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信
基督信仰,在本質上脫離不了政治,而政治之於教會,亦是無可迴避的。由於某些議題被一般信徒歸類為具有「政治性」,在基督信仰與思維中引發了二元論調,並掀起「教會與政治間關係為何」的疑問,然而,這恰恰顯示了教會不再成為教會的程度。同時,二元論調凸顯了基督徒多麼容易以上帝之名,將信仰與政治一分為二。
事實上,當我們在教會與政治之間,用上了「與」這個連接詞時,也暴露了基督徒誤解福音與教會使命的程度有多深,而教會恐怕未能抓緊「道成肉身」的真正意涵。
認為信仰與政治無關,不僅是對神學的認識不周全,亦將導致信徒對政治產生錯誤見解。當基督徒不將教會及政治視作一體,反倒獨立對待時,基督徒便不再能從信仰的角度作深刻的神學反省及討論,如此一來,消極被動孳生,基督徒對政治及公共的參與就此消歇。
政治的本質關乎公眾
一般而言,基督徒對政治的認識太過簡化,有欠周全。然而政治的本質卻關乎公眾,及於社會。一旦過度簡化政治的意涵,基督徒將與諸多滋養人類社會、獻身公眾福祉的機會失之交臂。政治的要旨,乃是在公眾的脈絡下行使權力;而權力無非發揮影響,帶來改變,關鍵在於如何影響他人。
就本質而言,基督信仰與教會便是政治,倘若細究聖經,基督徒不難察覺,「政治」在上帝的話語中無所不在。上帝不斷透過聖經揭示,相信上帝的意義不僅及於來世,亦關乎今生;祂對信仰的教導不僅涵蓋個人生活,亦及於公眾生活,不容二分。
根據聖經教導,基督徒在個人屬靈經驗以外,對公共福祉亦責無旁貸。由此,基督信仰可說是「無處不政治」,因為它關乎基督徒在面對他人福祉,包括鄰舍、陌生人甚至仇敵時,如何整頓並活出自己的生命。
然而,不少基督徒視政治為汙穢不堪,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認為政治與爾虞我詐、暗盤交易、貪汙腐敗、恣意妄為、邪惡算計等脫不了關係,是所有基督徒應當竭力避免的必要之惡。對許多基督徒而言,「政治」一詞擔負太多世俗包袱,但他們忽略了,政治畢竟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如此偏頗的見解令基督徒忽視了耶穌基督的生命中,所深蘊的種種政治意涵。他們誤以為耶穌基督的救贖僅關乎個人,無關改造世界。就算偶然在一句話裡,同時提到耶穌及政治,多半是為了否認耶穌基督的政治性,且相信跟隨基督是個人的,無涉政治及公眾。
但事實上,耶穌在約翰福音十八章36節提到:「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基督徒在解讀這段經文時,往往認為耶穌拒絕在俗世的政治體制中扮演角色。
然而從更周全的詮釋角度來看,耶穌不認為現世是國度的根源,何況他所指的亦非屬世的國度。相反地,耶穌所建立的君王權柄遍及全宇宙,自然也包括現存一切政治體系(Charles Gutenson, Christians and the Common Good, p.141.)。
耶穌一言一行蘊政治意涵
對初世紀的猶太人而言,耶穌的一言一行莫不蘊含難以忽略的政治意涵。羅馬人也將耶穌視為帝國公敵加以處決。儘管在十字架上,羅馬人對耶穌極盡嘲諷之能事,封他為「猶太人的王」,他們似乎對耶穌牧養中的社會及政治意涵心裡有數。甚至,初代教會確認「基督是主」的主張,在本質上也具其政治意義,甚至於超過羅馬君王能夠忍受的地步。在早期教會歷史中,信徒屢屢因承認「基督是主」而付出生命代價。
在路加福音第四章中,信徒可以看到,耶穌的使命其實承襲自舊約以來的預言傳統,即不斷呼召領袖回歸責任(Gutenson, p.131.)。正如神學家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所觀察,「自教會宣告『基督是主』的那一刻起,等同於作出一項明確的政治宣言。」
「倘若教會自滿於被視為諸多個人宗教(cultus privatus)中的某種形式,也就能逃脫遭羅馬帝國迫害的命運。」「但初代教會並不甘於此。教會在『基督是主』的宣告中,納入了對全社會、全宇宙的一併宣告,終將與羅馬帝國的公共宗教(cultus publicus)相互衝擊。」
由此看來,「基督徒的使命是在全宇宙穹蒼,從亙古至今,及至永恆的時空中,活出『基督是主』的信仰告白。」(Lesslie Newbigin, The Open Secret, p. 16–17)
所謂「宗教與政治不當也不該混為一談」的格言,不僅有誤,更違背聖經教導。這句廣為流傳的格言,總意是要教人脫離政治參與。然而,宗教與政治本就無法分離,這一點毋庸置疑。
信徒秉持的核心價值多半根植於宗教信仰,指引吾人如何生活、如何安排輕重緩急、時間、金錢用度,乃至於投票選擇等。嚴格說來,在「宗教與政治不當也不該混為一談」這句格言的背後,暗指「閣下的宗教信仰切莫與我的政治立場混為一談」。這概念常與「政教分離」混淆。
本文的下半部份將會對「政教分離」的論述進行反思,並說明教會的「去政治化」常常都是與「信仰被私有化」有著莫大的關聯。
(下週待續)
周學信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務長;神學研究所教會歷史與神學教授