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4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香港牧師孔漢釗 費時12年】在廢棄國小打造 社會邊緣人共生的美麗家園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謝宜汝 追蹤
來自香港的孔漢釗牧師。
是什麼樣的起心動念、呼召,使一位香港牧師願意回應上帝的愛,千里迢迢來到台灣照顧失怙老人、更生人、戒毒者、街友、無依兒童、身心障礙者?他又是如何不靠政府補助,幫助這些社會邊緣人自給自足、建立起共生家園?

【記者謝宜汝採訪報導】匠愛」家園取自「障礙」的諧音,位於高雄岡山一處廢棄國小之內,是12年前來自香港的孔漢釗牧師和郭敏琪師母,向政府承租打造而成。

在廢棄國小打造 社會邊緣人共生的美麗家園。(圖/受訪者提供)

孔牧師承租廢棄國小打造匠愛家園。(圖/受訪者提供)

走進匠愛家園,看到的是操場變菜園、教室變冰工廠,但家園裡的每個人都辛勤工作。從廚房、打掃、魚菜共生系統、冰工廠、福利社、蛋捲、窯烤披薩等,每個人都各司其職。也有許多人主動照顧行動不便,無法自理的人。在這個共生家園裡不分尊卑、彼此關懷、互相照顧,給了近百位社會邊緣人一個不可思議,又充滿溫度的家。

有如大衛的亞杜蘭洞傳奇──「凡是受窘迫的、負債的、心裡不滿的,都聚集到大衛那裡」(撒母耳記上廿二章1-2節);也有如初代教會所談的團契生活──「所有信的人都在一起,凡物公用」(使徒行傳二章44節)

對孔牧師而言,這些人並不是人人避之唯恐不急的社會邊緣人,而是需要關愛與陪伴的「家人」。

匠愛家園裡,有著彼此關愛陪伴的家人。(圖/受訪者提供)

匠愛家園的家人們互相扶持。(圖/受訪者提供)

用愛陪伴 收容落難者
在這裡會看見人生百態,每一位生活在其中的「家人」,都有著坎坷和不為人道的過去,但卻也有著一個共同點,就是來到這裡之後,聽聞福音和愛的陪伴,貧窮的人得自立,心理缺乏者得滿足、心中瞎眼的得看見、心靈轄制的得自由。

例如有一對夫妻,他們是因成為街友而相識。後來男方因吸毒坐牢,而無力照顧智能不佳的女方。於是女方在懷孕八個月時,被社會局送進匠愛家園安置。後來寶寶出生,媽媽卻收到傳票,要為先前的過犯再坐牢三個月。此時男方出獄,跪求女方原諒他的過錯,表示希望可以留在匠愛家園重新開始。

更生人家庭在匠愛家園裡信主、悔改,重新開始人生。(圖/受訪者提供)

孔牧師得知後,一方面為了寶寶著想,希望寶寶不要一出生就沒有父母,一方面又希望這對夫妻能悔改重新做人。因此禱告後和一些有感動的同工自掏腰包為女方負擔易科罰金九萬元,讓女方能安心留在匠愛家園中照顧寶寶,也能協助男方自立更生。後來這家人全家信主,先生不再碰毒品,脫離毒癮綑綁。

又一個家庭的例子是,妻子不明原因得了恐慌症,不敢出門、丟了工作,還因為吃精神科藥物,胖了三十公斤且頭髮掉光。無論是看病或求神拜佛都沒有用,造成家庭關係緊張;後來先生把妻子送到匠愛家園。住了一陣子太太受洗,慢慢地頭髮也長回來、體重恢復、恐慌症也減輕,從不敢出門、不敢搭車,到後來可以行動自如,甚至家人關係變好。孩子後來也進到匠愛家園裡一起工作,一家人感情融洽。

得恐慌症的女子,來到匠愛家園、信主後恢復正常生活。(圖/受訪者提供)

「每一個來到匠愛家園的家人們,幾乎都是『被動的落難者』。」孔牧師表示,很多人因為情緒、家人、健康、環境、自卑等不能操控的因素,導致失業進而被社會淘汰。

孔牧師舉出,在家園中有一個因糖尿病而需要每週洗三次腎的患者,他已因糖尿病,而失去一隻眼睛和工作,又因貧窮沒錢洗腎,差點連命都不保。而且因為法規限制,領不到補助金;還有因為憂鬱症等情緒問題,而失去工作能力的人,若沒有家人朋友的支持,人生很容易就走不下去。

對孔牧師而言,最好的醫治與幫助,就是給這些人一個充滿愛與支持的家。孔牧師表示,他也經歷過不管怎麼禱告,病友就是無法得醫治的過程,他坦言曾經因此而沮喪失望,後來明白醫治的主權在神。

對孔牧師而言,最好的醫治與幫助,就是給這些人一個充滿愛與支持的家。(圖/受訪者提供)

匠愛家園內有許多身心障礙者,大家互相幫助。(圖/受訪者提供)

神的愛是最好的醫治
匠愛家園裡,有許多透過提供適宜的工作、固定陪伴精神疾病患者路跑、散步,而得痊癒的例子。甚至也有同志、戒毒者慢慢得釋放。雖然可能不是百分之百恢復,但是孔牧師發現一個道理,就是「用神的愛陪伴」,便可使病情減輕。

