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幸枝(神學院老師及天母福音堂顧問牧師)
教會有位弟兄罹患重症,經歷十幾個小時的手術後,直接被送進加護病房觀察。據他口述,在那長達十幾個小時的手術發生了一件怪事,麻醉劑雖完全發揮功效,他毫無痛感卻意識清楚。他看見手術中的醫療團隊,為他守望的親友,以及自己生命中隱而未現的過犯……。
當他被推到加護病房,同樣場景又重新上演一遍。這次他聽到了天使的歌聲,還有看到基督的榮光。他見到自己在審判寶座前,即便一生繁華似錦,在人看來是高端人士。但是,主耶穌最在乎的竟是兩件事:他身上是否有神的名(參啟示錄三章12節);他的生命是否結果子(參約翰福音十五章8節)。
這場奇妙的經歷,讓這位弟兄回顧自己的一生與主耶穌以及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在實境與秘境之間清晰意識到,即便神蹟發生,病得醫治,有一天終將結束今生旅程抵達彼岸。到那日,是誰在終站迎接著我們?耶穌的名是否在我們身上烙下印記?我們是否兩手空空去見主?
我們是旅途中的教會
詩篇一二二篇是一首「抵達終點站耶路撒冷」的詩歌,整篇詩歌出現了四次耶路撒冷。從公元前十世紀大衛王立都此城,至今已有三千年歷史。全世界沒有一座城市歷史比她豐富,故事比她動人,地位比她神聖。她是最重要的信仰重鎮,是見證人類文明演進發展的城市。
與巴黎及倫敦雙城相較,她歷盡滄桑卻是神韻動人,因為在此發生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亞伯拉罕把獨生子獻上;大衛在瘟疫蔓延的時代向神悔改獻祭;所羅門在此興建聖殿;耶穌在這裡獻上自己,死在十架上並經歷復活。
耶穌曾為耶路撒冷的聖殿哀哭,並說:「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公元七十年,這個預言應驗了。耶路撒冷及聖殿被羅馬帝國軍兵摧毀,一千九百年來,從聖殿山滾落的石頭,至今仍寂然堆疊在那裡見證歷史,也應證耶穌的預言。當一座被稱之為聖城的地方已變得有名無實,神的榮耀也離開那裡,所剩的只是斷垣殘壁。
世世代代仍有許多人千里跋涉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但是聖殿已經不在那裡。上帝透過耶穌復活,賜下聖靈,使祂的兒女成為聖靈的殿,建造為靈宮。上帝兒女形成的群體成為「旅途中的教會」,將來我們進入榮耀,與主一同再來,成為新耶路撒冷的一部分(參啟示錄三章12節)。因此,今天凡屬上帝的兒女,從世界各方匯聚在這條朝聖天路,透過詩篇一二二篇古道今釋,讓詩歌的意境體現在我們當中。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詩篇一二二篇1-2節說:「人對我說: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歡喜。耶路撒冷啊,我們的腳站在你的門內。」
經文一開始提到人對「我」說……「我們」往……然後「我」就歡喜。我們看到信仰看重個體,亦看重群體。我們需要有個人跟神建立關係的時刻,也需要透過群體生活來彼此激勵,以免落單。
所以,古代朝聖不是自己走自己的路,而是呼朋引伴。從舊約到新約,上帝看重群體的靈性塑造,並不是個人的獨善其身。我們的信仰反映出三一上帝的關係,有個別獨特性,又是合而為一,不可切割。
朝聖是按著定例,按節期周流前往朝聖。逾越節之前,有冬日之前的撒種;五旬節之前,有小麥及大麥的收割;住棚節之前,有橄欖、無花果、葡萄的收成,每個節期都是配合一段時間農作物的收割。簡單來說,就是在勞碌之後享受安息與果實的豐收。每次守節都在時序循環之中,一再碾進生命年輪,離終點站愈來愈近。我們終究要抵達目的地,將生命果實作為禮物獻上,進入永恆的節期。
從一群人到一座城
經文接著提到:「耶路撒冷被建造,如同連絡整齊的一座城。眾支派,就是耶和華的支派,上那裡去,按以色列的常例稱讚耶和華的名。」(詩篇一二二篇3-4節)
這些湧入耶路撒冷的人來自十二支派,猶如教會雖是由各種不同背景者組成,神卻沒有要我們分門別類,而是從一個人,被連絡成一座城。
第三節有兩個關鍵動詞,分別是「建造」和「連絡」。就好像是蓋房子,每一塊石頭都經過琢磨切割,彼此連結在一起。
「連絡」這個字,也出現在出埃及記,指的是會幕當中的布幕藉由鉤子、鈕扣連結,以致能夠幅幅相連(參出埃及記廿六章3、5-6節),原文用「每個女人對她的姊妹」的畫面來勾勒出肢體連結之美。七十士譯本直接用「團契」、「相交」這個字來傳達。也難怪,保羅就形容教會是耶穌的身體,而我們就是不同的肢體,都連絡在一個身體裡頭(參哥林多前書十二章12-14節)。
除了連絡,這首詩歌也談建造。彼得前書二章5節說:「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因此在肢體相交中,我們互相堆疊砌合,成為基督的身體。我們是成為建造聖城的活石,而非在教會生活中拿石頭丟別人的人!
暢銷書作家約翰‧奧伯格牧師在《褥子團契》一書曾說:「我一生都在教會中,我愛教會,不過我有時會納悶:為何教會竟製造出這麼多擲石頭的人呢?我想到多年前我參加的一間教會……他們不起舞,不大笑,沒有喜樂的能力。不過有件事他們很熱衷,就是論斷人……有些人的孩子太野了,大家會撿起一顆石頭;崇拜部的同工選錯詩歌,或是彈得太大聲,大家再撿起一顆石頭……只要是收集石頭丟人,大家立刻渾身是勁。」(屈貝琴中譯,新北:校園,2005)
這段話真是發人深省啊!我們是彼此向對方丟石頭的人,還是願意在群體生活一起接受雕琢的活石?以弗所書四章15-16節說:「我們說話要憑愛心堅持真理,在各方面都要追求長進,更像元首基督。整個身體靠祂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筋骨相連,彼此供應,使各部位各盡其職,身體便漸漸長大,在愛中建立起來。」(聖經當代譯本修訂版)。聖經中提到耶穌是房角石,我們是向著耶穌對齊,而不是要求別人對齊我們。
(摘自本書第三篇〈愛祢的人必然興旺.詩篇122篇〉,本篇未完)
書 名:《走天路的斷捨離:詩篇十五首上行之詩的古歌新唱》
作 者:劉幸枝
出版社:橄欖出版有限公司
專文推薦:吳獻章博士│施以諾博士│賴建國博士(按姓氏筆畫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