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以衛理公會為例,衛理公會會督龐君華牧師受訪時則表示,由於台灣疫情升三級警戒來得太快,教會內部討論也措手不及;在其他國家的衛理公會也未有統一的看法。但主流的意見,包括在亞洲的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偏向不舉行線上的聖餐禮。
具有歷史性的傳統,看重禮儀的教會,對於聖餐同領一杯「分別為聖」儀式,認為有其神聖及和嚴肅性。因此台灣的衛理公會也公告各堂會延後舉行聖餐禮,待疫情過後再一起歡慶並同領聖餐。過去是每月舉行一次,所以目前暫停兩次,影響不大,若疫情拖太長,會再進一步討論未來如何進行。
砂勞越祝聖的餅杯送到各家
他以馬來西亞為例,砂勞越年議會的堂會就因為「行管令」不斷延長,以致聖餐禮停太久。後來應變方式是將祝聖好的餅杯送到各家去,然後在線上舉行。
在神學觀點,雖沒有實體領聖餐,但這無關乎救恩,因為救恩是在基督耶穌已經完成的基礎上,聖餐是蒙恩的途徑,但是並非如禮儀主義的角度必須靠聖餐本身才能領受恩典。並且在美國衛理公會的法規註釋中,也提到聖餐需要合宜方式(rightly and worthy),存信心領受,主禮者需以敬虔的態度進行;但若遇到在戰爭、瘟疫、物資缺乏的情況下,無法合宜舉行聖餐的話,可以因為公眾的益處、市民的責任,暫時停止舉行聖餐,等到這些情境過去,即恢復舉行聖餐禮儀。
是否自備餅杯 教會觀點不同
龐會督表示,近來有一種種作法是,會友自己預備餅杯,跟著線上的牧師祝聖後一起領用。
由於台灣的牧者間來自不同神學教育的背景,各地方教會間的作法也彼此參考,相應的商品也推出市面,所以也多有採用此方式,但這種作法目前並未受到傳統教會普遍接受。
疫情後,也讓教會重新思考,如何讓聖餐中的禮儀不僅是外表領受餅杯的儀式,且在紀念主、與主重立新約、與主相遇、同領餅杯,主裡互為肢體、宣揚主的死,以及等候主再來的過程中,重新省察自己,回到上帝面前,過討神喜悅的生活。
在注重聖禮的聖公會方面,台灣聖公會主教張員榮受訪時表示,聖公會任何的崇拜都是在神聖的氛圍中,把榮耀歸給上帝。即使沒有在現場,弟兄姊妹透過線上參與崇拜,仍能「聆聽」聖言和聖樂;「看」到整個儀式進行,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
聖餐是耶穌基督所設立的,禮儀上先有聖言禮,以及信徒一起進入聖餐禮,「與耶穌基督共融」領受餅杯。信徒一起在聖桌前團契,紀念耶穌為人類死而復活的聖餐。
改為線上聖餐後,實體人數限四人,其他會友缺乏「共融」儀式,無法真實地「摸」和「嚐」到祝聖的餅和酒;因此,牧師在祝聖時,都會多預備聖體(餅)放在容器,擺在教會「聖體櫃」。
個別到教會領受祝聖的餅
張主教說,每一個聖公會教堂都會預備一些祝聖的餅,會友需要時,隨時可以與牧師約好時間,來教會領受聖體(餅);或是在會友安全考量無慮下,牧師可以在探訪會友時,把祝聖過的聖體(餅),送到會友家中。
至於弟兄姊妹「自己在家預備餅和杯」一同領聖餐,他認為,這與「共融」的意義完全不同,並不贊同。
他說,聖餐禮外在有形的記號是餅和酒;內在屬靈的恩賜,是基督的聖體和寶血,因此,每一次的聖餐都是基督復活的慶祝,是歡慶的盛宴,更是上帝所賜天國的筵席。
在聖禮中,施和領受餅酒都是遵照基督的命令執行,信徒以感恩和信心來領受,使罪得赦免,增強與基督和弟兄姊妹間彼此的聯繫,得獲永生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