許多的問題的源頭是因沒有得到真正的愛。當人沒有感受到神永恆的愛時,便很難放下人間的愛。需要不斷地透過信仰、禱告,與神親近,才能慢慢撫平舊傷,成為新造的人。

孔牧師認為,這些人的生命需要的是一個機會,而不是消極的安置收容;只要能為他們建立一個充滿愛的家,有福音真理貫串生命,在基督裡悔改重生,並重拾社會角色、自立更生,才能治本。他說:「因為罪使人與神的愛隔絕,但是當神與我們同在,就能帶來陪伴與醫治。」

透過愛與陪伴,許多人的情緒與精神問題能漸漸減輕。(圖/受訪者提供)

匠愛家園舉辦公益路跑。(圖/受訪者提供)

經營匠愛家園其實會遇到各式問題,除了日常工作之外,還常有重病住院、洗澡擦背、吵架偷竊⋯⋯等狀況發生。孔牧師表示,不用美化事奉這件事,這當中有時也會產生很多情緒,牧者有時候也會發脾氣。不過匠愛家園有一個核心的共同價值就是「不求完美、力求真實」。他們不會美化牧師,也不會醜化社會邊緣人。

匠愛家園做社會邊緣人的家,在基督裡悔改重生。(圖/受訪者提供)

孔牧師表示,他之所以願意一生擺上,是源於兒時成長的家庭背景,以及成長後神的異夢呼召。

孔牧師的母親歐勤鬆女士,出生於中日戰爭、長於國共內戰。在文革時期經歷了大規模饑荒。當時丈夫偷渡到香港,後來歐女士帶著孩子到香港投靠丈夫,他們相約於關口,當時才19歲的歐女士,手裡抱著6個月大的嬰孩,卻遲遲等不到丈夫,才得知丈夫已逝的惡耗。

後來母親改嫁,再生下孔牧師,卻因為婚姻出了狀況,而拋下他。父親也再娶,但他後來得了帕金森氏症,家庭成員也有人吸毒。在他成長的過程裡,必須勤奮工作、勤儉養家。所以他深知這些「被動的落難者」的苦。

「我們常為形而下的事煩惱,悲傷的童年、不公平的遭遇、別人的傷害,同時我們也加害他人。縱然有不解的困難與傷害,人還是對慈愛、公義有盼望,人也往往在最黑暗的時候展示出最光輝的人性;而這就是形而上,這就是信仰。哲學是荒漠中的一瓶水,信仰使沙漠變江河。」

匠愛家園的主日崇拜與團契活動。(圖/受訪者提供)

讓社會邊緣人自立更生的菜園、果園。(圖均為受訪者提供)

異夢帶領他進入全職服事
孔牧師回憶,他18歲受洗後,到台灣參加短宣,當時服事的機構也收容弱勢族群和許多獨居老人,讓他印象深刻,了解到原來還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可以幫助社會底層的人。

回到香港之後,他開始工作賺錢,便把這個感動放在心底,直到有一天他做了一個異夢,夢中人問他二個問題:1.人游泳要怎樣才游得快? 2.人如何才能真正滿足?

孔牧師在夢裡回應不知道。夢中人就告訴他答案:1.當你游泳時發現後面有「鯊魚」,就會游得很快 2.人不是為「金錢」而活,金錢永遠無法滿足人。

夢醒後他很震驚,因為夢很清楚地向他指明,「鯊魚」代表死亡,當我們明白死亡一直緊跟在後時,就會努力向標竿直跑。只要明白死的意義,事奉者就可以翻轉局面,勇敢面對呼召,奔向天路永不回頭。「金錢」則是很清楚地告訴他,一直賺錢仍然不見得會快樂,唯有認識神起初創造的愛,才能滿足我們。

因著這三項因素──家庭背景、短宣與異夢,孔牧師決定放下香港的生活,與當時已經到台灣服事的女友結婚、進入全職服事的旅程中。

匠愛家園裡,有著彼此關愛陪伴的家人。(圖/受訪者提供)

在匠愛家園裡,不分年齡而能彼此陪伴。(圖/受訪者提供)

孔牧師回憶,成立匠愛家園的過程非常艱辛,需要用耐心與愛心來照顧這些社會邊緣人,提供各式生活需用,有時候還需要花錢供人就醫;但是一路走來,神都能及時的幫助他們。

例如在他們走不下去時,先是便宜售出二手用品。有一位製冰廠老闆聞訊前來購買,並細細觀察匠愛家園。兩週後,這位老闆竟然主動問孔牧師,他想把冰棒工廠無償奉獻給匠愛家園。孔牧師以為是遇到詐騙集團,但後來想想,自己也沒什麼可騙的,便與同工湊一些工錢接下賣冰生意;結果竟然在上帝的祝福下,賣冰生意越做越好,比原老闆經營的還好,慢慢地靠著賣冰,讓他們足以自給自足、還清債務。

孔牧師表示,匠愛家園讓家人們從工作中「創造價值」,去除自卑和負面的自我評價,再加上用愛陪伴,就對社會邊緣人的生命,帶來重大改變!

在匠愛家園大家和睦同居互相照顧。(圖/受訪者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