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獻章(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教授、教牧宣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我一聽見這事,就撕裂衣服和外袍,拔了頭髮和鬍鬚,驚懼憂悶而坐。凡為以色列神言語戰兢的,都因這被擄歸回之人所犯的罪聚集到我這裏來……
獻晚祭的時候我起來,心中愁苦,穿著撕裂的衣袍,雙膝跪下向耶和華──我的神舉手,說:『我的神啊,我抱愧蒙羞,不敢向我神仰面;因為我們的罪孽滅頂,我們的罪惡滔天。從我們列祖直到今日,我們的罪惡甚重;因我們的罪孽,我們和君王、祭司都交在外邦列王的手中,殺害、擄掠、搶奪、臉上蒙羞正如今日的光景。現在耶和華──我們的神暫且施恩與我們,給我們留些逃脫的人,使我們安穩如釘子釘在他的聖所,我們的神好光照我們的眼目,使我們在受轄制之中稍微復興。』」(以斯拉記九章3-8節)
學術真無用?請看他的故事
學術無用的論調,古已有之,絕非當今產業界身價超過二千億美元、聲名赫赫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所首倡。清李寶嘉在《文明小史》中即如此譏諷:「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另一方面,文人自己對此也多所感慨,宋劉孟節曾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難怪蘇東坡在《洗兒戲作》裏,對兒孫懷著超乎尋常的期待:「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然而,高舉學術無用論的人,恐怕必須回過頭來從二十世紀學功課:若不是愛因斯坦從核反應導出「質能互換╱E = mc2」,就不會有原子彈,日本就不會輕易投降。
誰可以相信,結束二次大戰的關鍵人物愛因斯坦,居然是個三歲才開始講話,從小被視為反應遲鈍「愚且魯」的孩子?他竟成為光電效應原理的發現者,量子力學踏入關鍵步伐的學者,是人類歷史不能「不理」的現代物理學之父,輕易地推倒了李寶嘉譏諷的言論!
意欲阻止罪惡 卻造成大悲劇
當然,學者有可能為了成名而造假;另一方面,自視為千里馬者,容易自覺懷才不遇,感嘆「伯樂不常有」,抱怨「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屈原《卜居》);甚至無奈地讓政治局勢拖累專業氣節。
然而,和藹、謙虛卻又特立獨行的愛因斯坦,關心E = mc2這不被時間沖走的方程式,將人生下半場專注在研究自然界不變的定律,一生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並且婉拒擔任以色列被巴比倫亡國二千多年、復國後第二位總統的尊榮邀請。
愛因斯坦承認:「我一生之中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我簽署了那封要求羅斯福總統製造核武器的信。但是犯這錯誤是有原因的:德國人製造核武器的危險是存在的。」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歐本海默看見廣島與長崎悽慘的結局後,也以「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來表達主導了原子彈誕生的懺悔。
他們都看到罪惡深深地侵襲著世人,想用學術來阻止更大的罪惡發生,結果無奈地發現,這些研究導致更大的悲劇。這悲劇,深深影響了寫下《劍河倒影》名作的華人散文兼電機工程學者陳之藩(和甫考上台大的筆者),對科技和人類未來存著悲觀心態!
他不費一兵一卒 改變罪惡世代
舊約就記載著同樣面對罪惡侵襲的學者,但是這位持亞倫後裔暨文士名片登上聖經舞台的以斯拉(參以斯拉記七章1-5節),卻不用如此悲慘的方式來發揮影響力!
比愛因斯坦早兩千多年出生的以斯拉,身處「質能互換」原理尚未被發現的時空,當然不知道原子彈可帶來如此威嚇和恐怖。他和愛因斯坦同是猶太人,同為學者,也都是移民客(以斯拉從波斯移民回聖地,愛因斯坦從德國移民到美國),同樣面對罪惡世界。
不同的是,面對罪惡世代時,以斯拉卻單單用認罪、禱告、悔改,就帶出了沒有殺傷力和後遺症的改變,圓滿結束他所面臨的當時世代的罪惡──違背摩西律法,與異族通婚(以斯拉記九到十章)。
大學者而擁有如斯的感召和超距離影響力,以至於誰也無法大力抨擊「學術無用」:「以斯拉禱告,認罪,哭泣,俯伏在神殿前的時候,有以色列中的男女孩童聚集到以斯拉那裡,成了大會,眾民無不痛哭。屬以攔的子孫、耶歇的兒子示迦尼對以斯拉說:『我們在此地娶了外邦女子為妻,干犯了我們的神,然而以色列人還有指望。現在當與我們的神立約,休這一切的妻,離絕她們所生的,照著我主和那因神命令戰兢之人所議定的,按律法而行。」(以斯拉記十章1-3節)
大學者發揮影響力的秘訣
時空相隔二千多年,以斯拉和愛因斯坦卻也有相似的經歷和理念。愛因斯坦從德國逃抵美國,寫信給羅斯福總統,美國遂成立經費充裕的曼哈頓計畫,免得德國先造出原子彈而災禍臨到歐美各國;波斯帝國亞達薛西王給以斯拉諭旨,並給充足的帝國資源協助聖殿修復,免得災禍臨到波斯王室(以斯拉記七章11-26節)。
自認為是不可知論者的愛因斯坦,然而研究科學的過程倒是持守:「我只想知道上帝的想法,其餘的只是依樣畫葫蘆」(I want to know God's thoughts - the rest are mere details.);而「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的以斯拉,毫不諱言地說,他得力的秘訣是「耶和華──他神的手幫助他」(以斯拉記七章6、9、28節),於是稱頌那位坐在天上、能感動地上君王的萬王之王,成為他蒙召歸回聖城、進行改革的事奉里程碑。
兩人的理念其實如出一轍:「耶和華──我們列祖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使王起這心意修飾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又在王和謀士,並大能的軍長面前施恩於我。因耶和華──我神的手幫助我,我就得以堅強,從以色列中招聚首領,與我一同上來。」(以斯拉記七章27-28節)。(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華神專欄:從神學進入社會】學術無用?─文士以斯拉的見證(下)
吳獻章
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教授、教牧宣教研究中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