時忙碌慣了的人,疫情期間防疫在家可能很不適應。其實疫情防疫期間也可以很忙碌,透過列出待辦事項清單,如整理房子、連繫一些很久沒有連繫的朋友,把過去一些擱著的事慢慢處理完成,看著清單慢慢處理完,數算恩典、保持希望,會有一種成就感。
六、回到直接感官,深度體察細微的感動
如果還是感到焦慮,可以回到直接感官,如聚焦在「視、聽、嗅、味、觸」。安靜下來,去感受自己平常不會仔細去看的東西。例如安靜凝視家中的擺飾品或一幅畫,感受他的美好,或是聽鳥叫、聽雨聲,聞聞看植物的味道、安靜下來感覺自己的心跳,回到直接感官,體驗細微的感受和造物主的美善。也可以透過一些腹式呼吸法、肌肉放鬆訓練,達到放鬆的感覺。
七、靈修、讀經、禱告
高千雅醫生表示,他很喜歡慕約翰牧師在台灣的一場特會中,提到有根有基的讀聖經,並且一天要讀十章聖經。我們可以在疫情期間,養成規律的靈修、讀經、禱告,安息在神的愛裡,便是一種幸福。
如果覺得沒有持續的動力,也可以與小組朋友約好讀經、禱告的時間,在疫情隔離期間,可以獲得許多來自神話語的亮光。
高千雅醫生指出,疫情期間醫護人員的壓力都非常大,她也總是藉著詩篇一二一篇1-2節勉勵自己:「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也願神守護台灣,帶領台灣安然度過這段疫情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