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雪瀅綜合編譯】疫情中的牧養手法如何再進化?全國高達92%人口信奉基督宗教(81%天主教徒、11%基督新教徒)的菲律賓,有一群神父就化身成「網紅」,藉助科技及新媒體的力量,維繫與年輕信徒的關係。他們將時下流行的影片共享平台,變成虛擬的講壇,以創意手法傳遞上帝話語。
今日年輕人漸遠離教會,這群菲國的宗教領袖,抓住年輕族群的喜好,利用Z世代喜愛的熱門社群平台「抖音」(TikTok),走進他們的生活圈。而樂於使用新科技牧養的帕雷賈神父(Fiel Pareja),就是其中一位。
百萬年輕粉絲聆聽講道
結束每天的服事後,帕雷賈神父便開始構思與錄製影片內容,平均需花上六小時。其實他也不過是位卅出頭的年輕人,去年疫情爆發前幾週才就職,接著菲國就陷入長達數個月的封鎖。帕雷賈神父說,這段期間他不斷挑戰自我,創造一些「有創意且不無聊」的內容,以貼近年輕人的「語言」分享福音。
影片中,帕雷賈神父用英語和他加祿語(Tagalog,菲律賓語言)朗誦聖經經文和祈禱。祈禱的主題包括:「如何對抗焦慮情緒」、「恢復緬甸民主」⋯⋯,都是他平日講道的主題。除此之外,他也會以聖歌、舞蹈短片吸引年輕人;其中還有一則他以抹布擦鏡子的影片,每擦一次,他就換上一套不同顏色的外衣,相當有趣。他一共上傳約670多則影片,每則都有上萬個按讚數,年輕一代還給他起了個外號──「TikTok神父」(Father TikTok)。
帕雷賈神父「非正統傳福音」的方式,在網路平台引起極大的迴響,也讓他在菲律賓七月初舉辦的首屆TikTok獎中,獲得「新星獎」(Rising Star Award)。他分享,上帝的愛無所不在,而要傳播這些關愛,不應只是遵循傳統方式;透過新興的網路平台,更容易讓民眾與教會拉近距離。
他說:「我相信社群媒體能幫助我們接觸年輕人。」帕雷賈神父的「粉絲」有新教徒、衛理公會信徒,甚至穆斯林。「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預備和創新過程,我很高興,因為人們在靈命需求上得到了滿足。」
看準世代的流動趨向
帳號的190萬中粉絲中,20歲的天主教徒女孩哈卡巴(Erica Jacaba)是其中一位。她說,自己從神父的禱告中得到安慰,「影片中的禱告抹去了我的悲傷,消除了我的壓力,使我的心情平靜安穩。」
馬尼拉北部諾瓦利切斯教區(Dioecesis Novalichesensis)的社會傳播部主任費羅尼神父(Luciano Felloni)認為,如今主流的社群平台是傳遞信仰信息的重要工具。「教會應充分參與網路宣教,這是必不可少的。」這名47歲、在菲國已經生活廿多年的阿根廷神父這麼說。
費羅尼神父2016年開始在臉書上傳講道影片;去年封鎖期間,他轉移陣地到TikTok新平台,因為他意識到時下年輕人也跟著在流動。「臉書已經找不到他們的身影,年輕人已經離開。如今這個平台由長輩們接管了」,他這樣說。
他並分享這段期間,透過線上連結牧養的心得:「我學到要以『真實性』引起人們的關注。我試著以自己現在的樣子去做,發自內心的舉動非常重要。」費羅尼神父目前在領導的教區中,鼓勵其他領袖也多善用社群媒體,成為與年輕人連結的管道,也積極籌辦探討「如何吸引與牧養Z世代」的研討會。
吳保羅神父(Father Paul Woo)說:「有時年輕人沒有時間看你做的影片,因為還有許多事情會吸引他們的目光;例如新穎的遊戲或新結交的朋友。」他透過TikTok也接觸近八萬名年輕人。「教會真的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他如此說並接著解釋:「現今有許多創新的牧養方式能接觸群眾,尤其是現在我們有『數位科技』這份恩典。」
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數位未來
新冠疫情顛覆了信徒實踐信仰的方式。疫情爆發迫使宗教場所關閉,傳統的教會活動,也因隔離控管大受影響。許多人在過去一年多的日子裡,無法進入教會、領聖餐或參與宗教活動⋯⋯,然而人在困境中不能停頓滯留,而是要開創新局、逆「封」高飛。疫情不單加速各行各業轉型,許多宗教團體也必須藉著科技的輔助、發揮創意,開創無限的新可能。
馬尼拉總教區宗座署理兼輔理主教帕比洛(Broderick Pabillo)就表示,使用主流的社交媒體(Facebook、YouTube、IG)進行直播、向群眾傳遞信仰信息,已經成為疫情下的常態。他強調:「我們已經體驗過它們(數位科技)的使用,也看見它們的威力。在大流行結束後,這個局面將繼續存在。」
在疫情時代下,需不斷更新進化。疫情就如催化劑,加速了這場全球「進化論」,也推動人類往前邁進。不論教會或社會,在疫情過後都不會重返昔日光景;在「只前進、不後退」的時間原理下,唯有調整裝備,才能迎接新時代的來臨。(資料來源:Japan Times、TikTok、Interaksyon、Alete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